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 作者:汪立鑫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49756
  •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01日
  • 页数:284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经济制度由相关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制度博弈均衡所决定,而决定博弈均衡结果的制度博弈报酬结构则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与政治权力结构,其中政治权力结构又基本受生产力状况决定。上述决定制度博弈均衡的各个环节均可因外生因素作用而变化,并*终导致制度博弈均衡的改变及相应的制度变迁。而大的基本经济制度变迁往往需要利益群体大规模集体行动来推动,意识形态是克服其中搭便车问题的主要机制。以上述理论框架为基础,本书对于历史上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变迁——由封建强制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提出了初步解释。这些解释力图找出推动这三大制度变迁及决定变迁路径的关键性外生变量,为此本书在大量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的同时,还尝试借鉴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来开辟分析思路。本书适合经济理论工作者、各大专院校经管专业师生。
    目录
    **部分 导论: 理论框架的提出——利益群体间的制度博弈均衡
    **章 问题的提出与前人研究的比较分析
    1.1 本书问题的提出——研究范围、研究思路与基本意图
    1.1.1 基于风险态度的两种选题思路
    1.1.2 本书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范围的确定
    1.1.3 本书的基本意图和目标
    1.2 经济学史上解释制度变迁的几个主要理论框架
    1.2.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
    1.2.2 以凡勃伦、康芒斯等为代表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
    1.2.3 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
    1.2.4 以布坎南、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理论框架
    1.2.5 ���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演进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
    1.2.6 转轨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
    1.3 几个主要理论框架的比较分析与本书研究范式的特点
    1.3.1 关注的制度变迁的层次与范围: 被解释变量范围的不同限定
    1.3.2 对制度变迁根源考察的深度与广度: 解释变量范围的不同限定
    1.3.3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不同的研究方法论
    1.3.4 关于个体行为基本假定的不同
    1.3.5 关于制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不同假定
    1.4 本书研究范式的“新政治经济学”背景
    1.4.1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
    1.4.2 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
    1.4.3 本书的研究与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关联
    第二章 本书的理论框架与主要的研究结论
    2.1 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分类——对产权经济学概念的一个推广
    2.1.1 经济制度的不同层次
    2.1.2 本书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界定及分类
    2.1.3 个人及其利益群体为追求利益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方式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2.2 本书的理论框架
    2.2.1 经济制度由相关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制度博弈均衡所决定
    2.2.2 决定制度博弈报酬结构的两大因素: 技术与生产力、政治权力结构
    2.2.3 制度博弈过程中的外生因素的作用
    2.2.4 制度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
    2.2.5 制度变迁中集体行动的个人行为基础: 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分析
    2.2.6 总结: 理论框架的总结构
    2.3 本书关于三大制度变迁的主要分析结论
    2.3.1 关于封建强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2.3.2 关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
    2.3.3 关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第二部分 由封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第三章 强制经济制度的变迁——土地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博弈
    3.1 强制经济制度的形成
    3.1.1 从狩猎的公有产权到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
    3.1.2 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到奴隶制形式的私人产权
    3.1.3 与产权制度变迁相伴随的劳动者“努力程度”的变化
    3.2 强制经济关系中的“*优安排”
    3.2.1 模型框架
    3.2.2 强制经济关系的两种制度安排
    3.2.3 技术进步与强制经济制度的变迁
    3.2.4 进一步说明与讨论
    3.3 社会中暴力潜能的不同分配及其相应的制度博弈均衡
    第四章 对外开放与强制经济制度的崩溃——工商**的兴起与制度博弈均衡的打破
    4.1 市场规模、市场经济的兴盛与对外贸易——一个非正规的分析模型
    4.1.1 强制经济制度僵局被打破的两种可能途径
    4.1.2 市场经济兴盛的基础——以市场规模扩大与技术进步之间正反馈循环为主的各种正反馈循环的形成
    4.1.3 市场经济的兴盛与封建强制经济的没落
    4.1.4 进一步讨论: 李约瑟之谜新解
    4.2 强制经济制度僵局打破的另一途径——被迫对外开放
    4.2.1 在外部市场势力干预下的后进**的基本的制度博弈主体
    4.2.2 没有外部市场势力干预下一国市场经济兴盛过程中各利益集团暴力潜能的演变
    4.2.3 情形Ⅰ: 外部市场经济势力在后进**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早期开始干预
    4.2.4 情形Ⅱ: 外部市场经济势力在后进**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后期开始干预
    4.3 技术进步与制度演进的关系——另一种解释
    4.3.1 关于技术进步与制度演进之间关系的两种看法
    4.3.2 另一个视角——系统论的解释
    第三部分 由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
    第五章 向计划经济转型的动力——两极分化背景下低收入群体的预期
    第六章 向计划经济转型成功的可能性——低收入群体与富人群体之间的动态博弈
    第四部分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第七章 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与演化——内在逻辑与基本趋势
    第八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动力与方式——*高执政者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