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对“北京模式”的深度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文库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对“北京模式”的深度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文库

  • 作者:吴鲁平 韩小雷 高鑫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801907844
  •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01日
  • 页数:316
  • 定价:¥3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对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制度变迁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即“家庭寄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在充分占有**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分析、情境分析、对应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种质的和量的分析方法,深入地剖析了寄养家庭的寄养动机、寄养验、社会支持系统和收养意向,评估了家庭寄养的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寄养家庭参与家庭寄养活动,是他们在有“闲”的情景下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他们是“理性的爱心行动者”,或“具有爱心的理性行动者”;家庭寄养基本体现了“以儿童为**”的孤残儿童照顾理念,被寄养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得到了较好的照顾,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从政策的执行、绩效和需求评估看,该项政策执行较好,成绩比较显著,满足了**、寄养家庭和被寄养儿童三方的需求,但其中也存在七大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九条对策性建议。
    目录
    一 导 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二)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 家庭寄养政策
    (一)家庭寄养政策产��的制度背景——儿童福利制度的重大变迁:社会福利社会化
    (二)家庭寄养政策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家庭寄养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
    (四)对家庭寄养政策的具体分析——一种文本内容分析
    三 文献回顾
    (一)被寄养儿童及其需求
    (二)家庭参与寄养的动机
    (三)家庭寄养的模式
    (四)社会支持系统
    (五)家庭寄养的效果
    (六)家庭寄养评估
    四 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五 研究结果
    (一)寄养家庭接纳被寄养儿童的动机
    (二)成为寄养家庭的必要条件
    (三)寄养家庭的行动与经验
    (四)寄养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及要求
    (五)家庭寄养的效果评估
    (六)寄养家长的收养意向
    (七)对10个家庭照顾被寄养儿童经历的情景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一)寄养家庭参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活动,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
    (二)家庭寄养基本体现了“以儿童为**”的孤残儿童照顾理念
    (三)社会支持系统对寄养家长照顾被寄养儿童具有重要作用
    (四)从政策的执行、绩效和需求评估看,该项政策执行较好,成绩比较显著,满足了**、寄养家庭和被寄养儿童三方的需求。
    (五)家庭寄养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七 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快制定与《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相配套的政策法规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家庭寄养评估体系,加强对寄养家庭的管理力度
    (三)要不断完善对家庭寄养政策的评估,使家庭寄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家庭寄养指导**等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加人性化地完成服务工作。
    (五)吸引寄养家长更加积极地参加家庭寄养服务机构组织的专门培训,更多地关注孤残儿童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
    (六)完善和落实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
    (七)进一步改善寄养生活费的支付标准
    (八)积极地解决被寄养儿童的就学问题
    (九)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寄养政策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政策法规
    附录二 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访谈提纲l(**次寄养家长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四 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访谈提纲2(第二次寄养家长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五 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访谈提纲3(工作人员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六 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状况问卷调查初步统计结果
    后 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