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

  • 作者:童庆炳 赵勇
  •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88539
  •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01日
  • 页数:419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文学理论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具有破坏性。因为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斗争”“你死我活”的产物。实际上,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总是对立的。冬天严寒中绽放的梅花是美丽的,春天融融暖意中盛开的桃花也是醉人的。
    本书收集了七个专题的论文,其中提出了我的一些看法,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有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
    本书收集了童庆炳教授对文学理论的七个专题研究的论文,分别为: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文学活动“二中介”、文体三层面说、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历史——人文张力、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历史文学三向度。
    文章节选
    专题一 文学的审美特征
    ◎编者按◎
    文学审美特征说
    文学的特征问题是文学理论中一个基本问题,其重要性是不是言而喻的。长期以来文论界一直持“形象特征”说,认为文学和科学的对象是同一的,但文学用形象来说话,科学则用逻辑来说话,因此“形象”是文学的特征。这一理论几乎成为铁的定律,似乎不可推翻。在20世纪80年代初童庆炳先生和一些同行对此提出怀疑。童庆炳追根溯源,发现“形象特征”说来源于俄国19世纪大批评家别林斯基,是别林斯基的一个理论“失误”,并指出这一理论正是文学创作中“公式化”理论根源之一。他的研究结果是以“审美特征”说取代“形象特征”说。“审美特征”说强调文学必须有诗意情感的灌注,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正在这里。这可以说是“新时期”开始之际一个重要的理论收获。值得指出的是,童庆炳把他的“审美特征”说,运用于文学真实性、文学典型问题、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以及语文教学等问题的研究中,派生出不少新说。“审美特征”说推动了文学观念的变革,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童庆炳也清楚看到,文学不是“纯审美”的,文学的版图十分辽阔。他提出了“文学50元”的构想。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进一步完善文学审美特征说,深入论证和总结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看来,童庆炳的目光并未离开马克思的视野,但他看到了更加新鲜绚丽的美景。
    ……
    目录
    自序
    专题一 文学的审美特征
    编著按
    论题一 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
    论题二 文学与审美
    论题三 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
    论题四 审美扬——文学的艺术特性
    论题五 特征原则与作家的发现
    论题六 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
    论题七 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论题八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
    论题九 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
    【附录一】 评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
    专题二 文学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
    论题一 论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论题二 论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
    论题三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附录二】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
    专题三 文学活动“二中介”
    编者按
    论题一 恩格斯晚年的声音与马克思早期“艺术生产”论
    论题二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
    论题三 文学活动的“二中介”说
    【附录三】方法论的启示
    专题四 文体三层面说
    编者按
    论题一 论文学文体三层面
    论题二 论文学文体形成的原因
    【附录四】朝拜语言的**
    专题五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历史——人文张力
    编者按
    论题一 人文主义的历史维度和历史主义的人文维度
    论题二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双重缺失
    论题三 历史——人文之间的张力
    论题四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
    【附录五】从现代性的视角看文艺的精神价值取向
    专题六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编者按
    论题一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论题二 再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论题三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论题四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
    【附录六】找到打开中国古代文论的一把钥匙
    专题七 历史文学三向度
    编者按
    论题一 历史题材创作三向度
    论题二 “历史3”——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论题三 历史文学中的封建帝王评价问题
    论题四 重建·隐喻·哲学意味
    论题五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附录七】大历史观·审美意识·现实关怀
    编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