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QQ咨询:
有路璐璐:

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 作者:牛国良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32363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 页数:221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在研究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时,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从理论角度研究了企业的产生、企业的制度、企业制度创新、公司治理的框架、公司治理的规则、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而且研究了经营者职业化、公司治理的要素等热点问题,同时研究了大量现实案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公司治理问题。尽管本书贯穿了严谨的研究思路,但由于采用了通达浅白的语言表达风格,并附有大量鲜活的案例及点评,所以本书除用于同行交流、企业界交流外,还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拓展阅读书。
    文章节选
    第1章 企业的基本属性:
    1.1 企业的基本属性:
    1.1.1 独立的法人:
    1.独立的法人是企业自治的基本前提: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主体,应具备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财产、独立的责任。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因此需要有关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首先要规定主体资格,即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具有市场主体资格;其次,市场主体法律制度要规定市场主体的权利,即法律要赋予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权利。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的主体,他们或是法人,或是自然人、自然人的联合体,不同的企业中,企业的独立性有不���的表现,如公司这种企业,其独立性表现为它的法人人格,在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中,企业的独立性用企业的商号、商业账簿和营业场所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必须独立地作出经营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独立法人资格的具体表现:
    要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必须具备真正的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法人资格要求必须做到以下4个方面。
    (1)有独立的财产:
    所谓独立的法人财产,是指出资人的债权人只能对出资人的其他财产提出偿债要求,而不能对出资者出资成立的法人的财产提出偿债要求。也就是说,法人财产不能被用去替出资者还债,不能成为出资者的债权人的责任财产。而企业法人则能完全占有出资和负债所形成的全部财产,并且要做到两点:一是企业能支配自己的全部财产,而不是部分财产;二是企业能以自己的全部财产,而不是部分财产对企业的债务(注意这里强调的是企业的债务,而不是出资人的债务)承担责任。从这两点看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做不到这两个“全部”。实际上,一般只能支配部分财产并用部分财产承担债务责任。众所周知,我国很多企业之间形成了三角债甚至债务链,但债权企业去要账时,债务企业经常会说:我们现在账面上实在没钱,一旦有钱马上就还。这种说法在很大范围上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人家账面上没钱,那是实在没有办法嘛!这表明企业只用账面上的流动资产来承担债务责任,并非用全部资产来承担。借钱还账天经地义,账面资产、流动资产承担不了责任,就应该由固定资产设备厂房甚至通过企业破产来承担责任。如果企业只用部分财产承担责任债权人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和实现。但是,按国有企业法的规定,国有企业的关键设备、成套设备和企业办公用房等企业财产,企业没有完全处置权;按企业破产法规定,国有企业的破产实行政府干预原则,并非所有因管理不善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企业都能申请破产。这都意味着两个“全部”是不能实现的。
    ……
    目录
    第1章 企业的基本属性
    1.1 企业的基本属性
    1.1.1 独立的法人
    1.1.2 企业应是资本企业
    1.1.3 企业要由企业章程来约束
    1.1.4 企业应建立横向责任制度
    1.2 中国企业的市场化
    1.2.1 经营者的职业化
    1.2.2 法人财产权的落实
    1.2.3 利润作为企业**位的目标
    1.2.4 产权清晰
    1.2.5 企业的规范退出
    1.3 企业的运行环境
    1.3.1 政府的定位
    1.3.2 市场环境与交易秩序
    1.4 案例及点评
    第2章 企业的产生和治理
    2.1 企业产生论
    2.1.1 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
    2.1.2 企业是契约的集合
    2.2 企业治理论
    2.2.1 契约的不完全性
    2.2.2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
    2.2.3 委托代理制
    2.3 案例与点评
    第3章 企业制度论
    3.1 产权制度
    3.1.1 产权
    3.1.2 产权制度及其产生
    3.2 企业制度及类型
    3.2.1 企业制度
    3.2.2 现代企业
    3.2.3 现代企业制度
    3.3 公司组织形式
    3.3.1 公司组织形式的划分
    3.3.2 中国的公司形式
    3.4 公司产权的制度安排
    3.4.1 初始产权与股权的分离
    3.4.2 个人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
    3.4.3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产权制度的具体表现
    3.5 案例与点评
    第4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
    4.1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及其关系
    4.1.1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
    4.1.2 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4.1.3 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
    4.2 公司的内部治理
    4.2.1 股东及股东大会
    4.2.2 董事及董事会
    4.2.3 经理人及其职责和权限
    4.2.4 监事及监事会
    4.3 公司的外部治理
    4.3.1 资本市场是一种外部治理机制
    4.3.2 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作用的机理
    4.4 案例与点评
    第5章 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管控
    5.1 企业集团
    5.1.1 企业集团的含义和特征
    5.1.2 企业集团的形成和类型
    5.1.3 公司与企业集团
    5.1.4 母子公司的关系
    5.1.5 母子公司关系的经济功能
    5.2 企业集团组建的规则和方式
    5.2.1 组建企业集团的“太阳系规则”
    5.2.2 企业集团的组建方式
    5.3 中国企业集团组建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企业集团组建中的问题
    5.3.2 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中的问题
    5.3.3 政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5.4 中国企业集团的规范
    5.4.1 加快集团成员的改制步伐,推进依法治理
    5.4.2 加强企业集团的功能建设
    5.4.3 适度的分权和集权
    5.4.4 为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5 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
    5.5.1 公司化管理与集团化管理的区别
    5.5.2 三大集团管理模式的分析和选择
    5.6 案例与点评
    第6章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与治理
    6.1 国有企业制度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制度
    6.1.1 国有企业的定位
    6.1.2 国有企业应存在的领域
    6.1.3 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
    6.2 转轨期间的国有企业及其治理结构
    6.2.1 转轨期间国有企业的分类
    6.2.2 不同类别国有企业的政策环境特征及其比较
    6.2.3 不同类别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及其比较
    6.3 经营者职业化问题
    6.3.1 经营者的产生机制
    6.3.2 经营者的职业化
    6.3.3 阻碍国有企业经营者职业化进程的原因
    6.4 投资主体多元化
    6.4.1 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意义
    6.4.2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进展和问题
    6.4.3 投资主体多元化进展缓慢的原因
    6.4.4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本途径
    6.5 企业制度创新的落脚点是效率
    6.5.1 制度效率与人性效率
    6.5.2 两种效率的关系
    6.6 案例与点评
    第7章 私营企业制度创新与治理
    7.1 中国私营企业的分类
    7.1.1 个人创业型企业
    7.1.2 家庭创业型企业
    7.1.3 合伙型企业
    7.1.4 “假集体”型企业
    7.1.5 改制转轨型企业
    7.2 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
    7.2.1 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特点
    7.2.2 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
    7.2.3 私营企业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7.3 透视家族式管理
    7.3.1 家族式管理的历史必然性
    7.3.2 私营企业固守家族式管理的主要原因
    7.3.3 家族式管理面临的挑战
    7.4 制度创新是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7.4.1 处理好权力的交接
    7.4.2 家族企业实现专业化管理
    7.4.3 逐步推进员工持股计划
    7.4.4 选择职业经理人
    7.4.5 管理层收购
    7.4.6 管理层的期权激励
    7.5 案例与点评
    第8章 企业制度创新与产权交易
    8.1 企业制度创新与产权交易
    8.1.1 企业的产权清晰需要产权交易
    8.1.2 企业资产增值和企业重组需要产权交易
    8.2 企业产权交易
    8.2.1 企业产权交易及其层次
    8.2.2 产权交易功能
    8.2.3 产权交易的条件
    8.3 产权交易市场
    8.3.1 产权交易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8.3.2 产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
    8.3.3 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特点
    8.4 产权交易的具体形式
    8.4.1 企业并购
    8.4.2 产权拍卖
    8.4.3 参股与控股
    8.4.4 企业托管
    8.4.5 租赁
    8.5 产权交易基本程序
    8.5.1 制订产权交易方案
    8.5.2 审批产权交易方案
    8.5.3 资产评估
    8.5.4 进入产权交易市场
    8.5.5 确定产权成交价格
    8.5.6 审批、签署合同及法律公证
    8.5.7 产权交接
    8.5.8 变更登记
    8.6 案例与点评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语
    本书从理论角度研究了企业的产生、企业的制度、企业制度创新、公司治理的框架、公司治理的规则、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而且研究了经营者职业化、公司治理的要素等热点问题,同时研究了大量现实案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公司治理问题。本书除用于同行交流、企业界交流外,还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拓展阅读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