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博士文库)
QQ咨询:
有路璐璐: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博士文库)

  • 作者:周振杰
  •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802471283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78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分为“导论:刑事法治与民意”、“上篇:民意与刑事法治之一般理论”、“中篇:民意与刑事法治之特别理论”、”下篇:善待、引导民意之闸题反思与对策”以及“ 结论” 五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对刑事法治进行了界定,以立法为线索对其外延进行了粗略地勾勒,介绍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上篇意从宏观方面分析民意对于刑事法治皓竹值、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消极作用。中篇从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厘州罚执行不同的角度,对民意与刑事法治具体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下篇则从现有问题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在刑事法治中善待、引导民意提出了对策建议。基于上述,结论部分指出,民意的存在不但是客观的,更是有益的。《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回应了刑事法治本身的静与动、横与纵相结合的关系一性、能动性、状态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特征,不仅探究了民意对于维系**政权、社会防卫并人权保障效用上的重大价值,而且从构建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真正刑事法治的“法治本源”意义上对民意进行了宏观论述。
    文章节选
    关于民意与刑事法治,现有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许多方面,如在刑事法治中是否有民意存在的余地、民意与罪刑法定原则是否冲突、民意与刑事政策的实施、民意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以及网络民意的价值及其对程序正义的影响,并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大相径庭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但是从刑事法治的视角研究民意的起点与基础的问题尚没有得到系统的解答:**,什么是民意?民意是否就是表面上所体现出来的意见、情感或者仅仅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第二,民意是如何产生的,其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又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三,就特定人物或者事项,是否仅存在一个民意,如果存在多个民意,如何判断哪一个属于主流民意或者是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的民意?第四,民意与舆论、集体意识等经常被交互使用的用语是否相同,如果存在差异,区别又在何处?第五,民意的表达是必要的吗,当前我国民意表达的途径有哪些?第六,民意具有哪些特征,是否含有理性的因素,是否具有决定性作用?
    周振杰博士乃是我众多学生之中的佼佼者。早在读博期间,他就以才思敏捷、擅长捕捉新信息,特别擅长评析和借鉴域外先进刑事法律文化为长。为此,他在研究生院先后获得过**博士研究生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策信息奖、北京市检察官协会征文奖等多种奖项;2007年,尚未毕业的他又荣获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博士奖学会;紧跟着,临毕业前一年,他又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应聘为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聘期3年,等等。
    今天,欣闻周振杰的博士学位论文行将付梓,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我在倍感欣慰与骄傲之际,欣然应邀为之作序。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是一个且新且难的选题。称其“新”,是因为迄今为止,关于民意分析之论著固然不少,但在“ 刑事法治视野”中就民意做如此长篇大论分析者,鲜有所见;称其“难”,不仅因为尝试写作这一命题本身有其前鉴性难度,更在于要从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相对成功地把握并点析这一命题之症结所在,更是孰非易事。
    实际上,要在刑事法治视野下研究民意问题,首当其冲的还足何谓刑事“法治”这一前提性问题。众所周知,这既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存在一个视角考*上的不同。论争中,一说认为“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二说认为“法治”是相对于“法制”而言。在我看来,此二者其实并非形式逻辑学上的二律背反式的“ 矛盾关系”,之间充其量只是“红不是蓝”的“反对关系”
    目录
    导论刑事法治与民意
    一、研究视角之选择
    二、刑事法治之边界
    三、刑事法治与民意
    上篇 民意与刑事法治之一般理论
    **章 民意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民意的概念
    (一)回顾与界定
    (二)对比与分析
    二、民意的分类
    (一)主流民意与非主流民意
    (二)抽象民意与具体民意
    (三)直接民意与间接民意
    (四)积极民意与消极民意
    三、民意的形成
    (一)形成的基础
    (二)形成的阶段
    (三)表达的途径
    四、民意的特征
    (一)民意的易变化性
    (二)民意的可引导性
    (三)民意的相对决定性
    第二章 民意对刑事法治的价值
    一、有助于转化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
    (一)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
    (二)基本理念转化的具体实现
    二、有助于平衡刑事法治的双重功能
    (一)刑事法治的双重功能
    (二)双重功能平衡目标的实现
    三、提供有关认定之参考系数
    (一)适法期待可能性的认定
    (二)显著事实的认定
    第三章 民意对刑事法治的功能
    一、民情征表功能
    (一)征表的基础
    (二)征表的内容
    (三)征表的特点
    二、权力监督功能
    (一)监督的基础
    (二)监督的特征
    (三)监督的体现
    三、沟通、交流功能
    (一)沟通、交流的方向
    (二)沟通、交流的价值
    (三)沟通、交流的体现
    第四章 民意对刑事法治的消极作用
    一、消极作用的体现
    (一)可能误导刑事决策
    (二)可能导致司法误判
    (三)可能影响刑事改革
    二、消极作用的诱因
    (一)主观诱因
    (二)客观诱因
    中篇 民意与刑事法治之特别理论
    第五章 民意与刑事政策
    一、民意与刑事政策的制定
    (一)民意与刑事政策问题的发现
    (二)民意与刑事政策方案的确定
    二、民意与刑事政策的执行
    (一)民意与刑事政策的权威
    (二)民意与政策的执行环境
    三、民意与刑事政策的评估
    (一)民意:辅助的对比参数
    (二)民意:独立的评估标准-
    第六章 民意与刑事立法
    一、民意与民众对刑事法律的信仰
    (一)培养刑事法律信仰的意义
    (二)民众对刑事法律信仰的形成
    二、民意与刑事法网的构建
    (一)刑事法网的构建原理
    (二)民意影响的具体体现
    三、民意与刑事制裁的设置
    (一)民意影响的多重基础
    (二)民意影响的具体体现
    第七章 民意与刑事司法
    一、量刑能否考虑民意的决定因素:罪刑法定
    (一)相对罪刑法定
    (二)多元量刑情节
    二、量刑应否考虑民意的价值判断:量刑目的
    (一)量刑目的的选择
    (二)民意与量刑目的
    三、量刑如何考虑民意的途径思考:量刑程序
    (一)公众关注的焦点
    (二)量刑程序的模式
    第八章 民意与刑罚执行
    一、刑罚执行的符号蕴涵
    (一)刑罚执行与符号传播
    (二)符号传播的多重内涵
    二、传播结果与制约因素
    三、民意对刑罚执行的影响
    (一)民意对执行过程的影响
    (二)民意与传播途径的选择
    下篇 善待、引导民意之问题反思与对策
    第九章 决策机关在尊重民意问题上的瑕疵检视
    一、倾听民意方面
    二、回应民意方面
    三、顺应民意方面
    四、引导民意方面
    第十章 进一步尊重、善待民意之对策建议
    一、主观方面
    (一)改善普法效果
    (二)注重个案引导
    二、客观方面
    (一)公众参与机制
    (二)信息公开机制
    (三)交流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