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圣严法师禅门第一课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圣严法师禅门第一课

  • 作者:圣严法师
  • 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53293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 页数:167
  • 定价:¥16.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本书介绍流传至今的禅宗内容,以帮助我们从苦难中解脱,并生起智慧与慈悲。佛法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转变我们的视野、行为以及心,这样我们便能免于痛苦,过着和谐的生活,*后,达到开悟的境界。
    要从痛苦以及对生活的不满里解脱,需要智慧,同时我们也需要智慧才能够了解别人所受的苦难。已经得到智慧的人,会将他们的一生奉献出来,为他人谋福利,并且制造各种方法与机会,让其他人也能从苦难、烦恼以及痛苦中解脱。反过来说,即使一个人缺乏佛法的真正智慧,但如果他能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并以慈悲的行为替他人谋福利,那么他自己的苦难与烦恼自然而然就会消失,智慧也会增长。智慧与慈悲是密不可分的。
    文章节选
    **章 小时候的疑惑
    我想先谈一下小时候发生的三件事情,它们在我的学佛之路上影响很大。每一件事都让我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了疑惑。
    我小时候身体很孱弱,所以在成长和学习方面都比一般人迟缓,直到七岁才学会说话,九岁才开始读书识字。我总是安安静静,而且也不是很聪明。
    即使我的家庭贫困,父母仍旧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们就是民间一般未受过教育的佛教徒。他们也教我们要接受现实,父亲曾对我说:“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可以走。”在十岁之前,除了父亲说过的这段话,我从未想过任何关于“大”的问题,直到下面那件事的发生,才让我**次思考到: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乡下,灌满水的稻田中有许多水蛇,它们是无害的,因为它们不咬人,也没有毒。尽管蛇会长到很长,但���家都不怕它们,小孩子也一样。有**我看见一条一尺长的水蛇在追着一只约有半个手掌大的青蛙。蛇快要追到青蛙的时候,青蛙转过头来面对蛇。蛇停了下来,对着青蛙吐出蛇信。奇怪的是,这青蛙居然自己往蛇嘴边爬过去,像是要把自己献给蛇吃一样。那蛇一下子就咬住了青蛙的头,然后慢慢把整只青蛙吞进去。我**个冲动就是想去救那只青蛙,于是捡起一根棍子想要打蛇,但是我又想:“蛇也要吃东西啊,就像其他的动物一样,把青蛙从蛇口里救出来,就像有人把我嘴里的晚餐抢走一样。”而且为了要救这只青蛙,一定会伤害这条蛇,所以我似乎不该插手。即使在那一瞬间清楚知道眼前的现象为何会发生,还是对整件事情感到不舒服。
    蛇把青蛙吞进嘴里滑进喉咙,然后进入身体里,我还能看到青蛙在蛇皮下完整的身形,那景象十分难忘。我很纳闷,想着:“那只青蛙*后会怎样呢?青蛙和蛇会融合成一个生命体吗?如果我是那只青蛙,那我现在会在哪里?”
    同样让我困惑的是,这只青蛙一开始的确很怕那条蛇。它试图逃跑,很明显地不想让自己被吃掉。那为什么它*后会爬向蛇的嘴边,让自己被吃掉呢?我实在想不透,只感到深深的疑惑。
    同年的夏天,我又有了第二个重要的体验,那真是精彩的一年啊!我和哥哥在稻田间,正要跨越一座独木桥,这种桥在中国乡下很常见。桥下是一条小溪,里头有两头邻居的水牛,在田里工作了**之后,到溪水里休息。如果水牛站起来,它们的头就会高过独木桥,但如果它们趴在溪里,身子就会被桥遮住。我跨过桥的时候没看到它们,回来的时候才看到。水牛体型很大,看起来蛮吓人的,但乡下人都已经很习惯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就是家畜,所以我一开始也没什么好怕的,就准备过桥。
    水牛看着我,后退了一些,但接下来它们变得非常不安,而且开始到处吐口水。我完全不晓得它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是攻击的迹象吗?或是它们在欢迎我?我怕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呆站在桥**。结果我因为太害怕,从桥上掉了下来,刚好就掉在一头水牛的头上!那水牛呢,也许和我一样都吓坏了,就潜到水里去了。还好,我哥哥也在场,便把我从溪里拉了上来。
    等我恢复镇定之后,脑海里浮现两个念头。**,我发现自己对水牛的恐惧,不但没有帮助我远离它们,反而导致我与它们更近距离的接触。如果不是因为我的恐惧,我也不会从独木桥上掉下去。这和发生在青蛙身上的事情似乎很像,青蛙为了保命所以逃离蛇的追捕。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尽管我们试着想逃离所害怕的事物,但*后反而离它更近,因此你必须去克服你所害怕的事物。我从这个体验中所了解到的,可以说是一种领悟或是觉醒。
    第二,我也纳闷,要是我真的因为这次意外死了,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就像我看到青蛙被蛇吞掉时所想的一样,但我一点都想不透,如果我淹死了,我会到哪里呢?我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却无法得到任何答案。这件意外之后,关于我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的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好久。
    我有好长一段时间变得很怕水牛,这大概可以叫做水牛恐惧症吧!很久之后,我才明白我会怕水牛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怕死。我怕死,是因为我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事。当我终于领悟到死其实并不真的是一个问题时,我也就克服了对水牛的恐惧了。
    第三件影响我深远的事情,发生在十三岁那年出家之后。我在中国江苏省狼山的广教寺出家,寺里只有不到五十位和尚。有**我要参与一项由三位法师主持的重要典礼,其中有一个洒净仪式,需要用到杨柳枝。于是我的师祖对我说:“小沙弥,去拿三根完全一模一样的杨柳枝回来,每一根上头还要有三片叶子。”
    这看起来似乎是很轻松的工作,于是我到河边低垂的杨柳树群那里折回三根柳枝。当我拿给师祖看的时候,他说:“这三根没有完全一模一样。”“但是它们都是杨柳啊!”我的回答也许显得有些鲁莽。
    师祖说:“我要的是三根完全一模一样的柳枝。”于是我又回到河边,为了要省麻烦,我干脆带回一根非常大的柳树枝干,心想这下师祖可以直接从上头折下他想要的枝条。
    可是师祖又念了我一顿,于是我又只好第三次回到河边。找了很久之后,终于找到了三根我认为看起来非常像的柳枝。我把它们带回寺里,师祖仔细地看过它们,又说:“它们并没有完全一样。”
    “但是它们是一样的啊!”我很沮丧地回答。
    师祖指着那些枝条说:“看,这片叶子的形状很厚实,但另外一枝同样位置的叶片就太瘦了。而且这些枝条的形状看起来也不完全一样,再去找!”
    当时我好生气,我想告诉师祖,为什么他不自己去找呢?但我当然不敢这么说。于是我回到河边,在那里又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寻找他要的柳枝。为了要取得伸出到河面上,看起来形状似乎一样的柳枝,我还差点掉进河里。可是呢,当我把它们拿近一看,每一根又都不一样。
    *后我放弃了,我决定乖乖接受惩罚,于是空着手回去。师祖似乎并不以为意,只是对我说:“世上没有两样东西是真的一模一样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好好保管你之前拿回来的柳枝,我们明天会用到。”虽然我还有点困惑,不过却觉得松了一口气,这件苦差事终于结束了!
    典礼在第二天中午举行,法师们会用到柳枝。当我去拿柳枝的时候才发现,它们都枯掉了。我应该把它们放在水里的,但我却没有想到要这样做。柳枝枯了,不能在典礼里使用了。我很确定师祖这下会赏我一顿好打,但是他却没有,他只是问我:“你怎么会笨成这样呢?”后来又说:“世上一切皆是无常,我想我们只得用这些干掉的柳枝了。”
    这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首先,我了解到世界上没有两样东西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从远处看,它们也许看起来一样,但靠近一点观察,一定会发现它们是不一样的。师祖先要我去找一模一样的柳枝,然后又说一模一样的柳枝是找不到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意教我一课佛法,但这件事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二个影响我很深的,就是师祖*后的评语。他说世上没有东西是恒久不变的,万物都是无常。这不是说柳枝第二天才变了,而是当我把它们从树上折下来的当下,它们就一直在改变,它们一直都是无常的。
    从柳枝得到的经验,让我知道这两件事,也深深影响我,并且伴随着我的一生,给了我洞察世事的能力。至今我都不认为其他人应该和我一样,或是想法要像我。我不期待任何两个个体会一样,或是任何两件事物一模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又何必去期待或渴望呢?
    我年轻的经历、我说的三个故事,以及我心里因此而生起的疑惑,都和禅修有关。我告诉你们这些事,是因为这不但是很好的禅修入门,同时也对我一开始的修行很有帮助。但这和禅修到底关联在哪里呢?我不会告诉你们,这要你们自己去发掘。以禅而言,你一定要自己不断去发掘。
    第二章 佛与禅
    谁是佛陀?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六世纪,出生在现今名为尼泊尔的小王国。虽然他确切的出生日期不详,东亚人一般都在阴历四月八日庆祝佛诞。在中国,我们会在生日那天以感恩的心情怀念母亲,同样地,我们也应该要在佛诞日这**感念佛恩,因为他给我们进入佛法世界的机会,领悟他的教诲。我们在一年之中选这**来表达谢意,感谢这样一位人物来到世上。然而像佛陀这样完全开悟的人物,会需要庆典仪式来纪念他吗?当然不用!我们是为了自己,才去纪念佛陀的生日。
    当别人问我什么时候出生?还有我是否庆祝生日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每**、每一刻都可以算作是我的生日。只要是快乐的场合,总是值得当做生日来庆祝的,因为在这些快乐的时光中,我们的确可以说是重生了。如果我们学会去感激生活中简单的快乐,那么每一刻都可以是庆祝生日的时刻。我们会觉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出生,时时保持着清新又快乐的感觉。
    这个看法其实也没什么新鲜。早在二干多年以前,佛陀就说过,每一个众生随时都在经历着生与死。我们的心和身体,还有四周的一切,都持续地在出生和死亡。世间的一切都在持续改变着,这就是“无常”,也是禅的**思想——了解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本性。
    对许多人而言,衰老与死亡看起来是很悲伤的事情,但即使是悲伤,也是持续生灭的。如果一个人对死亡一直抱持悲伤的态度,那么他一定也会持续将悲伤带到生命中。我们每一个行为与念头,都在生灭,而每一个行为都会制造业因,将来这个因会成熟,然后生起新的缘。这种行为与结果的循环,就是业的循环。在我们经历生、老、病、死的时候,我们同时也不断透过行为及其结果,建构自己的未来。
    佛教徒相信,我们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种下业因,影响下一世的出生与缘分。因此,我们应该特别小心自己身、口、意的行为。如果你知道,每一刻我们都在创造自己的未来,那是应该感到高兴的。因为这表示我们有机会让自己的行为变好,这样将来所结成的果,不但对自己好,对他人也有益。如果时时无私地为了所有众生的福祉而努力工作,那么你就可以说,自己时时都在过着新的生活。
    在佛诞日这天,我们向佛陀供养食物以及鲜花,诵经并举行法会来纪念佛陀。佛陀知道我们为他这样做吗?事实是,我们自己在享受着食物和鲜花,也是我们自己从诵经以及法会中得到好处。那么,佛陀在哪儿呢?如果他根本不知道我们向他供养,那我们为什么又要这么做?纪念历史上的这位佛陀,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我们记得佛陀,是因为他身后留下了什么给我们吗?有些佛教徒相信,即使释迦牟尼的肉体在数千年前已灭,但他的灵魂却留存了下来。根据佛法,这是正确的吗?不!这是不对的。万事万物都在改变,而且是无常的,这也包含了我们的灵魂以及肉体。佛教一直秉持着“无我”的观念:不相信永恒不变的灵魂或是灵体。
    佛经里告诉我们,释迦牟尼的出生以及其后八十年的生命,皆因世上的众生与他有业缘(因缘)。“业”表示“行动”,进一步的话,就是佛教里的“因果”,也就是一连串的原因与结果。这因缘是一种彼此间的吸引力、共鸣以及回应的意愿,产生自我们与佛陀的行为、言语以及意念。我们持续地与佛法有着因缘,因此佛法也持续地帮助我们。佛陀的一生,只是他救度众生的慈悲愿行的一部分表现而已。他生活在印度的那段日子里,他是释迦牟尼;但事实上释迦牟尼也只是佛陀的化身。
    如果释迦牟尼只是一个化身,那么背后一定有一个更基本的东西,那就叫做“法身”,或是真理的显现。它是所有现象的本质或“本体”,无所不在,与无常的现象密不可分。它与宇宙所有众生呼应,并与众生紧紧相系,如果众生与佛陀有缘,他们便会了解到这一点。
    佛陀能以各种不同形态的化身显现,来帮助众生。根据一则印度传说,释迦牟尼是昆湿奴的第九个化身。在中国,有些人相信道家的老子是佛陀的化身。有些西方人相信耶稣也是佛陀的化身之一。原则上我们可以说,只要世上出现一个好人来帮助众生,他就是佛陀的另外一种形体或化身。佛教徒不会把“佛陀的诞生”局限在释迦牟尼这个人身上,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好事或好人的出现,帮助众生克服苦难与无知。因此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可以是佛陀的化身。所以,在佛诞目这**纪念佛陀,事实上是在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佛陀的慈悲与智慧,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只要我们借由善行,与佛结缘,每个人都能体验到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这并不是说我们能见到佛陀的形体,而是借由与人、动物,或是事件的互动,我们能得到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这样看来,佛陀在何时出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敞开心胸去接纳佛法的好处。换句话说,当我们从佛法得到好处时,佛陀也就诞生了。
    透过母亲,我们拥有了这副肉身,因此在生日的时候,我们感恩自己的母亲,但这副肉身能持续多久呢?即使是在*好的环境下,大概也不会超过一百年。另外还有一种能经由佛法得到的法身,也叫做“慧命”。我们的肉身不会长久,但我们所累积的智慧能经由因果的运作,也就是业,而延续到未来。我们现在所种的因,会在未来结出果实。
    慧命可以由很小的地方开始,举例来说,当我们听到一句佛法,并且感觉得到一些好处,我们的慧命就开始了。就像新生的婴儿,总有**会长大成人。当我们听闻一句佛法后,便种下了一颗小小的智慧种子,将来会成长绽放,而当它在言行与思想上开花结果时,那就是佛了。这样看来,我们可以说,当开始感觉到佛法的好处时,你就有了自己的佛诞日。如果你是**次接触佛法,那么我要恭喜你,今天就可以是你们自己的佛诞日。
    释迦牟尼佛是世上**位达到完全开悟,并且传播佛法的人。因此传统上来说,我们所说的佛诞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但如果以我前面提到的观点,佛陀的生日,指的应该就是他决定要修行的那一刻,也就是他开始修持佛法智慧的那一刻。从开始修行,直到在菩提树下开悟,释迦牟尼不断进步,即使有时候进步并不显著。但每一次,当他对智慧与慈悲的修持又更进一步时,就是释迦牟尼重生的时刻。
    目录
    导言
    **章 小时候的疑惑
    第二章 佛与禅
    第三章 苦
    第四章 修行
    第五章 禅修的方法与层次
    第六章 开悟
    第七章 慈悲
    名词解释
    编辑推荐语
    介绍禅修的三个层次及四个重要议题:苦、智慧、开悟、慈悲。
    禅是一种精粹上的休息,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但禅同时也是所有的现象,它无所不在,处处皆是。释迦牟尼佛曾说,世间所有的法都是佛法,我们也能这样说:世间所有的法都是禅的佛法。
    ——圣严法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