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展望中国2008(上)
QQ咨询:
有路璐璐:

展望中国2008(上)

  •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10849
  •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01日
  • 页数:240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CCER)于2003年底庆祝成立十周年之际发起举办,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汇集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探讨是“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之精彩所在,旨在与更多关注中国发展的人士分享他们看到的美好前景;网络、平面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是“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特色创新,意为更多热心中国改革事业的认识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再度携手搜狐网、新浪网、金融界,并继续得到中信出版社的支持。论坛于2007年12月13日至2007年12月2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其间共邀请了33位嘉宾,不仅包括国内知名学者,同时还有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等。专家们就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改革、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区域布局等话题,以及关系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财税体制、收入分配、房地产与住房保障、养老保障、教育改革、**改革等话题,分十三场展开了坦诚、自由、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回顾2007年经济热点,展望2008年经济和政策走势,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展望中国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节选
    **场: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
    精彩观点
    郑新立:
    我国连续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已经保持了五年,而且在这五年里,年度间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幅度不超过一个百分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次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好的局面。
    建议学者和媒体要多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讲讲话,价格过高、城市居民承受不了的时候固然应该发出声音,但是价格太低、“谷贱伤农”的时候同样也应该站出来为农民讲话。
    **的宏观调控历来都是要全面综合考虑,既考虑措施的需要,也要考虑可行性;既考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广大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林毅夫:
    目前我国居民每年可以合法兑换5万美元,只要有3 000万人这么做,1.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是很快就会没有的。仔细平衡之下,*好还是实行政府提出的主动的、可控的、逐步的升值方式。
    各个地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前提是,价格要能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只有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才会具备这个功能。所以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也是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应有之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作为经济学家,我非常高兴看到将“增长”换成“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增长”强调量的增加,“发展”除了量的增加之外还包括分配的问题,以及由于量的增加所带来的外部性,比如环境的问题。
    主持人(苏剑):这里是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首场讨论会,讨论的主题是“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式,都是很大同时也很重要的题目。我们今天的讨论将从一些具体的问题开始,然后围绕着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式这两个主题逐步展开。
    回顾2007: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起点
    主持人:首先请两位嘉宾总结一下2007年我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大事,这些大事的意义又在哪里。近年来,发展战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又好又快”的提出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这些方针意味着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会有什么变化?具体落实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形式?
    郑新立:2007年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回顾和总结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第五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态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并且较快增长的新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多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往往到第四年经济增长速度就掉下来了,因为第四年通货膨胀就开始起来了。**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因此增长速度也就随之放缓了。而在这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里,我国连续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已经保持了五年,而且在这五年里,年度间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幅度不超过一个百分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次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好的局面,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国2007年经济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
    当然不可否认,2007年的经济也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方说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比较快。刚刚闭幕的**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07年的经济工作,分析了2008年的经济走势,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就是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所以2008年整个经济工作的**以及相应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都会围绕着“双防”来进行。相信2007年出现的这些问题在2008年将会得到较好的解决,2008年、2009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过去五年已经出现的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是有可能的。
    2007年经济领域还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那就是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十七大在经济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将会影响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影响整个“十一五”,影响到2020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个转变是要由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第三个转变是要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这三个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调整需求结构、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改善生产要素组合结构这几个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具体地说,**个转变就是要求通过需求结构的调整和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消费得到较快增长,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将会从整个经济发展中受益更多,从而能够把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好地落到实处。第二个转变突出了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了这样一个转变,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就能更好地得到落实。而实现了第三个转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能够得到落实。
    在当前以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内,我们整个经济工作都要围绕着转变发展方式来进行,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都要围绕着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来进行。我们相信,随着十七大报告“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的贯彻落实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时期内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林毅夫:回顾2007年年初到现在,从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来看,在三方面同时存在着有喜有忧的转变。
    **,过去我们在宏观经济的管理上主要担心的是产能过剩。在产能大量过剩时,由于投资增长很快,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时,虽然投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需求,但是因为存在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总体而言,供大干求的情形仍然是绝大多数部门的基本情况,所以,伴随着高增长的是低通胀。这几年宏观调控取得了成绩,国民经济中过剩生产能力逐渐被消化掉,2007年国民经济已恢复到较为平衡的局面,令人可喜。一方面,这是宏观调控取得的一个很大成绩,但是另一方面,在产能过剩消失后,如果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依然比较快,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局面令人担忧。从这个角度来讲,喜跟忧是同时存在的。
    第二,2007年居民的收入增长是比较快的,其中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是近年来*高的。根据**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 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较快的收入增长必然带来较快的消费增长。2007年1月到9月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15.9%。快速的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这是可喜的。但是如前所述,较快的消费增长对物价的压力很大,再加上猪肉、禽肉价格受前段时间猪蓝耳病、禽流感等影响,农民生产畜产品的积极性较低,供给减少,因此,2007年以来,出现了以食品价格作为主要拉动力的通货膨胀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
    第三,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喜忧并存。“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到2007年出现一个很大的拐点,节能实现得比较好,而且*主要的是污染物也实现了减排,令人高兴。但另外也同时出现了无锡太湖的“蓝藻事件”等令人担忧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些地方的污染已严重威胁到环境的可承受力,再不小心就会爆发大的环境事件。
    正如刚才郑主任所讲,从政策角度来看,党的十七大是我国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也**提出初次分配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二次分配要更加重视公平。过去我们讲的则是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这反映了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一个重要的转变。这些方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有着重要意义。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将会向“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
    观众提问:两位教授刚才提到了“节能减排”和“优化收入分配”的问题,这两个政策目标有时候会出现矛盾,比如说现在要控制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另外在这些领域就业的也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如何平衡这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郑新立: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个有利于能源资源输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就是“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今后资源的价格不能像现在这样便宜了,要正确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同时还要反映环境污染的成本,也就是说谁使用能源和资源谁就要支付这部分成本。这一政策意味着能源资源的价格将会适当上升,这对推动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大省、能源输出大省的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利的。当然,能源价格的提高还需要慢慢地调整,如果价格一下子上升很多,企业就无法承受。总而言之,价格机制的改革将会把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很好地衔接起来。
    林毅夫:如果有合理的价格、金融安排、税收制度,这两个政策目标未必就是矛盾的。
    **方面,如果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所生产的资源产品就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同时这些企业也会有能力支付节能减排所需要的技术投入。
    第二方面,合适的金融结构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金融结构是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金融服务。2007年年初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结构的战略目标。如果能够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多发展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比如乡村银行、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等,我相信中小企业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会愿意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投入资金、提高技术。
    第三方面,节能减排技术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可以在技术的引进和提供上给予一定的帮助。目前政府提供税收政策支持,要求大企业改进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于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简单的关停方式。事实上,并不是不存在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如果有合理的产品价格和资金保障,再加上政府税收上一定的支持,中小企业也会有相应的积极性,按**政策采取节能减排的技术。
    如果上述几个方面可以实现,中小企业也可以在节能减排这个大的政策环境要求下继续发展、提供就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出贡献。
    应对物价上涨:宏观调控的艺术
    观众提问:2007年11月份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6.9%,是11年来的新高,RPI(零售物价指数)增幅达到4.8%,也是两年来的*高值。之前一直说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上涨,但是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已经出现了全面性的通货膨胀,请问两位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林毅夫:这还是刚才我说过的有喜有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当前的物价指数较高,影响到了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另一方面,大家也要明白一点,现在物价指数较高是近年来宏观调控成功的结果,1997年以来生产能力在各个领域里全面过剩而造成的宏观经济的被动局面已经得到改善。在统计上,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包括16个部门。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率达到27.7%,但只有建材和能源因投资高速增长而导致需求猛增,价格上涨,以及农产品价格因为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农业减产,库存减少而上涨,还有金银珠宝的价格上涨。而16个部门中12个部门的物价是下降的,这反映了当时生产能力在多个领域严重过剩的状况。2004.年我国投资增长率达到26.6%,但是在16个部门中物价上涨的只有6个部门,下跌的有10个部门;2005年物价上涨的有7个部门,下跌的有9个部门;2006年物价上涨的有8个部门,下跌的有8个部门;2007年年初,物价上涨的有10个部门,下跌的有6个部门。这种结构变化反映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大部分部门的过剩生产能力被吸收掉了,国民经济恢复到比较平衡的状况,这是非常可喜的。但与此同时,投资和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出口的态势也很好,物价自然就上涨了。
    对于物价上涨的治理,这几年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已经能够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经济的情况适时提出有效的措施。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因为当时一方面要消化过剩产能,所以财政上必须增加支出,从而增加消费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必须对较快的投资增长有所控制,综合考虑,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产能的利用率已经较高,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产业升级的空间大,投资机会很多,投资的动力非常大,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所以要开始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当前,一方面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必然带动消费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机会还有很多,投资在今后两年内还会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对于过去有过剩生产能力情况下的“高增长,低通胀”,今后物价水平肯定会比过去高一点。
    目录
    **场: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一词之差,折射中国经济几多变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发展战略将进行怎样的选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如何守望大国崛起的风云途程?
    第二场: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风险控制
    入世六年,金融业改革时不我待;
    二零零七,次级债危机敲响警钟。
    中国金融业被寄予了太多的冀望和期待。
    在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之间,需要怎样的监管艺术?
    中国金融现代化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第三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一个勇于反思的**,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才能始终拥有未来。
    2007年,“自主创新”战略喷薄而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历了怎样的坎坷?
    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将如何使中国经济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第四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
    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大幕,
    从此,中国企业驶出港湾,接受世界经济潮起潮落的洗礼。
    它们发展着自己,也影响着世界。
    从蹒跚学步到步伐矫健,它们面临了怎样的暗礁和风浪?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谁为它们保驾护航?
    第五场:区域经济布局和协调
    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到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2007年,主体功能区箭已上弦,改革试验区破冰启动。
    30年来,“两个大局”的思想,怎样从战略构想变为行动?
    明天,区域协调发展将在中国的广袤国土上,演绎怎样的格局?
    第六场: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战略
    对外开放三十年,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在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潮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风雨兼程的开放路,哪些经验值得记取?
    融入世界的新航程,哪些风险必须关注?
    “中国制造”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隐忧?
    “世界工厂”能否支持中国走向新的繁荣?
    第七场:宏观经济发展和稳定
    宏观经济,年年讲、年年新的话题;
    宏观调控,冰山和火焰之间的艺术。
    2008年,三驾马车如何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新的一年,什么才是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展望下个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还将经受怎样的风险考验?
    编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