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楚辞发生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楚辞发生学研究

  • 作者:周苇风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77107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334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在楚人的历史流变、楚地的地理环境、时代文化思潮和汉初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汉人的辞赋观念。在汉人的观念中,辞以韵文为限,包括歌诗和读式诗,赋则是不歌而诵的一种文体。由于春秋赋诗无出韵文之外者,汉人认为韵文在赋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汉代,歌诗可以称为辞,但不能称为赋。读式诗却既可以称为辞,也可以称为赋。汉人因韵文在赋中不可或缺,有时也称赋为辞。屈原以后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有了分离而独立的趋势,汉人辞赋连称,意思与现在“文学”一词相近。二、楚辞与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融合使得各国的音乐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具有了时代赋予的共性,燕赵之讴、郑卫之音、吴楚之风相对于西周“雅乐”而言都属于新声。雅乐旋律缓慢,音调平和,需要一种齐整方板的诗体。《诗经》曾经先秦乐师整理,其音乐已经雅化,故不仅《雅》、《颂》部分,即使原属民歌的十五《国风》也是四言为主的、整齐的形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新声得到巨大发展。新声因节奏自由活泼,旋律复杂多变,音乐句式参差不齐,与之相配合的歌诗形式也多长短错落。春秋战国时期杂言歌诗很多,句式长短错落、以“兮”字为主要标志
    文章节选
    **章 楚辞概念述评
    **节 楚辞概念的不确定性
    “楚辞”这个名词,从现在所知的资料看,一般认为*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按《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又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寿��、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如上所言,早在汉武帝时屈原的作品就被视为楚辞的一部分,开始被称为楚辞了。汉成帝时,刘向典校经书,辑屈宋作品和汉人拟骚之作为十六卷,题名《楚辞》。这样一来,“楚辞”一词又成为一部作品总集的名称。
    王逸在《离骚后叙》中云:“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王逸是在刘向《楚辞》十六卷的基础上作《楚辞章句》的。从流传至今的王逸《楚辞章句》可以知道,刘向《楚辞》十六卷中的作品除了屈原、宋玉等战国时期楚人的作品,还有汉人的拟骚之作,计有: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和刘向自己的《九叹》。宋人黄伯思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屈原、宋玉等战国时期楚人的作品在汉初既已被称为楚辞,刘向将它们收入《楚辞》一书很容易理解。但从文本上来说,贾谊的《惜誓》和《吊屈原赋》、《鹏鸟赋》实在没什么不同,刘向为什么取此而舍彼?对此,朱熹不禁迷惑不解:“贾傅之词,於西京为*高,且《惜誓》已著於篇,而二赋尤精,乃不见取,亦不可晓。”屈原的作品一出现,就因其中蕴含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引起很多文人追慕效仿。
    ……
    目录
    绪论
    **章 楚辞概念述评
    **节 楚辞概念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文体意义上的楚辞
    第三节 关于“楚辞”之辞
    第二章 辞赋关系探源
    **节 辞赋辨体的复杂性
    第二节 辞以韵文为限
    第三节 辞与韵文在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
    第四节 语义学范畴内的赋
    第五节 文体意义上的赋
    第六节 汉人观念中的辞与赋
    第三章 楚辞产生的音乐文化背景
    **节 应该重视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 早期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
    第三节 礼乐制度下的音乐特点
    第四节 雅乐对诗歌形式的影响
    第五节 郑卫之风与《诗经》以后的杂言歌诗
    第六节 楚辞与新声
    第四章 屈原作品的流传和结集
    **节 《楚辞释文》与《楚辞》的古本问题
    第二节 《楚辞》传本非一
    第三节 《楚辞》版本上的经与传
    第四节 屈原作品称经的文化背景
    第五节 今本《楚辞章句》成书过程
    第六节 王逸与《楚辞》编纂体例
    第七节 从通行本《楚辞》的编纂体例看屈原赋二十五篇
    第五章 今本《楚辞》述骚之作对屈原作品的解读
    **节 《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对屈原作品的叹述
    第二节 严忌《哀时命》对屈原思想的解读
    第三节 《招魂》《大招》《招隐士》对屈原作品的叹述
    第四节 《惜誓》《九辩》与屈原作品的关系
    第五节 《楚辞》中述骚之作对理解屈原作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楚辞以其悲壮激越的情感和独立不羁的人格力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从贾谊以来,词人心慕手追,发愤抒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骚人传统。同时有关楚辞的学术著作也代不绝书,汗牛充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