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Infection and Socie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QQ咨询:
有路璐璐:

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Infection and Socie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作者:张泰山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0343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512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神州大地,一时“谈非典色变”。它促使有责任感的历史研究研究工作者想道:“历史上发生过如此猛烈的传染病吗?情况如何?其时政府和社会是如何应对传染病的?它又具有怎样的启迪”。于是,埋头伏笔,几易春秋,终于有了这部著作问世。
    文章节选
    此外,陈老将古代人们对传染病的致病原因的认识,归纳为三种,即秦以前是“鬼神作祟”说,人们认为传染病产生是鬼神作祟结果,故有“用傩逐疫”;秦汉以后是“瘴气疠气”说,人们认为传染病的产生与气候不正有相当的关系,如“孟春行秋令,季春行夏令,仲夏行秋令,则民疾疫”(《吕氏春秋》)即是典型例证,包括张仲景的《伤寒卒病论》、吴有性的《瘟疫论》都是持此原理;从宋代开始,除“瘴气疠气”说外,又出现了“胎毒”说,人们认为传染病是小儿在娘怀胎时形成的,如陈文中在《痘疹方论》中说,“小儿在胎之时,乃母五脏之液所养成也,其母不知禁戒,纵情厚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气传于胞胎之中,此毒发为疮疹,名三岁液毒。”至于微生物为传染病的原因,直至新医学输入以后,始有此说②。 (五)疫病流行的社会影响 疫病流行造成的*直接影响��人员的伤亡。虽然我国古代的正史和地方志对疫病造成的人员伤亡,常以“死人无算”等语来概括,但也不乏一些较为详细的人员伤亡记载。在此借用陈玉琼、高建国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历史上重大疫病流行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一简要的描述。
    根据陈玉琼、高建国的统计,从公元前180年至公元1911年的2091年间,我国共发生174次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飓、涝、疫、寒、旱、饥),因此而造成了21739000余人的死亡。
    目录
    绪论1
    一选题理由1
    二对“传染病”概念的界定5
    三研究现状回顾6
    四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25

    **章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概况27
    一民国以前传染病流行简况27
    二民国时期法定传染病种类42
    三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概况50
    四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特点50
    五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的原因69
    六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对社会的危害82

    第二章民国时期传染病流行时的救疗措施99
    一成立应急防疫组织,指导救疗事宜99
    二调查疫区传染源,为救疗提供依据111
    三管制交通,隔离患者115
    四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清洁消毒与除灭害虫127
    五建立临时医院,收治患者139
    六救疗中的宣传149

    第三章民国时期政府预防传染病的措施158
    一建立传染病**机构158
    二颁布防疫法规,实行疫情报告制度176
    三强制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197
    四实行交通检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16
    五宣传和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239

    第四章民国时期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建设258
    一时人对公共卫生建设的认识259
    二环境卫生的改良与建设271
    三学校卫生运动的推行299
    四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开展312
    五培养公共卫生人才334

    结语346
    附录民国时期疫情年表364
    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495
    后记510
    ……
    编辑推荐语
    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神州大地,一时“谈非典色变”。作为历史研究者自然联想到: “历史上发生过如此猛烈的传染病吗?情况如何?其时政府与社会是如何应对传染病的?它又具有怎样的启迪?”于是,著者埋头伏笔,探寻民同时期的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建设,儿易春秋,终成这部学术著作。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