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品三国(上)
QQ咨询:
有路璐璐:

品三国(上)

  • 作者:易中天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ISBN:9787532130436
  •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01日
  • 页数:246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
    文章节选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上一集我们说到,放走刘备,是曹操一生中*大的错误,因为曹操已经一眼看出刘备是当时真正的英雄。曹操甚至说了这样的话:“今天下���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是载入史册的。《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未出时,献帝舅(岳父)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这是原文。而在“先主方食,失匕箸”后面,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补充说:“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三国演义》当中那个**的故事“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根据这个记载改编的。
    平心而论,《三国演义》这半回篇幅的故事,从文学的角度看很精彩,从历史的角度看也算真实,因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大体上都有出处和来历。比如“衣带诏”事件,就既见于《三国志》,也见于《后汉书》;刘备种菜一事,见于裴松之注引胡冲《吴历》,而且言之凿凿,种的是大头菜一类的东西(芜菁);“望梅止渴”的故事,则见于《世说新语·假谲》,这个成语也典出于此。至于曹操评点当时人物的那些话,也都可以说是他的真实看法。靠不住的只有一处,搞错了的也只有一点。
    搞错了的一点,是陈迩冬先**现的。《三国演义》说,曹操要刘备说说谁是当今英雄,刘备**个就提到了袁术,曹操笑着说:“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其实“冢中枯骨”这个说法不是曹操的,是孔融的。他说的也不是袁术,而是袁术的先人。据《三国志·先主传》,汉献帝兴平元年(故意194年),徐州牧陶谦因病去世,陈登等人要刘备来代理。刘备不敢贸然接手,说袁术近在咫尺,四世五公,海内所归,你们何不把徐州送给他?这时北海相孔融就说话了。孔融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耶?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也就是说,你不必担心,老袁家那“四世五公”早就在坟墓里了,怕他做甚!刘备这才代理了徐州牧。《三国演义》移花接木,把袁术本人说成“冢中枯骨”,是不确的。如果袁术已是“冢中枯骨”,又何必说“吾早晚必擒之”?
    靠不住的一处,是刘备和董承他们的“立券书名”。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董承受献帝密诏,联合刘备等人反曹,是结了盟,立了誓,签了字,画了押的。那份“衣带诏”和那份签字画押的“义状”,*后也都是被曹操搜了出来的,可谓“铁证如山”。所以毛宗岗父子认为,董承的失败,在于事不机密。毛批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欲其秘,何必歃血会饮?迹恐其露,何必立券书名?”是啊,何必呢?因此,依我看,没头脑的恐怕不是董承,而是罗贯中。罗贯中也不一定就没头脑,只不过写小说要好看而已。
    指出了这一点的,也是陈迩冬先生。陈先生的《闲话三分》说,如果刘备、董承他们“立券书名”是实,而且曹操征刘备就因“衣带诏”一案而起,那么,曹操在俘虏了刘备的老婆、孩子和关羽以后,就不会那么客气了,也不会由着关羽带着嫂子和侄子一走了之了。因此陈先生认为,就连这个“衣带诏”,是不是董承或董承父女伪造,也很难说。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则说:“董承本来是牛辅的余孽,哪里是什么公忠体国的人?”“就是要除曹操,如何会讨托董承呢?这话怕靠不住罢?”
    ……
    目录
    开场白 大江东去
    **部 魏武挥鞭
    **集 真假曹操
    第二集 奸雄之谜
    第三集 能臣之路
    第四集 何去何从
    第五集 一错再错
    第六集 深谋远虑
    第七集 先入为主
    第八集 鬼使神差
    第九集 一决雌雄
    第十集 胜败有凭
    第十一集 海纳百川
    第十二集 天下归心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十三集 青梅煮酒
    第十四集 天生奇才
    第十五集 慧眼所见
    第十六集 三顾茅庐
    第十七集 隆中对策
    第十八集 江东基业
    第十九集 必争之地
    第二十集 兵临城下
    第二十一集 临危受命
    第二十二集 力挽狂澜
    第二十三集 中流砥柱
    第二十四集 赤壁疑云
    附录一 心平气和说空城
    附录二 我的历史观
    后记
    编辑推荐语
    《三联生活周刊》易中天访谈
    “越是**的东西越简单”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很好奇,你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课方式和你写《品人录》等作品的叙述方式,是经过特殊设计的么?
    易中天:从1983年登上大学讲台我就是这种讲话方式,只是在小范围受欢迎,有的学生能背下我课堂上讲的话,我这方式经“央视”这强势媒体一放大,就显出效果了。面对电视机镜头的时候,其实不存在转换,因为就是我平时的授课方式。我的写作方式是经过调试的,口头表述是一贯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之前在新疆建设兵团,新疆的生活和1981年至今的大学教师生涯对你今天成为大众喜欢的学术明星起了什么作用?
    易中天:其实对我影响*大的不是新疆建设兵团,而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让我们从理想、浪漫回到了现实。我开讲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我讲这些人物的观点是反对理想主义。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不再盲目跟从传统的“瞒”和“骗”的方式,把人物神圣化。这也是我目前被人批判的原因,因为我没有用理想主义的眼光看世界。
    具体说,新疆的生活让我知道了说什么,大学让我知道了怎么说。我在新疆时候,很多领导干部被打倒了,打倒后,就在连队跟我们一起劳动。我发现,原来高高在上,一本正经的人,被弄到*基层之后,和我们没什么两样。大人物,当他变成普通人时也一样。所以我觉得,人,不管是什么人,都是一样的,不管他地位多高,功劳多大,多么被人推崇都是一样的。人性是不会变的,人性是永恒的。
    三联生活周刊:永恒的人性,这是你现在说汉代风云人物、说三国的角度?
    易中天:对。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不管什么东西,*后一定落实到人性上来。曹操是被人妖魔化的,我要把他还原成正常的人,诸葛亮是被神圣化的,我也要把他还原成正常人。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大学呢?
    易中天:大学教师要做什么?传道授业,那必须要传得过去啊。如果你上课没有人听,目的就没办法达到。要讲课有人听非常简单,就是把自己看作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不要高高在上,卖弄别人听不懂的东西。而且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越是**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一个事情说不清,那就是你没弄清。你自己都没有弄明白的东西,就不要讲给别人听,你自己都没有弄明白的东西讲给别人听,那叫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这是观众爱看你节目的根本原因?
    易中天:其实我就是三要,三不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说实话不玩虚套,说人话不打官腔。很多人说,他没有什么了不起啊,我也觉得我没什么了不起的。
    三联生活周刊:有很多人用“说书人”来形容你,觉得你的表达虽然好,但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学术观点?
    易中天:“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很多人分不清楚这个关系,它不是一个你有了什么新的学术观念拿到这里来发表的地方。大众传媒,它面临的是大量非专业人士,不是给专家听的,专家来听这个干什么呢?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黄仁宇、李泽厚和吴思对你的观念的影响在哪里?
    易中天:*早影响我的话语方式的就是李泽厚和黄仁宇,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我研究生时期读的。这两部书让我觉得,原来学问还可以这么做,原来学问就应该这么做。人文学科的著作没有任何道理写成木乃伊。它是鲜活有生命的。吴思的书我非常喜欢,他对中国历史有非常独特的发现。
    “我大众,因为我对学术制度失望”
    三联生活周刊:在旁人看来,你属于那种能“赶得上时代”的人,比如,80年代美学热的时候你在写美学著作;90年代文化热、城市热的时候,你在从事泛文化研究和城市研究。现在又成为“学术演讲明星”。
    易中天:你说错了,我恰恰是步步跟不上的人。媒体和批评者这样讲,纯粹是胡说八道,好像我们都是投机分子。其实所有倒霉的事情都被我们赶上了。长身体的时候是三年困难时期,所以我们都要么瘦要么矮,正好是长知识的时候遇上山下乡。好容易读了个研究生,结果评职称要考外语了,分房子要交钱了,生孩子要计划了。什么叫做步步赶上?其实就是步步赶不上。
    《艺术人类学》是我1989年写的,1989年是什么时候?那时谁会认为人类学是时髦的东西,厦大人类学是中国*早的人类学系,结果拆掉了,我当时写《艺术人类学》,完全是背时代而行。我那时就是想要做美学研究,但要弄清美和艺术的关系,必须要弄清美和艺术的起源,要弄清楚美和艺术的起源,就必须要弄清楚文化人类学。是这么一个学术思路过去的。并没有想到后来有什么城市大发展、城市热,只能说是莫名其妙天上掉了馅饼,完全都是偶然的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品人录》、《读城记》、《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这一套书在当时被命名为“随笔体学术著作”的出版,被很多人视为你向大众转型的转折点。当时有什么背景?
    易中天:当时,美学热已经退潮了,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美学体系,但没有反应,让我对学术界非常失望。《艺术人类学》拿了奖,在学术界是受到好评的,但关注还是不够。可以说,我对学术界越来越失望。体制和风气都有问题。大部分人,真的不是做学问,而是用这个来赢得别的东西,我称呼为“学官”,就是学术界的官员。在学术上出成果,可以当一个评委啊,什么会长、理事啊。尤其是90年代中以后。制度有了问题,评职称、评博导,要数字化管理。你有多少课题,有**级经费。我总结了16个字:**集权、计划经济、行政干预,等级观念。我觉得这套管理方式是毁灭学术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别的学者看来,你也曾经是这套学术制度的受益者。我记得你在武汉大学毕业留校不久就被任命为中文系副系主任,这和你在1988年就出版了《〈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论稿》一书有关系么?
    易中天:你把因果关系搞错了。我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是因为当时刘道玉校长花了很大力气把我留下来,他让我做工作,我一定要做。其实这个事情让我的著作推迟了两年出版。当时,职称两年评一次,如果书是1986年出版的,我就能评上副教授,结果后来一直到1992年才评上。我怎么能是受益者?根本就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到1992年你彻底对学术制度失望了?
    易中天:对。我的**本“随笔体学术著作”就是《闲话中国人》,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学术体制失望——真正的作品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说的意义到底是指什么?
    易中天:一个学说出来,总是希望有人关注吧,石头扔到水里还会响一声呢。我看到很多朋友,自己从工资里贴钱,省一点钱来出版自己的书,为了评职称,没有办法。一两万块钱出的书,除了送给几个朋友和同行之外,没有别人看。其实即使同行也不看。这种书我写它干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你还是希望学术能和现实联系起来,希望能经世致用?
    易中天:我到厦门来,林兴宅老师跟我说了一段话,他在80年代是风靡一时的人物,他当时就跟我说,你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有结果。要么对现实有作用,要么对将来有作用。两个都没有,做他干什么?我觉得这个话很对。能不能影响将来的学术发展,我不清楚,那我就面对现实吧。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你的书对现实有作用,作用在哪里呢?
    易中天:我一直说,人文学科的**目标是人的幸福,其中就包括当下正生活着的人的幸福。人文学科中,应当有一部分学者面对现实,为现实的人的幸福服务,我就给自己定位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本书就是《闲话中国人》。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现实作用指的是学术普及工作么?为什么“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这么受欢迎?
    易中天:其实我不喜欢普及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有居高临下的意味。我认为我的工作是在努力实现“三个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学者与大众的对接、学术与传媒的对接。学者在电视上开文史讲座大受欢迎,说明大众对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有强烈的需求。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怎么看待余秋雨(余秋雨博客,余秋雨新闻,余秋雨说吧)?你怎样界定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的作用和位置?
    易中天:这方面余秋雨先生是先行者。该不该走是一个问题,走得好不好是另一个问题,但总要有人先走。当时我觉得一部分人走就行了,比如我。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选择“三国”,是因为你觉得这是和观众对接*快的作品么?
    易中天:再次声明,我讲的是“三国”,不是《三国演义》。讲“三国”是电视台选择的,以曹操为**是我的选择。对我,就像做医学研究的人,找到一个*典型的病案。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曹操是*典型的病案?你选择他是从什么角度?
    易中天:曹操作为一个人很可爱,能说真话的时候就说真话,但是晚年却做了很多错事。至于我为什么选择他做我的**。你们看到*后就能知道,我不能把我节目*后的东西告诉你。
    三联生活周刊:那讲完“三国”后你还会接着讲什么呢?
    易中天:休息。
    …… **专题:易中天作品集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学者电视出版,强强联手!
    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易中天《品三国》。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
    ★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一家之言品三国。
    《品三国(上)》共计20余万字,包括易中天截至2006年8月在《百家讲坛》所讲的内容,基本囊括了易中天迄今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24集内容。其中有2/3的内容是电视台中播过的,有大约1/3的内容尚未播出。
    虽然新书的底稿是来源于讲稿,但郏宗培表示,书的内容要比电视播出的丰富得多,“易中天对自己曾经在电视上讲过的内容进行了修补,把原来意犹未尽的话在书里全都补全。”
    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被预言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乱世奸雄”的评价,则几乎成了他的盖棺定论。实际上,曹操原本是想做“治世之能臣”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做不成“治世之能臣”;而当他做不成能臣的时候,他又是怎么办的呢?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点击查看《易中天品三国(上部)(12DVD)(附赠图书易中天品三国上)》
    点击查看《易中天品三国(下部)(17DVD)(附赠图书易中天品三国下)》
    点击查看《易中天品三国(**部)魏武挥鞭(6DVD)》
    点击查看《易中天品三国(第二部)孙刘联盟(6DVD)》
    点击查看《易中天品三国(第三部)三足鼎立(6DVD)》
    点击查看《易中天品三国(第四部)重归一统(6DVD)》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