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

  • 作者:赵山林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79205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593
  • 定价:¥5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戏曲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梳理了自宋代至清末近千年中国戏曲传播接受的历史轨迹,深入探讨了其中的规律。内容不仅涉及剧作家、演员、观众、批评家、戏班主人和出版商等多个层面,还涉及各种声腔剧种的传播与交流,多种演剧形态和场所的交叉与竞争,多种传播方式的共存与兴替。全书资料丰赡,视角独特,史论水乳交融,宏观描述与微观剖析相辅相成,为中国戏曲构建了一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传播接受历史,对于中国戏曲史、艺术史的研究是一项拓展。
    文章节选
    **章 宋代戏曲的传播
    **节 宋代宫廷演剧
    宋杂剧是在唐、五代优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综合艺术的特征,而它的发展和传播都有赖于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的出现。
    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至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朝运用武力征伐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先后灭掉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小国,“悉集七亡国之士民于辇下,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在这一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原来分散于全国各个地区的优伶有不少也聚集到了汴京。
    为了满足宫廷宴乐的需要,宋初恢复了前朝已有的教坊,将陆续搜罗来的各国**乐工纳入其中。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八十八“乐图论·俗部·教坊部”对此有记述:
    圣朝循用唐制,分教坊为四部。取荆南得工三十二人,破蜀得工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工十六人,始废坐部。定河东得工十九人,藩臣所献八十三人,及太宗在藩邸有七千(当作“十”)余员,皆籍而内之,由是精工能手大集矣。
    这里所说的“潘臣”当指湖南、南汉、吴越��占有漳州、泉州的陈洪进等。教坊承担岁时宴享演出,其演出内容很丰富,其中包含了杂剧。宋代教坊人类虽远不及唐代盛时之众,但由于是从天下各地聚扰而来的**乐工,本来各有所长,他们之间的交流为北宋杂剧的发展创发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目录

    绪论
    **章 宋代戏曲的传播
    **节 宋代宫廷演剧
    第二节 宋代勾栏与路歧演剧
    第三节 宋代神庙演剧与节 日演出活动
    第四节 宋代戏曲的流向
    第五节 宋辽金之间的戏剧交流
    第二章 宋代文人对戏曲的接受
    **节 宋代文人与戏剧创作
    第二节 宋代文人的戏剧批评
    第三节 宋代文人的戏剧著作
    第四节 宋代文人的咏剧诗歌
    第五节 理学家的戏剧主张及不同意见
    第六节 戏剧与宋代文人心态
    第三章 元代戏曲的演出与流传
    **节 元代宫廷演剧
    第二节 元代勾栏演剧
    第三节 元代庙会演剧
    第四节 元代戏班的构成和流向
    第五节 元代的戏曲艺人
    第六节 元代戏曲的刊刻
    第四章 元代文人对戏曲的接受
    **节 元代前期文人对戏曲的接受
    第二节 元代后期文人对戏曲的接受
    第五章 明代宫廷与宗室演剧
    **节 明代宫廷演剧
    第二节 明代宗室演剧
    第六章 明代职业戏班的演出
    **节 明代职业戏班的发展
    第二节 弋阳、余姚、海盐腔的传播
    第三节 昆山腔的传播
    第四节 明代戏曲传播与商人的关系
    第七章 明代的家班
    **节 明代**家班
    第二节 士大夫家班的功能
    第三节 士大夫家班的特点
    第八章 明代的串客和清曲家
    **节 嘉靖以后的串客
    第二节 明末金陵旧院串客
    第三节 明代的清曲家
    第九章 明代的戏曲选本
    **节 戏曲选本的沿袭阶段
    第二节 戏曲选本的推进阶段
    第三节 戏曲选本的成熟阶段
    第十章 明代文人对戏曲的接受
    **节 明代文人的戏曲活动
    第二节 明代文人的戏曲批评
    第三节 明代文人的戏曲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宫廷演剧
    **节 清代前期宫廷演剧
    第二节 清代后期宫廷演剧
    第三节 宫廷演剧的特点
    第十二章 清代职业戏班与戏园
    **节 清代的职业昆班
    第二节 清代的京腔、秦腔戏班
    第三节 清代的徽班
    第四节 清代戏曲传播与商人的关系
    第五节 清代的戏园
    第十三章 清代串客与票友
    **节 清代的昆剧串客
    第二节 北京的京剧票房和票友
    第三节 天津、上海的京剧票房和票友
    第十四章 清代的戏曲选本
    **节 清前期的戏曲选本
    第二节 乾隆中期之后的戏曲选本
    第三节 花部诸腔选本的崛起
    第十五章 清代文人对戏曲的接受
    **节 清代文人的戏曲活动
    第二节 清代文人的戏曲批评
    第三节 清代文人的戏曲研究
    第四节 近代文人对戏曲的接受
    余论 戏曲传播接受的近代转型
    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阐述了中国戏曲传播接受的历史脉络,使读者看到从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接受的承继关系和时代差异。该书从中国吸取史的复杂关系中,概括出“观众与作者”、“演员与作者”、“观众与演员”、“演员与演员”、“观众与观众”五条主要线索,对戏曲传播接受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描述和研究。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