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阅读、书写和历史意识:对马克思的多重表述
QQ咨询:
有路璐璐:

阅读、书写和历史意识:对马克思的多重表述

  • 作者:张立波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33897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 页数:218
  • 定价:¥2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从后现代视域出发,梳理了阅读和书写马克思的不同方式,探讨了普遍史、进步和历史终结等义题,追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踪迹,展望了马克思主义语义空间的拓展前景,提出马克思在今天的阐释和发挥,有欶于对马克思多重表述的揭示和显现。进而阐明,对马克思的多重表述的呈现不全然是文字的或思想的游戏,也不全然是争夺话语权和理论制高点的动机所致。泛泛而谈,这是文本和历史的力量所促成的“自然”结果。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多重表述,当有助于其活力的不断发挥。关键在于我们否透过这些各不相同乃至相去甚远的表述,与今天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保持实践的关联。
    文章节选
    **章 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式
    在现代语境中,所谓阅读,也就是考察作者、作品以及作者、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现代语境中,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者是自己作品意义的决定者,而作品又决定了读者的理解视域。既然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决定的,要理解一个作品,明智的做法自然就是考察作者的生平和他所处的社会境遇,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动机和提出的见解。虽然也会谈到读者,但所涉及的只是作品对读者的教育作用,而对读者自身功能的研究微乎其微。这样,在既有的作品面前,读者处于一种被动的感知的位置,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等待影响和教化。
    206世纪60年代以来,作品开始被置换为文本。依据巴特的观点,“作品是具体的,占用了一部分书籍空间(例如,在图书馆中),而文本是一个方法论的领域……这种对立让我们回想到拉康在‘现实’和‘真实’之间作出的区分:一个是明摆着的,另一个则是被证明的。”随着作品被置换为文本,阅读所关涉的“主体(作者)/客体(作品)”被置换为“实践(写作)/(互文性)领域”。后者貌似二元对立的形式下,没有任何具体的对立。比较而言,作品是一个具体的客体,文本则是一个始终开放的领域中的游戏,并必须在这个领域中得到解释。换言这,作品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而文本则始终处于生成之中。因此,从文本的渊源、作者的声音或文本的语境来寻求文本的意思和解释,是不可取的。
    ……
    目录
    导言
    **章 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式
    一、 朴素式阅读
    二、 征候式阅读
    三、 互文式阅读
    第二章 书写马克思的三种方式
    一、 政治性书写
    二、 教程性书写
    三、 修辞性书写
    第三章 普遍史、进步和历史的终结
    一、 哲学的极限
    二、 现代性的反思
    三、 并非线性的进步
    四、 终结的可能和不可能
    五、 后殖民的思索与迷惑
    1. 从《东方学》到《文化和帝国主义》
    2. 后殖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踪迹
    一、 从方法到视域
    二、 从科学到叙事
    三、 从批判到讥讽
    1. 主体的弥散
    2. 资源的迷乱
    3. 文化的迷思
    第五章 自由流动的未来
    一、 哲学教科书模式的嬗变与重构
    二、 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理论
    三、 学科、学说和介入生活的方式
    1. 作为一门学科
    2. 作为一种学说
    3. 作为一种介入生活的方式
    四、 学术性与现实性的游离与耦合
    五、 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
    1. 理论资源
    2. 身体与生产实践
    3. 身体与消费实践
    六、 性别在唯物史观中的位置
    七、 SARS话语的符号学分析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