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 (第3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 (第3版)

  • 作者:周萍
  •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3702724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163
  • 定价:¥1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卫生部于1994年3月颁发了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相应的教材,供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三年制护理、助产专业使用。这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以适应改革开放后城乡**卫生事业对中等卫生技术人才的需要。在原中等卫生学校教材《中医学基本常识及针灸学》**版、第二版的基础上,我们广泛听取了教师:校友和用书单位的意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编写成新教材《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一书。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病因、诊法与辨证、预防与治则、方药基础知识、常见病证、中医护理9章,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及诊疗、护理知识作了简要而系统的介绍;下篇分腧穴、毫针法、灸法、针灸**4章,**阐述十四经常用腧穴和常见病证的针灸疗法。在书后附有方剂首字笔画索引,以供查阅。本书内容力求理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使同学们能学以致用。
    文章节选
    上篇 中医基本知识
    **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自然哲学认识,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和丰富的辩证法内容,是古人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和论理工具。从战国时期起,中医学就运用它来说明人体的构造、生理、病理,指导预防、诊断、**和护理。成为中医学术中普遍运用的方法论。
    **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切事物对立的概括,以及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和论理工具。主要用于综合说明人体的对立统一性。
    一、阴阳的变化规律
    (一)阴阳的对立与互根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由阴阳二气构成并经常处于对��统一的整体。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举凡一切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
    而在阴和阳的内部,还包涵着阴阳的对立。……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三、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上篇 中医基本知识
    **章 阴阳五行学说
    **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变化规律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归类推演
    二、五行的生克规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章 脏腑
    **节 脏与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和津液
    第三章 经络
    **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及流注次序
    〔附〕 奇经八脉
    第四章 病因
    **节 外来致病因素
    一、六淫
    二、疫疠
    三、外伤及虫兽伤
    第二节 精神致病因素
    第三节 其他致病因素
    一、饮食
    二、劳逸
    第四节 继发致病因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内生“五邪”
    第五章 诊法与辨证
    **节 诊法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二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章 预防与治则
    **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与治法
    一、**基本法则
    二、**八法
    第七章 方药基础知识
    **节 中药
    一、中药的来源
    二、中药的性能
    三、中药的炮制
    四、中药的用法
    五、常用中药分类
    第二节 方剂基础知识
    一、组成原则
    二、组成变化
    三、方剂的剂型
    〔附〕 常用中药简表
    第八章 常见病证
    第九章 中医护理
    下篇 针灸学
    **章 腧穴
    第二章 毫针法
    第三章 灸法
    第四章 针灸**
    〔附〕 方剂首字笔画索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