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北京社会建设60年
QQ咨询:
有路璐璐:

北京社会建设60年

  • 作者:陆学艺 陆学艺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436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869
  • 定价:¥28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以党**明确提出的“社会建设”这个新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理论基础,从北京行政区划及政权建设、人口、家庭、就业、城乡关系、**结构、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人事与人才、社会管理、科学事业、社会科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住房、交通、旅游、消费、社会心态、社会治安等26个方面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60年来北京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以及存在问题,并对未来北京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在新的社会建设理念指导下总结北京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不仅对未来北京社会建设有着‘‘以史为鉴”的作用,而且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社会建设新理论的日臻完善,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部资料性的学术研究著作,具有知识性、综合性、资料性、学术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前瞻性、权威性,集理论性、史料性和可读性为一体,适合**政府、北京市政府及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高等学校师生,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关心北京社会建设的读者。
    文章节选
    要实现社会和谐这一社会建设的目标,离不开社会建设原则的指导。一般来看,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两大基本原则是效率与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经济建设通过市场化已经较好地解决了效率的问题,那么社会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社会公平与正义。因为,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但是,公平与正��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伦理要求,更是一种实践要求,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首先,要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平等的国民待遇或公民待遇,使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含义。其次,要求缩小贫富差别,要求加大政府二次分配和社会政策的调节力度,形成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如果说经济建设的指导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话,那么社会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再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纳入有效保护的制度范畴内,形成一个全体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发展成果的社会。
    要实现社会建设的公平与正义,制度建设是**,因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对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任务:**,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第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第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第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人分配秩序;第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总之,公平与正义作为社会建设的指导原则,要求在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调控社会结构,制定社会政策以及进行社会管理时,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 (三)社会建设主体 社会建设主体,就是由谁来进行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有意识的社会行动,社会建设要实现目标,离不开具体的建设主体。因此,在回答“社会建设基于什么样的指导原则,建设什么”的问题之后,我们要思考“社会建设由谁来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进行了表述:“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里突出了执政党领导和社会共建。党的十七大总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也就是说,社会建设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与公众。
    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 2008年我们即将迎来北京解放60周年和第二十九届*******,同时2008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o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全国的缩影,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回顾和总结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于进一步实现北京未来发展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社会建设60年》出版的意义也在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逐步完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发展高端化趋势明显,服务经济逐渐居于主体地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从总体上判断,北京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目前正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经济实现巨大发展的同时,北京社会建设也取得显著进步,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人口结构方面,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每万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居于全国首位;在就业结构方面,“三、二、一”的现代就业结构已经形成;在城乡结构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进一步加快;在社会**结构方面,中间**不断壮大,公平、开放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逐步形成。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政策等不断创新与完善,实现社会秩序稳定有序。在社会事业方面,教育事业名列全国前茅,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发展,体育事业实现新飞跃,环保事业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水平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居民得到充分就业保障,住房、交通等民生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向全面小康迈进。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同时又是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出现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作出重大调整,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变化。这一过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反映在经济社会关系层面,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这些不和谐因素成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收入差距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住房市场结构不合理,价格上涨过快;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农民工等城市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待遇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在北京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敏锐观察到并通过理论创新和积极实践着手进行解决。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布局调整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布局。这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于这种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有了新的概括,有了突破性的新的认识。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导论
    **节 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之道
    一、社会建设的涵义及特征
    二、社会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北京社会建设成就与进程
    一、北京社会建设成就
    二、北京社会建设进程
    三、北京社会建设启示
    第三节 北京社会建设前瞻陛思考
    一、北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二、北京未来社会建设目标
    三、北京未来社会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章 行政区划和政治组织
    **节 北京概述
    一、自然状况和历史变迁
    二、首都规划
    第二节 行政区划
    一、区制扩大与市、区(县)两级建制形成
    二、行政区划的变化特点
    第三节 政治组织
    一、党组织系统
    二、人民代表大会
    三、政府机构
    四、统一战线组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口结构与变迁
    **节 人口总量
    一、户籍人口
    二、非户籍人口
    三、人口增长特征
    四、人口区域分布
    第二节 人口结构
    一、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四、职业结构
    五、健康状况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流动
    一、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
    第四节 人口管理与人口政策
    一、人口管理一
    二、人口政策
    第五节 北京人口的发展与展望
    一、人口规模及其调控
    二、外来人口及其管理
    三、人口老龄化及对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
    **节 婚姻的变化
    一、婚姻制度的建设
    二、婚姻行为的转变
    第二节 家庭的变迁
    一、家庭规模的伸缩
    二、家庭结构的转变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的回顾与前瞻
    一、婚姻与家庭变化的历程
    二、婚姻与家庭变化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就业
    **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就业
    一、1949-1957年的就业
    二、1958-1965年的就业
    三、1966-1977年的就业
    四、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北京就业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就业
    一、1978-1993年的就业
    二、1994~2000年的就业
    三、2001年以来的就业
    四、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就业特征
    第三节 北京未来就业展望
    一、未来就业要求
    二、未来就业压力与问题
    三、未来促进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城乡结构
    **节 1949~1978年城乡结构的变迁
    一、1949-1952年影响北京城乡结构变迁的因素
    二、1953-1957年二元分割城乡结构初步形成
    三、1958~1965年二元分割城乡结构制度化
    四、1966~1978年城乡结构
    第二节 1979年以来北京城乡结构的变迁
    一、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结构变迁
    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促进城乡结构变迁
    三、城乡联动加速城乡结构变迁
    第三节 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乡差距扩大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二、新时期社会建设为北京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机遇
    三、社会建设中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
    **节 北京社会**结构变迁路径
    一、产业结构后工业化推进
    二、就业结构趋现代化变迁
    三、职业结构趋**化演进
    四、城市化与城市功能调整
    第二节 北京社会**结构变迁
    一、1949-1977年:****结构的不断重塑
    二、1978-2008年:现代社会**结构逐步确立
    第三节 北京社会流动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流动的凝固
    二、市场化进程中社会流动的不断开放
    三、北京主要**社会流动
    四、社会流动中的移民
    五、当代北京社会流动特征
    第四节 社会建设中的北京社会**结构调整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北京社会**问题
    二、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节 北京街居体制与单位制
    一、街居体制
    二、单位制
    第二节 北京社区建设
    一、社区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二、社区建设中的各类组织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北京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展趋势
    一、城市基层管理
    二、街居体制发展思考
    三、社区建设前瞻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社会组织
    **节 北京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一、社会组织格局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北京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一、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更替
    二、北京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确立
    三、北京社会组织管理法规的变化
    四、北京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节 北京社会组织与社会建设
    一、社会组织与首都和谐社会建设
    二、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社会保障制度
    **节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回顾
    一、社会统筹时期
    二、“单位保险”时期
    三、北京城镇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北京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简要历程
    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三、社会救助的发展
    四、社会福利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一、计划体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北京市社会保障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一、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二、社会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社会工作
    **节 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一、社会工作的起步时期
    二、社会工作发展与遭受挫折时期
    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形成时期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
    一、儿童社会工作
    二、老年人社会工作
    三、妇女社会工作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三节 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人事制度与人才发展战略
    **节 北京人事制度建立阶段
    一、干部管理制度
    二、国有企事业单位“铁饭碗”制度
    三、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
    第二节 北京人事制度改革阶段
    一、公务员制度实施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三、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五、高校毕业生双向择业
    六、流动人员管理
    第三节 北京人事制度创新阶段
    一、规范公务员收入改革
    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三、人才市场管理与服务
    第四节 北京人才资源与人才发展战略
    一、人才观与北京人才发展战略
    二、社会发展与人才发展战略
    三、北京人才发展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职业社会的管理
    **节 职业社会的形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职业者规模与构成
    二、城市人口职业化政策
    三、北京职业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工资管理及其效果
    一、工资体系的确立
    二、效益工资的引进
    三、行业差异扩大
    四、工资管理的效果
    第三节 职业社会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安置政策
    二、再就业政策
    第四节 职工福利管理
    一、职工福利的建立
    二、福利政策
    三、职工福利补贴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事业
    **节 科学技术事业建设概述
    一、科学技术事业建设历程
    二、科技事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科技竞争力
    第二节 科技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科技管理机构的框架
    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三、科技成果管理
    第三节 科技资源
    一、以量的增长为特征的时期
    二、以研发为增长核心的时期
    三、科技资源评价
    第四节 基础科学
    一、多点突破的起步时期
    二、两线并进的发展时期
    三、遭遇曲折的低潮时期
    四、步人正轨的恢复时期
    五、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