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玛格丽特?杜拉斯 永远的文学情人:汉英对照(思想者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玛格丽特?杜拉斯 永远的文学情人:汉英对照(思想者丛书)

  • 作者:(英)克罗利 万晓艳
  •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142172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203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对于一名出版者而言,我们所能做的,一方面是为思想角斗士们提供战场,使人类思想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我们有义传播那些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思想者的思想。这其中包括一些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某一作家的登峰造极之作,引发了**强烈反响的思想等。我们希望不仅能够促进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之间更好地沟通,进而实现某种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形式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这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不断融合中受益。
    文章节选
    一 今天为什么读杜拉斯
    世界的作家
    杜拉斯于1996年去世,但她的作品仍然引发着她一生一直面对的称赞或嘲笑这两种**的反应。她不仅在评论界与学术圈受人喜爱,而且颇得众多读者的青睐:有些对实验小说或者女作家的作品感兴趣,有些则被她充满情欲的、令人侧目的自传所吸引。1984年,《情人》的**成功让杜拉斯荣获了龚古尔文学奖,为她赢得了延续至今的世界性声誉。这部小说的确名下无虚:虽然她有时因自负和任性而滥用才华,但是她的作品展示了诗意的激情与细致的文笔的鲜见融合。
    时代的作家
    杜拉斯作品的出版从1943年一直延续到1997年,内容涉及20世纪后半叶西方所面临的所有重大的种族、社会或政治问题。从殖���主义后果到女权运动要求,从移民和种族歧视问题到同性恋权利运动,从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到假想的苏联社会主义威胁——很难想象西方生活的哪个主要领域没有在杜拉斯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过。有时,对问题的关注与杜拉斯的政治活动有关(比如,她参与1968年5月巴黎的激进政治暴动,20世纪80和90年代反对右翼国民阵线);有时,对问题的关注是出于个人的诉求,她想表达对某个问题强烈的感受(如,在后期作品中她希望人们记住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对当代事件的两种形式的兼顾使得杜拉斯的作品成为当今法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见证。
    刺激但深刻
    对时代问题的关注并不等于杜拉斯要在作品中创作一种社会现实主义。事实上,她明确表示反对这种观念:写作是平铺直叙地讲故事,充斥着认得出的人物,发生在熟悉的地方,等等。杜拉斯具有**挑战性的写作观,她认为:写作,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是**的、强烈的体验,超越一般经历的拘囿;可是,她同时又坚持:这种写作所针对的正是日常经历的本质和内涵。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中突正是杜拉斯作品引人入胜之处。因此,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不同寻常的经历(通常是谋杀、迷狂、情欲),她的作品散发着谜一般的朦胧气氛,让读者品味这类经历的令人迷茫的特性。
    但是,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总是被描写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事情可能发生在酒吧里,或公园的长凳上。杜拉斯作品虽然富有诗意,但也有肥皂剧的特点:人物在沉闷单调的日常生活中突如其来地遭遇无法忍受的情况。这意味着她的作品可以极其地深刻,对那些被**事件打击的人物表示深切关怀和同情。这种刺激与温情的融合很难让读者对书中那些脆弱、神秘人物的戏剧般的命运与欲望无动于衷。
    通向文化潮流的窗口
    杜拉斯的写作不仅涵盖了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活,也跨越了欧洲文学发展中*丰富的艺术时期之一。二战结束后,法国社会在让一保罗·萨特、西蒙·波伏娃、阿尔贝·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潮主导之下:他们关注在没有意义的世界里个人如何尝试“真实的”存在,他们通过作品表达心声,比较侧重从哲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常常借书中人物之口)来讨论问题。杜拉斯早期的小说颇受此影响,《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是*好的一例。然而,不久之后现一股抵抗这种写作方式的潮流,***的是一群聚集在“新小说”称号下的作家。这些作家的实验性创作手法同样出现在杜拉斯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的作品中,如,《街心花园》(1955)(亦译《广场》)、《琴声如诉》(1958)、《劳儿·V.斯坦茵的迷狂》(1964)(亦译《劳儿之劫》)。(这些作品将在第二和第四章中讨论)
    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杜拉斯主要专心于剧本创作,作品展现出那个时期先锋派电影制作的许多技巧:不考虑真实地再现,声音常常与银幕上的图像不相匹配,等等。(有些电影中,银幕长时间地一片黑暗;虽然这是一种艺术创新,但是也常常是因为杜拉斯只有很少的制作预算,制约着她使用有限的胶片。)
    20世纪80年代杜拉斯回归文学创作,她的作品表现着很强的时代特色。“新小说”派的写作实验不太成功,这种缺乏成果的文学实验失去了动力,文学创作开始回归讲述个人经历和记载历史的文学观念,随即出现传记文学热。《情人》(1984)就是称之为“新传记”的创作尝试成功范例之一。
    主要评论家介绍
    一些同时代的法国*重要思想家阅读、欣赏杜拉斯的作品,他们中有的人,如,莫里斯·布朗肖、朱丽亚·克里斯特瓦、或雅克·拉康,可能晦涩难懂,但是了解他们对熟悉作家的诠释有助于我们走进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我们不但能知道他们如何评论这位迷人的作家,还可以借助我们对这个作家的理解来领悟这些**影响力的作家的思想。
    二 如何阅读杜拉斯作品
    先读什么
    不熟悉杜拉斯的读者别期望在她的作品中看到打斗的场景、悬疑的故事、精心描述的人物或者美丽的形象。其实,这些元素正是杜拉斯想要从作品中排除的。她认为这种写作手法属于上个世纪,她想挣脱这些框框的束缚。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她的作品就不扣人心弦。事实上,杜拉斯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激情的糅合:强烈、常常含蓄的书写与大起大落的**主题,诸如谋杀、酗酒或欲望相结合,令人信服地与日常生活故事编织在一起。
    这种出色的糅合例子在她的作品中有许多许多,处处都是阅读杜拉斯的好起点。然而,理想的出发点可能是《琴声如诉》和《情人》,它们是杜拉斯*具突破性的两部作品:首先,她找到了她后来称之为“自己的、真正的声音”的写作手法;其次,她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和声誉。这两部作品展现了她特有的风格:诗意的语言、越界的主题与平淡生活的相互交织,一种令人难忘的融合,这些将在第四章中分别讨论。为了概括杜拉斯作品的主要特点,这里我们先阅读与《琴声如诉》和《情人》属同一类的文本:《街心花园》(亦译《广场》)。《街心花园》是1955年的一个中篇,90年代初杜拉斯重新捡起这个文本,它是一个温情而简洁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杜拉斯特别关注的事,因此,它是我们理解杜拉斯作品*好、*可行的途径。
    《街心花园》
    《街心花园》其实并无所谓的“故事”。一个男人——流动的商贩——与一个女人——女佣——在街心花园邂逅,攀谈起来。女佣照看一个小孩,每一章开始时,小孩过来告诉女佣他或是饿了、或是渴了、或是累了。在这样简单的背景下,男人和女人——彼此并不相识,自始自终以礼相待——讨论一个对他们都很重要的问题:人能得到幸福吗?对男人来说,真正的幸福来过又走了,那时在落日里他坐在另一个街心花园里,突然感到无以言表的满足;而女佣期待着在真爱中找到幸福,她(相当绝望地)坚信她会得到幸福,因为她如此渴望幸福。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杜拉斯以感人的简洁的手法提出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即社会中*贫穷的人的命运。
    杜拉斯的写作技巧
    杜拉斯用简洁的、几乎是格式化的语言打动读者。如,我们看到重复手法的运用(每一章都以小孩的出现开始);常常谈及天气;两人的礼貌用语:他们互称“先生”,“女士”,进一步加强了文本韵律。小说没有过多的描写或形象的描绘,通过重复手法,突出文本的结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杜拉斯曾经同“新小说”联系在一起,“新小说”的实践者常常热衷于这种写作技巧。这种写作技巧使文本读来颇像短剧,这个中篇也的确被改编成剧本。1957年《街心花园》在广播里播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包括萨米尔·贝克特,他写信给杜拉斯赞扬此剧。这个轶事更清楚地让我们明白杜拉斯的作品与当时文化潮流多么一致,即与所谓的“荒诞派戏剧”很合拍。“荒诞派戏剧”,除其他特点之外,就是通过简洁或重复的语言强调一种生存的空虚。
    打动读者
    需要指出的是:《街心花园》根本没有真正的荒诞剧所彰显的时而癫狂、时而残酷的特点,杜拉斯也没有探讨有关存在本身的意义之类形而上学的问题,她更关注这些问题如何与普通人平淡生活、常常难以觉察的绝望相互交织。这种温情的关心使她既不同于“新小说”,也有别于荒诞派戏剧。更重要的是,这种温情作用于读者的阅读体验。与是否幸福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时间。真正的幸福来过又走了,还是就要来了呢?我们怎么知道它是否会来呢?我们只是被动地等待幸福,还是努力地创造幸福呢?这个问题反复出现,贯穿全文,让读者领悟时间的本质,因为时间构成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经历,把他们的生命压缩成一系列单调、琐碎的劳作。但是,还有其他内容:两个人物间的微妙关系,他们以后能否在舞会上相遇,也许一起开始一种新的幸福——也许没有。小说结束了,不无一种对未来可能的不确定的暗示,由此读者既感受到重复的结构,又感觉到也许新的东西会出现,这正是书中人物所经历的戏剧般生活。
    一种交流
    这里,我们看到杜拉斯如何把她极度关注的问题不仅与小说所描述的日常生活相互交织,还与读者的阅读体验相互融合,让我们和这些清苦的人物沟通交流,既熟悉又不确定。正是这种微妙的交流——经常由相当先锋的艺术手法营造——是杜拉斯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既激发我们的情感,也刺激我们的心智,同时它指出这些快乐也与我们许多人日常生活中遇到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互相关联。
    三 生平与社会背景
    时代的女人
    如同她的作品把艺术技巧与人物生活交织起来,再把它们同读者的阅读体验糅合起来一样,杜拉斯的生活与政治、社会事件互为交融,并构成她的创作背景。和大多数作家一样,这不仅仅因为她关注社会时事:远非如此,她还积极投身于她那个时代的重要事件。从她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的生活中,我们不仅了解许多法国历史,还可以认识一个了不起的、坚持亲历历史的女人。
    童年
    1914年4月玛格丽特·杜拉斯(当时叫玛格丽特·日尔曼娜·多纳迪厄)出生在越南西贡附近的嘉定市,当时那里是法国印度支那殖民地的一部分——交趾支那。她的父亲亨利·多纳迪厄和母亲玛丽·奥布斯卡(娘家姓勒格郎)都是教师,1909年在西贡结婚。玛格丽特7岁时,因病回国的父亲在法国去世,她和两个哥哥由母亲在贫穷中抚养长大,辗转于法属印度支那各地。在作家生涯中,杜拉斯经常回忆这段童年生活,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到《情人》,以及其他作品。她要成为作家,这段童年生活,尽管不无痛苦,显然是丰富的生活起点。
    回到法国
    1933年10月,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离开法属印度支那回到法国。在巴黎,她学习数学、政治学和法律,并获得学位,随后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工作。因为工作的缘故,她与菲利普·罗克合作,出版了**本书《法兰西帝国》,为殖民秩序而辩护。但是,更重要的事情却是在1939年她和作家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想在即将来临的战争前与他确定某种牢固的联系。
    战争年代
    二战期间,在被占领的巴黎,玛格丽特·昂泰尔姆从1942年起开始为书籍组织委员会工作,在占领军的监督下给作家们分配出版证。(应该指出的是:以*严格的标准来衡量这种工作可视为附敌,这个评判使玛格丽特·昂泰尔姆无异于她大多数同胞。)就是这一年,她失去了**个孩子,他一出生就夭折了。
    1943年也是她生命中关键的一年。玛格丽特和昂泰尔姆以及他们的朋友迪奥尼斯·马斯科罗参加后来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组织;她发表**部小说《厚颜无耻的人》。就在此时她启用笔名“杜拉斯”,那是法国洛特一加龙省一个小城的名字,她父亲在那个小城附近去世。她后来说选用这个名字是因为她讨厌“多纳迪厄”,她从未以“多纳迪厄”发表过作品(除了《法兰西帝国》一书),虽然女权主义读者从中读出摒弃“父名”的意义;也许这不是摒弃而是替代,因为这也记念着父亲的离世。不管怎样,《厚颜无耻的人》并没有让文学界为之眼前一亮,杜拉斯后来对这部小说的态度相当暧昧,尽管这是本相当不错的处女作,生动地描绘了帕迪兰地区,她童年时曾去那里度过假。
    1944年6月,昂泰尔姆因参加抵挡运动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后被流放。他自己在一篇**的集中营回忆录《人类》(1947)中记录了这段经历。杜拉斯本人在《痛苦》(1985)(英译本为《战争》)一书中回忆了这段往事,她发表了昂泰尔姆被捕后她写的日记的修改版。昂泰尔姆被捕期间,她偷偷地为“全国战俘及被放逐者运动”(MNPGD)工作,联系上一个盖世太保军官以期打听到有关丈夫的消息。1945年昂泰尔姆回来,杜拉斯尽力让他得到适宜的**,并照顾他恢复健康——然后告诉他她要离婚,和他们*亲密的朋友马斯科罗生孩子。1947年,让·马斯科罗出生。杜拉斯和马斯科罗终生保持亲密的友谊。
    共产主义
    那时,与许多前抵抗运动战士一样,杜拉斯、昂泰尔姆和马斯科罗都加入法国共产党(PCF)。大家都说杜拉斯是积极的好战分子,但是不久就发现他们的共产主义以自由的激进思想为基础,他们拒绝为传播党的路线而放弃文学至上的观念,他们的共产主义观与法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观水火不容。他们三人分别被开除出党;对杜拉斯,开除理由却是令人不快的个人原因,据说她放荡的“资产**”生活方式是被开除出党的原因之一。
    初尝成功
    对杜拉斯来说,这些年没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问世。但是1950年她出版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次讲述印度支那的青少年时光。颇具讽刺意义的是,由于她和共产党的关系她没能获得声望**的龚古尔文学奖,但是这部小说让杜拉斯在历经事业起伏后,*终写出《情人》,并因此荣获龚古尔文学奖。(晚年的杜拉斯尖刻地评论道这次他们至少没有找到不给她颁奖的理由。)20世纪50年代末,杜拉斯成为真正的重要作家。1955年发表《街心花园》之后,她先后推出《广岛之恋》和《琴声如诉》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使她成为一位主要的文学和艺术人物。
    ……
    目录
    玛格丽特·杜拉斯:永远的文学情人
    一 今天为什么读杜拉斯
    世界的作家
    时代的作家
    刺激但深刻
    通向文化潮流的窗口
    主要评论家介绍
    二 如何阅读杜拉斯作品
    先读什么
    《街心花园》
    杜拉斯的写作技巧
    打动读者
    一种交流
    三 生平与社会背景
    时代的女人
    童年
    回到法国
    战争年代
    共产主义
    初尝成功
    《广岛之恋》
    《琴声如诉》
    女人、欲望和迷狂
    五月风暴
    电影与女权运动
    疲惫的政治
    重返写作
    书写一生
    写作的生命
    四 主要作品
    《琴声如诉》
    《情人》
    “新自传”
    五重要主题
    记忆
    欲望
    女人
    六批评的途径
    女权运动
    心理分析
    七 进一步了解杜拉斯
    杜拉斯的作品
    电影
    传记
    评论作品
    CD,网络和其他
    主要作品年表
    编辑推荐语
    对一个民族而言,缺失人文的科学是麻木的,缺失科学的人文是软弱的,双重缺失则是愚昧的。
    ——任定成
    玛格丽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1914~1996)
    29岁时发表处女作《无耻之徒》,步入文坛,遂成为职业作家。写小说也写电影剧本,**的《长别离》、《广岛之恋》在搬上银幕后轰动影坛,在戛纳电影��上获奖。1984年写出小说《情人》,并凭此获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时年70岁。她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作家,她模糊了文字与生活的界限,拉近了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设置了种种障碍与迷雾,让读者沉醉于她传奇一生和独特作品的同时,也萌生出不少困惑和迷茫……
    她写作,玛格丽特·杜拉斯。玛格丽特-杜拉斯,她写作。她有的只是用来写作的铅笔和水笔。除此之外,她一无所有。
    ——玛格丽特·杜拉斯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