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东南亚:重新找回的历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东南亚:重新找回的历史

  • 作者:[美]布朗 王同宽
  •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9044490
  •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1日
  • 页数:197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东南亚地区位于印度和中国的十字交会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东南亚地区的文明是印度和中国这两大古国的文化在这里蓄积的结果。中国和印度尤其是印度的影响确实相当重要而且深远。印度教的魔鬼卡拉在这里获得的表现,比其在印度国内还要多。然而*近的研究已经表明,在东南亚地区所出现的文明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移植现象。这里的文明从史前时期就按照其独有的方式获得了发展。
    在柬埔寨的吴哥,染着青苔的石头具有东南亚古城的哀歌情调,这些废弃的古城被丛林所覆盖。一位19世纪的法国探险家到吴歌访问,在沉思之后感慨地写道:“人类创造的事物是何等的脆弱!这是多么不幸啊!废墟的下面将永远埋藏着艺术的财富和珍宝。曾经有多少杰出的艺术家,统治者和勇干现在已经被人们遗忘!”
    文章节选
    在吴哥,亚索跋摩是建造城市的**个国王。公元889年,他继承了因陀罗跋摩的王位。由他开始的建造工作在以后持续了4个世纪,覆盖的地区相当于曼哈顿岛那么大。根据铭文的记载,在吴哥城中由他所建造的神庙指的是巴荣寺。然而,后来的学者们认识到,巴荣寺是一座佛教建筑,而不是印度教建筑。经过对其雕刻风格的仔细分析,其建造时间比亚索跋摩的死亡时间公元900年晚很多年。真正由亚索跋摩建造的神庙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被维克多·高罗佩发现。高罗佩是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位考古学家,他在法国的远东研究院担任过考古工作。在**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掌握了航空照相技术,他运用这种技术,对这里的地图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在巴荣寺南部一英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遗址,这正是���亚索跋摩所建造的神庙。这座神庙被称作巴克恒神庙,或者叫做“先祖庙山”。
    东南亚的艺术和建筑在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普遍存在,无论其风格怎样独特,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他们的源头。东南亚民族所独具的天才体现在他们对印度教和佛教的吸收方面。早在公元**个千年初期,印度的传道僧和商人就将宗教和宗教文化带到这里。东南亚各民族吸收并利用它们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已经掌握制作青铜器和赤土陶器技术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发展了反映地区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比如右图的这幅神庙景象,一眼即可确认为傣族人所建,其他不说,因为在坐姿的佛像头顶上面,有一簇高高的火焰形象(显示出佛体内具有火热般的精神)。这是典型的傣族人的风格。右边更远处的佛塔同佛头火焰造型相映成辉。
    铜鼓对东山人的情况有大量提示。东山人于公元前**个千年期间生活在红河三角洲。工匠在铜鼓上密集地装饰着取自其生活的场景。例如描绘战争事件,斗士们头戴华丽羽饰,乘**战船前去作战,船上设有船舱和作战平台。还有描绘奏乐的场面,铜鼓分两只为一组,或四只为一组,并有其他乐器伴奏,事实是铜鼓代表着明显先进的金属加工技术,浇铸如此体大而壁薄的铜鼓,且加以严密装饰,这已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成就,亦是一项重要的艺术成就。暂且不说这个,关于铜鼓,*引人入胜的事实是,此种珍贵器物与亡者一同埋葬。富足的东山人其墓穴中常有数只完整的铜鼓,而且有形状相对较小但制作同样复杂的小型铜鼓,这些小型铜鼓用于盛放火化后的骨灰,或者有时盛放被砍下的头颅。
    **只测定年代的铜鼓可能干公元1世纪期间制作,比中国人到达此地区的时间晚一个多世纪,而且早就有人猜测,把冶金知识以及文明的其他方面带给此地区的就是那些中国人。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汉朝早期的历史文献,于此种传统看法有所支持,文献中称位于其西南方向的东山人为野蛮人。
    然而,东山墓葬文物(因土壤酸性作用,人类遗骸罕有发现)经过运用现代研究技术,考古学家迅速描绘出公元前**个千年期间的一个社会面貌。社会生活中尽显由文化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栽培水稻的灌溉和畜力,冶金,精良的手工艺制作技术。考古学家还描绘出一个集中化和专业化的社会。一切社会生活景象都出现在中国的汉朝人到来之前。确实如此。当中国人出现在东山人的土地上之前的400年里,东山人的文化已发展到其正常水平。
    从东山铜鼓的起源被确定时开始,表示怀疑的学者就存在疑问,如此先进的冶金工艺和文化,东南亚地区的土著民族是怎样取得的,他们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个问题。20世纪30年代期间,两位东南亚史前史的学生,一位是奥地利的罗伯特·海因—格尔登,另一位是瑞典的伯纳德·卡尔格伦,他们俩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关于东山文化的兴起时间,以及将铜鼓这种艺术形式带给东南亚地区的究竟是哪个民族,他们俩存在意见分歧。关于东山文化的兴起时间,他们俩的意见则相差数个世纪。然而,有一点他们俩都没有疑问,即铜鼓艺术独特的几何风格,及其青铜制作工艺,均由某个“文明化的”外来赠予者带到这里。罗伯特·海因—格尔登和伯纳德·卡尔格伦两人分别从其他史前文化中,找到具有相同艺术要素的陶器或人工制品,他们认为那些史前文化更有资格作为先进的东山文化的源头。海因—格尔登认为东山文化始于欧洲,约于公元前800年后被带到东南亚地区,而卡尔格伦驳斥说,东山文化来自中国中部,并可上溯到公元前4世纪或公元前3世纪。
    在更古老的东南亚民族文化中,可以找到与东山文化相近的艺术主题。此时,考古学家开始怀疑海因—格尔登和卡尔格伦的推断。更早期的原生的青铜冶金工艺传统,首先在泰国的农诺塔遗址被发现,后来在东南亚大陆的诸多遗址均有发现。这表明青铜器制造先于东山时期上千年,甚至更早。到1989年,农诺塔以及30余个类似遗址的研究,都显示出存在更早期的东南亚民族文化,如越南北部的凤元文化,可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此项证据使东山文化在其自家土地上获得更深的根源,一直追溯到东南亚地区*早的定居村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0年,红河三角洲地区冲突四起,战火纷飞。关于东山人的考古研究*多只是间断进行。然而,越南的研究人员取得了进步,其发现亦于1975年越南恢复和平后逐渐广为人知。现代的分析和年代测定确定东山人及其前人,在中国的汉朝人到达之前,已经在这个地区繁荣发展至少1000年了。
    高棉国王指定的浩大的建筑计划使人民的负担相当沉重,人们实际上像奴隶一样提供无偿劳动。与此同时,其他的工作无法进行,经济陷于停滞状况。更重要的是,瑟亚跋摩的军事征战使帝国过于扩张。总之,在国王加强统治地位的同时,王国也开始解体。神灵和国王的神圣联合,原本可以为帝国带来福祉,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却导致了帝国的毁灭。当瑟亚跋摩于公元1150年前后去世的时候,他的王国已经因为过度扩张和国力丧失殆尽而岌岌可危。
    随着这位“日护王”的去世,政治动荡开始发生,同时吴哥也受到外来的威胁。1177年,占族人入侵吴哥。他们沿湄公河而上,越过洞里萨湖,并焚毁了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吴哥都城。高棉人似乎无力抵抗入侵的敌人。*后,他们集合在耶跋摩七世的麾下。耶跋摩七世是瑟亚跋摩的第二个侄子,他是一个年近半百的佛教徒。这位新的高棉**不仅在陆地上打败了占族人,也在柬埔寨大湖和河道进行的水战中取得胜利(见108-109页)。他打败入侵者,并占领了他们的土地,重新占领的土地在后来的20年里成为吴哥的一个省。在这位勇土国王的统治下,高棉王国的领土比以前扩张得更大。
    吴哥通是耶跋摩七世的都城,有一部分建在老城之上。这座城市占地4平方英里,城里的居民达到100万之多,居民数量比当时任何一座欧洲的城市都多。都城的**建造了耶跋摩的神庙,即巴荣寺。耶跋摩没有把*大的神庙献给湿婆或毗瑟,因为原来的这些印度教的神灵未能保护他们的城市免遭占族人的侵略。他将吴哥*后的一座伟大的神庙献给了佛。
    巴荣寺建筑被描述成一座雕塑作品,被称作“石头之花”。在用石头筑起的台基上建造了50座佛塔,像吴哥寺盛开的莲花一样。它们分布在**尖顶的周围。每座佛塔都雕刻着4张神秘微笑的面孔,他们注视着东西南北四方(见142页)。总共有200张这样的面孔。所有凝视着远方的眼睛都使巴荣寺看上去泰然自若。法国远东研究院的亨利·帕门蒂尔在吴哥逗留了数年,然而,他对此仍然感到不舒服。“造访者被一种不祥的感觉笼罩着,”他回忆道。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有同样的感受。“我的血液都凝固了。”他写道,“四面八方都有眼睛在盯着我。”
    很久以来,塔上雕刻的四个面孔一直被认为代表着湿婆的模样。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做出结论,认为雕刻这四个面孔的灵感很可能来自佛教,而不是印度教。按照这个理论,这4个面孔代表观音菩萨,他已经有佛一样的神**位,然而他选择留在人间,普度众生到达极乐世界。这个理论认为,耶跋摩七世具有像神一样的地位,他的目光注视着远方,仿佛小心地看顾着他的臣民。“他更多地感受到臣民的痛苦,而不是自己的痛苦,”有一段铭文这样写道,“因为民众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且比自己的痛苦更加深刻。”
    更令人悲痛的是,由格罗斯利尔所培训的那些柬埔寨人多数已经被杀害。红色高棉在1975年占领金边,在四年统治期间,他们梦想着重温吴哥帝国自给自足农耕社会的辉煌岁月。在追求这种幻想的过程中,城镇被清空,中产**以接受政治再教育为名,被迫在农民代表的监督下从事田间劳动。红色高棉的理想和他们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利用那些可以帮助他们保存吴哥文明并重温辉煌的资源。
    吴哥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然而又再次遭到自然力量的破坏,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其建筑结构显出危险的征候。战争还为这里留下更多危险的纪念品。直到今天,雷区还一直困扰着这里,人们踩上被埋在地下的地雷,经常造成人员的伤亡。现在,对于负责保护古建筑的人们而言,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确认危险地区,并建立明显的禁区标志,以防止造成更多的伤亡。游击队的活动也迟迟不肯撤退。1995年,红色高棉的战士在丛林和吴哥北部之间活动,他们能够对公元10世纪建造的邦提斯雷神庙进行短暂的控制,如果他们受到进攻,他们威胁要摧毁掌握在手中的这座古老的建筑。
    在内战中吴哥所遭受的破坏经历了20年的时间,然而蒲甘古建筑被摧毁则发生在几分钟之内。1975年7月8日,这里遭受地震的袭击,这次地震被称作“大概是现代历史上在考古区所发生的*严重的自然灾害”。砖结构的建筑发生断裂和坍塌,小型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许多无法移动的壁画遭到破坏。
    然而在遭到地震破坏的同时,一些以前未被发现的珍贵的东西也在地震中显露出来。蒲甘的建造者经常把一些小的物件封存在为神庙增添光彩的佛像里面。地震的力量使其中一些佛像裂开,在900年的时间里**使这些东西重见光明。画在棉布上的一张彩图描绘了佛的生活场景,这幅彩图就是因为地震而被发现的。它被卷在一节竹竿上,放在一尊佛像的手臂里面。另一幅类似的图画在神庙顶部的一个残存的房间里被发现。在这些发现中,*值得一提的是一系列的坐姿佛像浮雕,佛像的四周描绘着这位宗教**的生活故事。*精美的一块浮雕其尺寸仅有5英寸× 2.5英寸,然而却包含了78个单独的人物。不幸的是保存下来的佛像大多数现已被希望发现更多珍宝的人们所毁坏。
    目录
    **章 丛林中的惊奇发现
    解读一则古老的故事
    第二章 神秘的铜鼓遗产
    揭开吴哥的历史面纱
    第三章 王宫和神庙古建筑
    文化融合产生的艺术瑰宝
    第四章 艰难的文物保护之路
    婆罗浮屠的新生
    年表: 繁荣的东南亚历史文明
    编辑推荐语
    《失落的文明》各卷所展示的,正是文明肇端及其早期嬗变的轨迹,是后世人们久已淡忘了的,读起来就像成人重看儿童时期的老照片一样,每幅图景都会唤起一丝涉茫的追忆。
    这套丛书可以作为艺术图集来欣赏,同时也可供前往世界各的旅游者参考,了解那里不可错过的古迹名胜。文明发展的进程,绝不是简单直线的。历史上没有一种古代文明,不曾经历多次曲折,甚至倒退。有的文明,*后竟归于中断和湮没。相当多的文明创造,在时间的长流中又消失了,等到不少世代以后,才重新出现。人们称考古学是在寻找失落的文明,即是出于这样的缘故,在考古学家的锄头、手铲下,不知有多少次意外惊喜。传统上被认为只属于近世的好多事物,其实有着古远的源头。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