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吕氏春秋/中华经典藏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吕氏春秋/中华经典藏书

  • 作者:张双棣 注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059335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288
  • 定价:¥1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 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文章节选
    孟春纪•本生
    “本生”就是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文章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方法在于正确地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圣人重生轻物,“以物养性(生命)”,对于外物“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因而能够“全其天(生命)”。富贵之人多为外物所惑,重物轻生,“以性养物”,对物质享受贪求不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伤生亡国。作者的这些议论,是为规劝骄奢淫逸的君主而发的,其思想主要源于杨朱一派的“贵己”学说。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①。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②。此官之所自立也③。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撄(ying):触犯。
    ②天:指天所生育的生命。故:事。
    ③此官之所自立也: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官,职官。自,从。
    ④所为(wei)立之:指设立职官的目的。
    译文:
    *初创造出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保养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摧残它,这样的人称作天子。天子一举一动都是把保全生命作为要务的。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设立职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因此妨害生命,这就失���了设立职官的本来意义了。譬如训练军队,是用以防备敌寇的。可是如今训练军队却反而用以攻杀自己,那就失去了训练军队的本来意义了。
    夫水之性清,土者掴之①,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②,非所以性养也③。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④。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巨,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⑤。
    注释:
    ①抇(gu):搅浑,搅乱。
    ②性:生命。
    ③以性养:用生命供养外物。指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
    ④轻:喻物。重:喻身。
    ⑤无幸必亡:无可幸免,必定灭亡。
    译文:
    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使它浑浊,所以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外物使他迷乱,所以人无法达到长寿。外物本来是供养生命的,不该损耗生命去追求它。可是如今世上糊涂的人多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这样做是不知轻重。不知轻重,就会把重的当作轻的,把轻的当作重的了。像这样,无论做什么,没有不失败的。持这种态度做君主,就会惑乱糊涂;做臣子,就会败乱纲纪;做儿子,就会狂放无礼。这三种情况,**只要有其中一种,就无可幸免,必定灭亡。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①,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规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喑②,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③,此全性之道也。世之
    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④。遁焉,性恶得不伤⑤?
    注释:
    ①慊(qie):满足,惬意。已:表示确定语气。
    ②喑(yin):哑。
    ③害于性则舍之:本书《贵生》篇:“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④遁:这里的意思是放纵不能自禁。
    ⑤恶(wu):何,怎么。
    译文:
    假如有这样一种声音,耳朵昕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听了就会使人耳聋,人们一定不会去听。假如有这样一种颜色,眼睛看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看了就会使人眼瞎,人们一定不会去看。假如有这样一种食物,嘴巴吃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吃了就会使人声哑,人们一定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的态度是,有利于生命的就取用,有害于生命的就舍弃,这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贵的人对于声色滋味的态度大多是糊涂的。他们日日夜夜地追求这些东西,幸运地得到了,就放纵自己不能自禁。放纵自己不能自禁,生命怎么能不受伤害?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①,招无不中。万物章章②,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③,口敏矣,三百六十节
    皆通利矣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
    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恬⑤。此之谓全德之人。
    注释:
    ①招:射的目标,箭靶。
    ②章章:繁盛的样子。
    ③臭(xiu):这里指嗅觉灵敏。
    ④三百六十节:指人的周身所有关节。《素问•六节藏象论》:“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这里是取其整数。以人的关节总数为三百六十五,是为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相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的观点。利:通畅。
    ⑤惛(men):通“闷”,忧闷。
    译文:
    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万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伤害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被伤害的;如果用以养育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长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以保全自己生命的。生命全然无损,精神就和谐了,眼睛就明亮了,耳朵就灵敏了,嗅觉就敏锐了,口齿就伶俐了,全身的筋骨就通畅舒展了。像这样的人,不用说话就有信义,不用谋划就会得当,不用思考就有所得;他们的精神通达天地,覆盖宇宙;对于外物,他们无不承受,无不包容,就像天地一样;他们上做天子而不骄傲,下做百姓而不忧闷。像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德行完全的人。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①?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②,命之日“招蹙之机”③。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日“烂肠之食”。靡曼皓齿④,郑卫之音⑤,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奚:何。
    ②佚(yi):安逸,逸乐。
    ③招蹷(jue)之机:导致人脚生病的器械。蹷,病名。这里指脚不能行走。
    ④靡曼皓齿:指美色。靡曼,皮肤细腻。皓,洁白。
    ⑤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从孔子“放郑声”、“郑声淫”起,古人历来都视之为淫靡之音、乱世之音。
    译文:
    富贵而不懂得养生之道,正足以成为祸患,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获得东西很难,即使想要过度地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又从哪儿去弄到呢?出门乘车,进门坐辇,务求安逸舒适,这种车辇应该叫做“招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极力勉强自己吃喝,这种酒肉应该叫做“腐烂肠子的食物”。迷恋女色,陶醉于淫靡之音,极尽享乐,这种美色、音乐应该叫做“砍伐生命的利斧”。这三种祸患都是富贵所招致的。所以古代就有不肯富贵的人了,这是由于重视生命的缘故;并不是用轻视富贵钓取虚名来夸耀自己,而是为保全生命。既然这样,那么以上这些道理是不可不明察的。
    孟春纪•去私
    本篇以尧舜禅让、祁奚荐贤、腹薛诛子几个李例,从不同角度说明何谓去私;指出君主只有“诛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业。文中记述的几则故事,今天仍可作为借鉴。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①,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②。
    注释:
    ①烛:动词,照明。
    ②遂:成。
    译文:
    天覆盖万物,没有偏私;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迭交替,没有偏私。天地、日月、四季施其恩德,于是万物得以成长。
    黄帝言日:“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①。”
    注释:
    ①“声禁重”六旬:大意是,音乐、色彩、衣服、香料、饮食、宫室都要适当,禁止过度。重,过甚。按:这段意思与上下文无关,通篇也无此意,疑为后人转写错误而混入本篇。
    译文:
    黄帝说过:“音乐禁止淫靡,色彩禁止眩目,衣服禁止厚热,香料禁止浓烈,饮食禁止丰美,宫室禁止高大。”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①:至公也。
    注释:
    ①尧、舜、禹:都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王。
    译文:
    尧有十个儿子,但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禹:他们是*公正无私的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日①:“南阳无令②,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日:“解狐可③。”平公日;“解狐非子之雠邪④?”对日:“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日:“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⑤。居有间⑥,平公又问祁黄羊日:“国无尉⑦,其谁可而为之?”对日:“午可⑧。”平公日:“午非子之子邪?”对日:“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日:“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名彪,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据《左传•襄公三年》的记载,祁奚荐贤的事发生在晋悼公之时。
    ②南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济源一带。令:县官。
    ③解(xie)狐:晋大夫。
    ④雠(ch6u):仇敌。
    ⑤国人:居住在国都的自由民。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 里相当于“于彼”、“于此”。
    ⑥居有间(jian):过了一段时间。
    ⑦尉:军尉,平时管理军政,战时兼任主将的御者。
    ⑧午:指祁午,祁黄羊之子。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国人对此都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又都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推举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了子。”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墨者有钜子腹薄①,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日②:“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③。”腹(黄享)对日:“墨者之法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④,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⑤。忍所私以行大义⑥,钜子可谓公矣。
    注释:
    ①墨者:指战国时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为墨翟。钜子:等于说“大师”。战国时墨家对本学派有重大成就的人的称呼。他书或作“巨子”。腹(黄享)(tun):人名。腹,姓。肄,名。
    ②秦惠王:战国秦国国君,名驷,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③“先生”句:本书《不屈》篇这句话作“欲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之,介词,这里的作用是把主谓句转化为偏正词组。以,相当“于”。
    ④为之赐:赐给我恩惠。之,代腹(黄享)自己。
    ⑤私:偏爱。
    ⑥忍:忍心。这里是忍心杀掉的意思。
    译文:
    墨家有个大师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腹薄说:“先生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又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下令给司法官不杀他了,希望先生您在这件事上听从我的话吧。”腹薄回答说:“墨家的法律规定:‘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受刑。’这样做为的是严禁杀人、伤人。严禁杀人、伤人,这是天下的大理。大王您虽然赐给我恩惠,命令司法官不杀我的儿子,但是我腹(黄享)却不可不执行墨家的法律。”腹(黄享)没有应允惠王,*终杀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墨家大师腹(黄享)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理,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①,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②。诛暴而不私③,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注释:
    ①调和:指调和五味。
    ②王伯之君: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王、伯,用如动词。
    ③私:占为已有。
    译文:
    厨师调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所以可以做厨师。假使厨师调和五味而私自把它吃掉,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可以做厨师了。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也是如此。诛杀暴君,自己却不占有他的土地,而是把它分封给有德之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假使他们诛杀暴君而把他的土地占为己有,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了。
    仲春纪•功名
    本篇旨在论述为君之道。文章以大量生动的比喻说明:要达到目的,必“由其道”。条件具备了,方法对头了,自然水到渠成,否则徒劳无益。本篇劝诫君主要重视人心的向背,指出“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所以示民,不可不异”,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①,若呼之与响②。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③,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④,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⑤,而务其所以归⑥。
    注释:
    ①表:古代测日影、定时刻所立的标竿。
    ②响:回声。
    ③蛮夷:古代南方民族称蛮,东方民族称夷。这里泛指华夏之外的四方各族。反舌:指四方各族语音与华夏不同。
    ④庶草:众草,百草。
    ⑤务:勉力从事。
    ⑥所以归:使……归附的条件。
    译文:
    遵循一定的途径猎取功名,功名就无法逃脱,正像日影无法摆脱测日影用的标竿,回声必然伴随呼声一样。善于钓鱼的人能把鱼从十仞深的水下钓出来,这是由于钓饵香美的缘故;善于射猎的人能把鸟从百仞高的空中射下来,这是由于弓好的缘故;善于做君主的人能够使四方各族归顺他,这是由于恩德崇厚的缘故。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
    ……
    目录

    孟春纪·本生
    孟春纪·去私
    仲春纪·功名
    季春纪·尽数
    季春纪·论人
    孟夏纪·诬徒
    孟夏纪·用众
    仲夏纪·大乐
    仲夏纪·适音
    季夏纪·音初
    孟秋纪·荡兵
    仲秋纪·决胜
    季秋纪·精通
    孟冬纪·异宝
    仲冬纪·长见

    有始览·去尤
    孝行览·本味
    慎大览·慎大
    慎大览·贵因
    慎大览·察今
    先识览·察微
    先识览·去宥
    审应览·精谕
    审应览·离谓
    审应览·具备
    离俗览·贵信
    离俗览·举难
    恃君览·骄恣
    恃君览·观表

    慎行论·疑似
    慎行论·察传
    贵直论·知化
    贵直论·壅塞
    不苟论·自知
    不苟论·博志
    似顺论·似顺
    似顺论·别类
    似顺论·慎小
    士容论·上农
    编辑推荐语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经验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
    本套书系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遴选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书目,加以注释、翻译,**大家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藏书”理念。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