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经史因缘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经史因缘

  • 作者:许凌云
  • 出版社: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11162
  •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01日
  • 页数:308
  • 定价:¥21.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3311162
    • 作者
    • 页数
      308
    • 出版时间
      2002年03月01日
    • 定价
      ¥21.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所选文章包括“代序”共二十篇,绝大部分皆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全文复印。依据性质可分为五组。**组五篇,是为通论。《经史关系略论》是对本书主题的基本观点。
    《儒学与封建政治》、《儒家文化与忧患意识》综论儒学,然而是从史的角度行文的。《试论“通史家风”》是篇史学史的文章,选取这篇不仅仅因为此文获得过《历史研究》**论文奖,在国内有较好反响,还因为倡通史家风者都是**的儒学思想家。《史家修养和史学反思》谈的是史家主体意识,正是思想史的内容。第二组四篇,讲的是先秦儒学。《先秦诸子伦理观的历史考察》和《墨子尚贤兼爱论》都是六十年代初研究的成果,八十年代见诸报端,其中倾注了导师童先生的心血,先生早归道山,书此以志怀念。
    《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是在早年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学界新见撰成。第三组文章两篇,属秦汉儒学。
    目录
    总序
    放开思路,关注经史、文史等关系的研究——代序
    经史关系略论
    儒学与封建政治
    儒家文化与忧患意识
    史家修养和史学反思
    试论“通史家风”
    应该有分析地对待孔子的忠君思想
    先秦儒家与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伦理观的历史考察
    墨子尚贤、兼爱论
    古今之争与焚书坑儒
    论司马迁的儒学思想
    浅论隋唐儒学发展的历史趋势
    儒学哺育丁唐代诗风
    贞观统治集团的历史特点
    论刘知几的孔子观
    刘知几学术思想渊源
    论刘知几的史家主体意识
    论韩愈的社会历史观
    论章学诚的学术渊源
    后记
    编辑推荐语
    走向21世纪,史学史研究如何开创新局面,不少学者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使���深受启发。有一点人们谈论较少,我以为又相当重要,这就是加强经史、文史等关系的研究。
    其实,经史关系、文史关系,还有子史关系,自古以来,学者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对这些学问的把握以及它们彼此关系的了解,乃是中国学人*基本的文化素养。老一辈史学家,于经、于文、于子,皆功底深厚,故尔在史学研究中,便能视野开阔,左右逢源。这也是他们治学的经验之谈。依稀记得,1985年3月,白寿彝先生在史学史学术座谈会上,曾号召大家对经史、文史、子史关系作深入的研究。可惜的是,这个意见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关注既少,成果自然不多。
    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开阔视野,注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就史学史研究领域而论,我们不能不承认还有差距。看待经史关系,或者还未曾纳入到史学史研究的思考之中,或者还停滞在以往的认识水平,不曾把它放在整个传统文化中去观察,了解经、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经学与史学有着共同的历史与思想渊源,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二者又相辅相成,关系至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以来,经学曾经是史学的指导思想,儒家的政治伦理是史书通过历史经验反复阐明的史义。而史学之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在这里,经史二者分别从伦理和历史的层面互相补充地充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人文主义的文化,它既需要理论的概括,更需要历史的印证。至少从隋唐以来,所谓经史之学便成了中国传统学术的代名词。
    本来是关系至密的学术文化,到了我们手里,似乎成了营垒分明、各不相干的学科:搞哲学的,往往对史学缺乏足够的关注,个别学人,甚至轻视或忽视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治史学者,亦往往对儒学研究熟视无睹。大家都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做出相当专业化的阐释,但是却较少从普遍联系中给出明确的答案。这种状况应该改变。以前我曾为张岱年、方克立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起草了史学章,论述过史家“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等优良传统,专家们都普遍认可。我事后检验,当时的论述仅仅局限在史学的范围内,未作深层次思考,显得肤浅而未中的。中国古代史学自始至终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它不但论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而且还记载了自然历史。这种既讲天(自然)又讲人的史学内容,根据于古人把自然和人类社会看成是统一整体的认识。这就是儒家的天人观。史家学兼天人,持自然与人类社会是统一整体的历史观,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体现。这种天人观便成为史家著史的指导思想,史家的富有文化史学特色的史著也正是这种天人观的贯彻与实践,在实践中又丰富发展这种天人观。可以这样认为,学兼天人,会通古今史家这一优良传统源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的天人观、古今变通观,而作为史家的历史观,经过他们的验证,使这种思想更深刻更系统。所以,当我们把“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时,不要忘记,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自然,它更是儒家的优良传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