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小说学主流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小说学主流

  • 作者:罗书华
  • 出版社:上海世界出版集团
  • ISBN:9787806788110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422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在分析中国小说的所指与类型、存在形态和基本构成的基础之上,将中国小说学的发展划分为汉魏、唐宋、明、清与近代五个历史阶段,并对各个时期小说学面貌及代表论著进行了简明的分析。提出了小说学(叙事学)“事体”的新命题,以及小说学事体发展经过了实有之事、或有之事、虚构之事、文生之事的四种主要形态与阶段的新观念,并以此为核心线索来考察中国小说学的发展,分析各个小说学篇章。是一部新颖而简明的中国小说学读本。书中所引小说学原著,作者用原文进行了反复的校对,方便研究者直接引用。
    文章节选
    绪论
    小说、小说学的方式与构成
    **节 中国小说的所指与类型
    小说学是关于小说的学问,小说是小说学的对象与内核,要研究中国小说学,不能不首先了解这个基本前提:中国“小说”指的是怎样的文体?遗憾的是,在历代文学语境中,“小说”作为文体名词虽然频频出现,却鲜有论者对它直接定义。在实际运用之中,“小说”一词也是各有所指,含义各不相同。《庄子》所谓“小说”,与桓谭《新序》中的“小说”固属不同,桓谭《新序》中的“小说”,又与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有异;刘知几所称的“小说”,与罗烨所论述的“小说”已不相同,罗烨的“小说”又与李贽所称径庭。这样的情形,在中国小说学史中可以说屡见不鲜。清代刘廷玑就曾感叹道:“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壤。”在这样的情形下,要理解“小说”的含义,就不能不与它所指称的实际对象或者类型结合起来考察。
    1.稗史小说
    说起小说,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另外一个词:稗官野史。确实,古代的“小说”概念一开始就与“稗官”紧密相连,难以分开。小说即稗史,稗史即小说。《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这段论述,在当今看来,也许可以视为班固的一家之言,小说的起源问题还可以有其他多种理解,但在班固及时人看来,则无疑是对历史真相的揭示,而在史传崇拜与圣人崇拜都非常发达的文化土壤上,这段对既往历史的揭示,此后也暗渡陈仓地转换成了对小说发展的预设和规定,“小说源于稗官”一变而成了“小说即稗官”,稗官小说也因此成了古代小说*为基本的类型。
    尽管班固所谓“稗官”究系何指,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未有一致的认识,然而,这似乎并未影响人们对稗史小说基本义的整体掌握。“稗官”虽不易坐实,“稗”的意义却非常明确。《说文》云:“稗,禾别也。”稗是一种生长在禾边上,与禾非常相近,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却又对禾的生长有负面影响的植物。稗之为稗,是相对于禾而言。与此相类,稗史小说是这样一种文体:它生长在史传的边缘,近于史传而小于史传,有一定的价值,但也可能有混淆视听的负面作用。刘知几说:“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从来尚矣。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骛。”所表达的基本也是这个意思,他所举的小说十类,也都是从史源出来的流。
    稗史小说既称“史”,这就表示它在大体上属于史传的范畴,与史传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论述“小说”,也正表明了“小说”的史传属性。作者在创作当初,并没有“小说”与“写小说”的概念,而是以史传来对待。为现实世界留下副本以及有益于教化,是作者写作目的所在,实录是作者撰述的基本态度,简洁则是文体及语言的显要特征。即使像《搜神记》那样以鬼神怪异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作者在当时也是以实录的态度来写作。另一方面,它们毕竟只是“稗史”,不同于正经的史传。
    ……
    目录

    绪论 小说、小说学的方式与构成
    **节 中国小说的所指与类型
    1.稗史小说
    2.传奇小说
    3.平话小说
    4.章回小说
    5.小说合义
    第二节 中国小说学的存在形态
    1.小说文本
    2.序跋凡例
    3.目录著述
    4.笔记杂著
    5.评点批改
    6.小说专论
    第三节 中国小说学的基本构成
    1.功能价值论
    2.事体虚实论
    3.叙述艺术论
    4.形象性格论
    **章 汉魏:小说学的初兴
    **节 汉魏小说学概说
    第二节 稗史小说观的初生
    1.“小说”的出现——《庄子·外物》
    2.*早的小说论——桓谭《新论》
    3.稗官野史:小说的根本定位——班固《汉书·艺文志》
    第三节 为虚辩说:小说学的发源
    1.物在人外:虚中有实的*初证明——郭璞《山海经序》
    2.仙化:虚构与想象的又一源泉——葛洪《**传自序》
    3.虚构的**次正面肯定——干宝《搜神记序》
    4.小说别史传:独立发展的幽微之途——《汉武别国洞冥记序》
    第四节 正统小说观念的表现
    1.崇实:读者的接受原则——刘义庆《世说新语》
    2.好之与忌之:帝王的态度——王嘉《拾遗记》
    3.真与文:雅正小说观的实践(上)——萧绮《拾遗记序》
    4.真与文:雅正小说观的实践(下)——萧绮《拾遗记录》
    第二章 唐宋:小说学的渐变
    **节 唐宋小说学概说
    第二节 传统小说学
    1.史论家的小说观——刘知几《史通·杂述》
    2.补史与雅正——李肇《唐国史补自序》
    3.奇异与劝戒的合龙——李翱《卓异记序》
    4.笔记的简明规定——曾糙《类说序》
    5.笔记接受与创作的互动——洪迈《夷坚乙志序》
    ……
    第三章 明代:小说学的勃发
    第四章 清代:小说学的繁盛
    第五章 近代小说学的转向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从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轨迹入手,对中国小说史上的各种评价标准均作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与分析,具体包括“汉魏:小说学的初兴”、“唐宋:小说学的渐变”、“明代:小说学的勃发”、“近代小说学的转向”等。同时,该书还伴以历朝小说批评资料的附录,论据翔实、论点客观,不失为一部统览型的小说学研究著作。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