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
QQ咨询:
有路璐璐:

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

  • 作者:何小忠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0037392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351
  • 定价:¥22.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在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全面理解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和个案分析,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问题置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视野中,进行综合性解读,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榜样的种种建议,这些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建议很有时代性,也**参考价值。
    文章节选
    **章 偶像崇拜:
    偶像和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现象。然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偶像对象和崇拜方式,从一块石头到一种生物,从物象到神灵,从神灵到人自身,从英雄人物到平民百姓,从虚拟到现实,从仪表形象到精神气质或人格形象,都可能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从羡慕到向往,从尊敬到钦佩,从欣赏到模仿,从喜欢到爱恋,从虔诚到狂热,从敬畏到祈祷,都是偶像崇拜的表现方式。因而,偶像和偶像崇拜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内涵。
    偶像、崇拜,我们都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就有一篇《偶像破坏论》,其中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他认为的“偶像”形象:“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不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实)是无用。”佛像、神像都是我们曾经熟悉的偶像意指和批判对象,它与宗教、蒙昧、压迫等密切相连,带有贬义。“砸碎偶像”曾经是我们*革命的口号。但是,现代大众文化特别是青少年亚文化中的“偶像”所指已经多元泛化,几乎所有被崇拜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称作偶像。
    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偶像”、“崇拜”以及“偶像崇拜”常常让人感觉“能指”漂浮和“所指”飞扬,体会到社会转型时期语言的急剧变迁。
    ……
    目录
    导言
    **章 偶像崇拜
    **节 偶像:自我认同的人格符号
    一、偶像含义的演变及界定
    二、偶像的类型和特征
    三、偶像与榜样的区别
    第二节 崇拜:一种选择和认同
    一、崇拜内涵的界定
    二、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和行为
    第三节 偶像崇拜:由神圣到世俗
    一、偶像崇拜的概念和类型
    二、偶像崇拜的模式和特点
    三、偶像崇拜的形成:象征性与符号化
    四、偶像崇拜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第二章 当代青少年的偶像和偶像崇拜
    **节 青春档案:当代青少年偶像的演变
    一、从流行的公众人物来看
    二、从影视青年形象来看
    第二节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和特征
    一、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
    二、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总体特征
    第三节 新偶像崇拜:崇而不拜
    一、新偶像崇拜与传统偶像崇拜的区别
    二、新偶像崇拜与自我幻像
    第三章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归因分析
    **节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插曲
    一、青春感性冲动与青春偶像崇拜
    二、青少年心理机制与偶像崇拜
    第二节 价值观转型和社会心态流变的符号表征
    一、价值观、社会心态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二、社会价值观震荡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三、青少年社会心态与偶像崇拜
    第三节 转型期文化变迁的直接效应
    一、当代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
    二、大众文化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
    第四节 教育偏失下青少年素质结构的伴生物
    一、教育偏失的表现及后果
    二、青少年素质结构与偶像选择
    第四章 教育学视野中的偶像和偶像崇拜
    **节 偶像:作为“教育影响”的文化符号
    一、偶像和偶像崇拜是一种“教育影响”
    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其表现
    三、怎样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
    第二节 偶像—榜样教育
    一、偶像—榜样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二、偶像—榜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偶像—榜样教育的方法举隅
    第五章 榜样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导向机制
    **节 重塑卓有成效的榜样文化
    一、祛魅的榜样文化
    二、重塑新时代的英雄榜样
    第二节 建设结构合理的文化生态格局
    一、文化生态及其现状
    二、新时期的文化生态建设
    三、偶像文化个案分析:“流行文化”进教材
    第三节 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发展及偶像选择的影响
    二、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新内容
    三、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效益取向
    第四节 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监督管理
    结语 教育: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