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QQ咨询:
有路璐璐:

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 作者:孙凤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03656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161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和谐社会是**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本书从两个方面论述和谐社会的现状及进程。一是设计一套反映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充分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即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一套关于主观幸福感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其中包括主观幸福感的测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以了解民情民意,将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全国和北京市的和谐社会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运用实际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经济转型对不同**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及学生阅读与参考。
    文章节选
    **章 和谐社会理论与评价方法综述
    一、和谐社会基本理论
    和谐是社会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问的一种协调有序的秩序。其中包括:和谐是一种秩序,是社会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一种共存状态,是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谐是一种有序状态,是组成要素各就其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秩序,而非错位、越位、混乱的状态;和谐是一种协调和均衡,是社会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平共处、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的状态(江畅,2005)。
    和谐具有共存性、差异性、关联性、构建性特征。共存性体现在和谐由多个构成要素共存在于同一系统中,即和谐的构成要素是多元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存在彼此之间的秩序,也才谈得上和谐问题。差异性是指和谐是基于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并尊重个性所构建的秩序,而和谐的对立面是无序和整齐划一。关联性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不是个体之间孤立、相互隔离,而是不同要素之间不断融通和协调的过程,以及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动态相关性、交互性、渗透性。构建性是指和谐不仅有自然的和谐,还存在构建的和谐,而且作为社会意义的和谐更多的是指构建的和谐,没有人的构建,就不会有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谐和世界和谐,和谐不仅在于维持和保护,更在于构建和开创(江畅,2005)。
    社会和谐是人们获得幸福的环境和条件,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的和谐。一个社会的和谐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该社会的成员能否获得幸福以及幸福的程度。和谐的社会不仅能保证其成员获得幸福,而且有助于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幸福,而不和谐的社会则是大多数成员不幸和痛苦的渊源。因此,社会和谐是个人获得幸福的关键条件。
    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从我国古代孔子的“和而不同”、墨子的“兼相爱”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都表达了追求和谐社会的愿望。西方思想家也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和主张,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蓝图,都表达了他们对未平理想社会的憧憬。
    ……
    目录
    前言
    **章 和谐社会理论与评价方法综述
    一、和谐社会基本理论
    二、社会发展指标研究综述
    三、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四、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一、现代化指标
    二、居民生活状况
    三、人与自然和谐
    四、诚信友爱
    五、充满活力
    六、民主法治
    七、公平正义
    八、安定有序
    第三章 和谐社会主观调查与评价方法
    一、和谐社会主观调查
    二、和谐社会主观指标的设计
    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方法
    四、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建构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单指标评价——以城乡居民**健康不平等为例
    第四章 幸福与主观幸福感
    一、什么是幸福
    二、什么是幸福感
    三、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五、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第五章 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与主观幸福感
    一、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与主观幸福感
    二、数据和测量
    三、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
    四、社会经济转型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五、基本结论
    第六章 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与主观幸福感
    一、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与公平感和幸福感的列联表分析
    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与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基本结论
    第七章 性别、职业与主观幸福感
    一、问题的提出
    二、性别、职业与公平感、幸福感的列联表分析
    三、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
    四、引人职业变量后,公平感对两性幸福感的影响
    五、基本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