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

  • 作者:乔松都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060041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 页数:421
  • 定价:¥4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为乔冠华与龚澎的女儿乔松都。
    乔冠华——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杰出的外交家。他才华横溢,被毛泽东称之为“南北二乔”的“南乔”(北乔为胡乔木)。
    龚澎——新中国外交部的**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家。她的才干,她的人格魅力不仅为她的同志所钦佩,也令无数对手所折服,周恩来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作者乔松都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与龚澎的革命传奇人生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读来催人泪下。作者还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晚年走过的历程及家庭的变迁,这是乔冠华子女**向外界披露这段引人关注而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章节选
    1**章 在颠沛流离中成长
    她排行老二,上面是比她大一岁的大姨龚普生。根据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说法,姥姥、姥爷先为大姨取名“普生”,又为母亲取名“慈生”(又名庆生);母亲在学生时代改用“维航”;参加革命后,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更名为“龚澎”。

    代序
    前言
    在流亡中降生
    姥爷龚镇洲
    姥姥徐文
    从横滨到广东
    淮海路上的小姑娘
    圣玛丽亚女中

    2第二章 妈妈的青春之歌
    这是母亲**次来到北国。清澈的湖水,美丽的塔影,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燕园不大,却有一番别致的景色。大学时代的日子是珍贵而美好的,在未名湖畔,母亲如饥似渴地学习。

    未名?畔
    亲历“一二?九”学生运动
    **次记者招待会
    敢死队员
    传播《红星照耀中国》**人
    抉择
    马列学院**期学员

    3第三章 太行情深
    母亲为组织起来的民兵们讲授文化课、深入农村做妇女工作,她与她们同甘共苦,睡一条炕、吃一锅饭。不久,母亲的头上身上长满了虱子。大家开玩笑说,这是革命者身上的革命虫。这时的母亲已经和游击队、农村基层干部打成一片。

    巧遇彭德怀
    刘白羽忆龚澎
    一段动人的故事(1)
    一段动人的故事(2)

    4第四章 雾都六年
    大半个世纪以前,重庆是?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雾气腾腾的街头上随处可以看到饥饿贫穷的画面和被敌机轰炸的断壁残垣。国民党要员在南岸建有豪华的别墅,这里还驻有许多**的驻外使团和记者。此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就设在这座云雾缭绕的山城

    走进红岩村
    曾家岩50号
    周恩来初试龚澎
    皖南事变前后(1)
    皖南事变前后(2)
    《新华日报》女记者甩尾巴
    中共**位新闻发言人(1)
    中共**位新闻发言人(2)
    辅导周恩来学英文
    生离死别(1)
    生离死别(2)

    5第五章 激情岁?
    火车从桂林行至贵州独山就再没有铁路了,人们都纷纷搭乘黄鱼车。什么是黄鱼车呢?当时国民政府为了出口钨砂,有许多途经西南公路运输钨砂的卡车,司机为了赚些外快,便沿途拉载顺路乘客,搭乘这种车的旅客叫它黄鱼车。

    黎明之外是青山
    有缘千里来相会
    纯阳洞的故事
    化龙桥二重奏
    断肠人找到心上人
    **个家**个孩子
    战斗在敌人心脏
    重庆谈判前后
    三个美国士兵要见毛泽东
    陪同毛泽东会见美国友人
    与社会各界的交往(1)
    与社会各界的交往(2)
    老记者重访团(1)
    老记者重访团(2)
    目录
    代序
    前言
    上篇 母亲龚澎
    **章 在颠沛流离中成长
    在流亡中降生
    姥爷龚镇洲
    姥姥徐文
    从横滨到广东
    淮海路上的小姑娘
    圣玛丽亚女中
    第二章 妈妈的青春之歌
    未名湖畔
    亲历“一二·九”学生运动
    **次记者招待会
    敢死队员
    传播《红星照耀中国》**人
    抉择
    马列学院**期学员
    第三章 太行情深
    巧遇彭德怀
    刘白羽忆龚澎
    一段动人的故事
    第四章 雾都六年
    走进红岩村
    曾家岩号
    周恩来初试龚澎
    皖南事变前后
    《新华日报》女记者甩尾巴
    中共**位新闻发言人
    辅导周恩来学英文
    生离死别
    第五章 激情岁月
    黎明之外是青山
    有缘千里来相会
    纯阳洞的故事
    化龙桥二重奏
    断肠人找到心上人
    **个家 **个孩子
    战斗在敌人心脏
    重庆谈判前后
    三个美国士兵要见毛泽东
    陪同毛泽东会见美国友人
    与社会各界的交往
    老记者重访团
    第六章 走向新中国
    北平军调处
    上海马斯南路号
    **份外文期刊《新华周刊》
    紧急撤退
    创办《中国文摘》
    首任社长老乔
    香港流年碎影
    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
    第七章 主持新闻工作
    开国
    政务院的花名册
    组建情报司
    老外交部街号
    另起炉灶
    制定新法规
    言传与身教
    死马当活马医
    重要的是客观报道
    外国记者到西藏
    采访大陈岛
    毛主席来到新闻报道组:龚小姐,你好啊!
    组织记者盛会
    新闻发言的奠基人
    当好**的耳目喉舌
    冷眼向洋看世界
    创业时代:一个难忘的晚上
    一部获百花奖的新闻纪录片
    第八章 外交生涯
    年日内瓦会议亮相
    万隆会议与“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
    年日内瓦会议
    亚非欧国之行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访华纪实
    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一)
    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二)
    与爱国作家韩素音的交往
    难忘的合作
    **个电视采访中国领导人的西方记者格林
    第九章 新闻司的当家人
    同事眼里的龚澎
    为培养新中国外交人才尽心竭力
    敢于为下级承担责任
    妇女半边天
    县委农工部部长龚澎
    第十章 阳光明媚的家
    台基厂国际和平委员会大院
    国际俱乐部琐记
    无量大人胡同号
    报房胡同温馨的家
    爸妈共同的小名
    妈妈没有走
    以身教者从
    慈母
    妈妈和老疙瘩的朋友
    启蒙
    钢琴梦
    北戴河的天伦之乐
    妈妈教练
    第十一章 疾风识劲草
    势如破竹
    夹着尾巴做人
    龚澎,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
    难忘的除夕之夜
    请让龚澎同志坐下!
    坚决顶住!
    老乔,过来听《国际歌》!
    九十一人大字报
    在东交民巷上班的日子
    望着面色苍白的龚澎,周总理沉默了
    *时髦的装束
    *后一别
    妈妈送我“上山下乡”
    妈妈的来信
    *后的四口之家
    第十二章 春蚕丝尽
    三月八日雪花飘飘
    重托
    周恩来探视:冠华同志,你要坚强一些!
    我捧着妈妈的骨灰
    阿格不在了吗?
    尾声
    下篇 我和父亲
    **章 寻根
    苏北东乔庄
    博学少年与马克思主义
    东京帝国大学
    留德同学
    第二章 初展才华
    “乔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
    转折
    哲学家的争论
    双飞燕
    第三章 建国初期
    出席年联合国安理会
    板门店停战谈判
    与开城的不解之缘
    **次见父亲
    第四章 笔杆子
    北戴河的秀才们
    论战后面的故事
    茅台酒
    军队进行曲
    文开一代外交风
    第五章 回望双亲
    珠联璧合
    我和龚澎可不是一般的夫妻
    慈父
    寓教于乐
    老黄牛
    和爸爸一起摸彩
    逛厂甸
    第六章 从走资派到复出工作
    一边挨斗,一边工作的走资派
    打倒“陈、姬、乔”以后
    复出
    父母的牵挂
    连夜鏖战—五二○声明
    第七章 爸爸失去了一半生命
    永远没有仙客来
    不思量,自难忘
    妈妈出远门的日子
    天涯若比邻
    与陈老总的一段交往
    爸爸与诗
    第八章 走向事业高峰
    爸爸要去联合国
    绿色中国—长城挂毯
    搭令,我要动身了!
    途中插曲
    “乔的笑”
    与华裔雇员在一起
    老同学聚会
    归来
    出名后的新问题
    起草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前后
    联大纪实
    友情·亲情
    第九章 突如其来的变迁
    百味人生
    年的父亲
    爸爸的心事
    哥哥为什么要搬走
    我是怎样离开家的
    家,没有了—搬离报房胡同
    少年已识愁滋味
    写给妈妈的信
    天凉好个秋
    中南海西花厅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与爸爸分别的日子
    祈祷与守望
    第十章 重新走近父亲
    心结
    爸爸,我想对你说
    母亲十年祭
    和你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我**也没有忘记
    小手指姑娘
    爸爸的书桌
    与夏衍的半世之交
    第十一章 *后的日子
    过去的事情一风吹
    *后的晚餐
    永别
    尾声
    后记
    朋友的话
    编辑推荐语
    3月26日上午,中华书局和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举办的《乔冠华和龚澎——我的父亲母亲》新书出版座谈会在首都大酒店锦云厅举行,50多名来自各界的领导、专家和媒体记者参加了座谈会。 《乔冠华和龚澎---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30多万字的写实性传记作品。 作者乔松都是乔冠华和龚澎的女儿。她以深情、细致,严谨和理性地笔触,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沉重的思念之情变为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出,曾经在生活中发生过的种种欢乐与忧伤都化作浪花融化在宽阔的水面,归于大海。书中以考古般细致的史料展现了上个世纪中国两位外交奇才的传奇人生和30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景。 引人注目的是,本书还**披露了龚澎去世以后,乔家发生的重大变故,乔冠华的晚年沧桑,以及社会**行的关于乔家的一些传闻的真相。 座谈会上, 中国传记学会会长万伯翱先生和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先生代表主办方分别致辞。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鹏义发言祝贺这部书的出版。他说,乔冠华和龚澎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对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这一辈人都记得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开怀大笑,那是中国人民的开怀大笑。我们要学习他们为**和人民奉献的精神。希望让广大的读者能够读到这本书。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说:今天是特地和医院请了假赶来参加。看了松都的作品,我太感动了。 **,感谢中华书局出了本好书,这是积德立功之举; 第二,我的家庭和乔家多少有点联系。岳父从前在香港时和乔共过事,我小时侯就听他说,龚澎是共产党里边*漂亮,有能干的人。 第三,我们有两代人的感情。这本书老伴和我抢着看,都看得掉眼泪。对历史有了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这本书对于历史的研究是一部不可替代的作品。作者的写作态度也是乔家道德修养的一个代表。现在书出的很多,但真正能够提高历史道德修养的并不多见。大家摸摸自己的良心,有没有这样的对社会对历史的态度。所以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我愿意想向下一辈人,向社会上的青年人报告有这样一本书. 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带来了贺信。信上说: 我因出差不能与会,深感遗憾。我一直关注着书的出版,并为之深深感动,它让我们领略了**的外交家的传奇一生。我对本书的出版表示感谢。 这是一部感人的传奇,又是一部新中国的外交史。它展示了一代人为理想而奋斗的心灵世界,是近期传记文学*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很难想象它是出自一个初学者之手。在此我谨向乔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文学评论家李柄银说:正如同周恩来所说,龚澎是没有人能替代的。她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之一。 这本书向大家展示了个人的视角,历史的眼光,写实的手法。 乔冠华和龚澎两位的人生经历,是历史过程不可替代的阶段。这不仅是乔松都个人对家庭的怀念,也是**外交史的一部分。他们的人生道路将对今人选择人生道路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傅溪鹏认为: 这是一本不多见的好书。我从60年代就从事外事工作,对乔冠华和龚澎很了解。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作者的写作态度,读后使人真正认识了乔冠华的为人和贡献。 龚澎是中国女性的精英,是坚定的革命者,也是家庭的主心骨。乔冠华是学者型的外交家,感情充沛,容易冲动。文革期间很多人都挡不住。龚澎却叫女儿来弹一曲国际歌,叫老乔来听,表现得非常坚强。乔冠华和龚澎夫妇无论在婚姻还是事业上都是一个典范。 原全国政协常委,**体委主任伍绍祖说:我觉得龚澎是一个很**的人。 我的母亲和龚普生与龚澎都有交往。我父亲和龚澎在北京军调部一同工作过。乔冠华和龚澎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永远怀念的外交家。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传记的重要性。传记、历史和文学是不同的东西。写传记,是要对党,对民族负责,要把历史搞清楚。听说有关部门正在准备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从陈独秀,王明,博古,张国涛,林彪,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等开始。我看这里边一是要搞明白是敌还是友?而是要分清楚有功还是过;一个人不能说有了错误就不能再提了。 对于历史,**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传记文学一定要要担负这样的历史使命。 乔松都对大家的光临和关注表示感谢。她说: 我母亲去世时我才16岁。当时我就有一个心愿,一定要为妈妈写一本书。现在这个心愿实现了。 我从2000年开始动笔。前后用了8 年。2006年写出初稿。要完全记录他们的一生,首先要收集档案资料。其实81年起我就开始积累资料,还需要大量的采访。这几年间我的业余时间全部都用在采访上了,共采访了50多人。其中像熊向辉,朱启明,刘白羽,龚普生等都已经过世了。我不仅从他们那里记录了一批老前辈的事迹和精神。他们的精神和鼓励也成为我写作的动力。在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表示真情地衷心地感谢! 我不是专业的作者,我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感情。我力求真实,对每一个史实我都像一个考古者一样去印证每一件事。*后再次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外交部副部长乔宗淮说: 经过艰苦的过程,克服了种种困难,我妹妹写的这部书终于出版了。 松都出生在朝鲜战争结束的前一个月。她从小文静善良,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钢琴也弹得很好。文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松都16岁就去了内蒙插队。1970年母亲去世,对她是个巨大的打击,那年她才17岁。1973年父亲再婚,我们家庭发生了很大变动,松都从20岁起就开始了完全独立的生活。她很坚强,这一点很像母亲。就这样走过了30多年艰辛的路途。 这部书30多万字,它反映了老一辈在党和**的领导下开创的历史史实,很有意义。也反映了老一辈艰苦创业的历程。也写出了松都心中的寄存了多年的愿望。作为兄长,我很欣赏她做出的这份贡献。 今天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和专家有,郑万通,伍绍祖,王蒙,胡德平,朱佳木,乔宗淮,邓友梅,李朋义,徐海峰,万伯翱,傅溪鹏,李柄银,孟鸣,杨伟峰,宋以敏,马波,张洪溪等。 本书作者为乔冠华和龚澎的女儿,作者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和龚澎的传奇人生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本书还**披露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晚年走过的沧桑,并讲述了所谓乔家的“家变”,作为乔冠华的子女**次回应了关于乔家“家变”的种种传闻。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