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发现的鲁迅:解读伟大旗手讳莫如深的内心之谜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发现的鲁迅:解读伟大旗手讳莫如深的内心之谜

  • 作者:邹范平
  •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068279
  •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01日
  • 页数:374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新发现的鲁迅》从人性(食色性也)的视角切入鲁迅的内心世界的*深处,探索鲁迅思想的“地火在地下运行”的轨迹。本书简略地分析了鲁迅《野草》、《狂人日记》、《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娜拉走后怎样》、《写在〈坟〉后面》等文中隐密的鲁迅的潜意识(性压抑)和潜台词(对改变自己包办婚姻的思考,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妻子朱安的忏悔);本书**分析了《野草》这本小册子。
    笔者认为,《野草》绝大部分的文章都与鲁迅的包办婚姻的痛苦有关,由于有所顾虑而难于直说,就用曲笔表达,鲁迅是很善于运用曲笔的,这对于理解鲁迅著作的原意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又由于中国向来有为尊者讳的文化传统,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就不可避免的制造了大量的盲点。要想全面正确地理解鲁迅,非得突破这两项障碍不可,否则鲁迅研究——借用鲁迅的表达方式——也只好处在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歧路上。本书只是开在鲁迅研究的歧路边上的一朵小花。
    文章节选
    鲁迅为什么接受包办婚姻?

    按照鲁迅欣赏的尼采之私淑弟子萨特的外国书观点: 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可以发现自己的存在,然后决定把自己造就成什么。那么,包办婚姻是否有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呢?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是包办婚姻,怎么能有自由呢?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包办婚姻是主动的,如清人沈复的包办婚姻就是自己的选择,他记录婚姻生活的《浮生六记》很受一些士人的赞赏。不知道鲁迅是否欣赏?被迫的包办婚姻���没有自由选择?此处只说鲁迅,是否有选择呢?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外国书萨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在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鲁迅的婚姻生活*不可思议,也*为不幸,不可避免要反映到鲁迅的作品中。由鲁迅的包办婚姻这一条进路,考察鲁迅因反对包办婚姻的实践而形成了鲁迅的革命思想,可能是*接近实际情况的。先看事实:

    早在鲁迅于南京求学时期,他的包办婚姻就在酝酿当中了,鲁迅到日本求学时就定了下来。鲁迅的发妻名叫朱安,长鲁迅两岁,与鲁迅家住得不太远。鲁迅有一位本家叔祖母玉田夫人,住在鲁迅家隔壁,她回娘家时,偶然也把内侄孙女朱安带到周家来。鲁迅的母亲鲁瑞见到这位“安姑娘”,性情温柔,彬彬有礼,就打定主意把她娶来作自己的大儿媳妇,当时并没有征询鲁迅的意见,就请了玉田夫人的长媳谦少奶奶为媒,把这件亲事说定了。鲁迅知道了以后,对这门婚姻表示不满,要求母亲退婚。但鲁瑞认为,这门婚事是自己主动向朱家求亲的,要是返聘毁约,一是无法向朱家启口,二是于周、朱两家的声誉也有损,三是对不起“安姑娘”,退了约,朱安另嫁人会有困难,所以还是坚持了这门婚事。当时鲁迅考虑到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在精神上很郁闷,身边需要有个人陪伴,而自己也许活不久,当时他有肺病,还打算为革命牺牲生命,也就默认了。这话是后来对许广平说的见单演义《鲁迅诗〈自题小像〉探索》,原载《进修参考资料》,黑龙江爱晖县教师进修学校编,1977年第1期。可能是由于时过境迁,“记不真切了”(《野草?雪》)。加拿大人李天明认为: “据日本学者增田涉回忆,鲁迅曾对他说起被革命党派遣去从事暗杀的事,由于他的犹豫而改派了他人。可见鲁迅并非真的要履行一种必死的革命行为。鲁迅的话也许是为了对当时的恋人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而已。”总之,鲁迅是勉强认了这桩婚事,也算是尽孝了。论相貌和身材,朱安确是不太令人悦目的,据周作人说,朱安很瘦小,有些发育不全的样子。鲁迅到日本留学之前提出两个革命要求: 一是要朱安放足,二是进学堂识字。可是后来这两项都没能实行,朱安的足已经不能放大,上学校读书又嫌太晚。鲁迅在日本时,叔父周冠五曾受母亲鲁瑞之托写信过去再次规劝他不可以退婚,鲁迅痛苦的接受了母亲送给他的这一件“礼物”。这里也有鲁迅自由选择吗?那么,鲁迅选择了什么呢?

    当时鲁迅曾有一首《自题小像》诗寄赠他的好友许寿裳,诗写在自己断发照片的后面:

    灵台无力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大意如下: **句是说,自己无力逃脱包办婚姻,灵台: 指心;神矢: 本意为爱神之箭,这里则是指包办婚姻之箭了。第二句是说,由于母亲积极操纵着这场包办婚姻,使家乡在鲁迅的心中失去了美好的景象,家乡(故园)如笼罩在阴暗的风雨之中。第三句是说,鲁迅把自己的意见向母亲反映,母亲如寒星般冷漠而无知,根本不理解自己。“荃”,是香草名。《离骚》: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王逸注: “荃,香草,以喻君也。”此处借喻母亲。第四句是说,自己要为反抗包办婚姻和反抗满清统治而牺牲。断发,就是革命,而革命就可能牺牲,甚至是非牺牲不可。这也并非鲁迅一人是如此,革命时期许多热血青年的革命动力都是来源于反抗包办婚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革命思想的渊源,明显有性压抑的升华。问题是,这个升华是强迫性的,依然难于摆脱痛苦和寂寞。

    鲁迅在东京时期,加入光复会,与副会长陶成章颇有交往,做了一些不很危险的革命工作,曾接受派遣回国暗杀满清某大员,这就很危险了。临行,鲁迅问,如果我死了,老母亲谁来赡养呢?这种修辞技巧是典型的鲁迅式的表达方式。革命领导人也只好放弃这一计划。这之前,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恩铭的亲兵剖腹挖心,鲁迅在东京的集会上发表讲演时慷慨激昂,竟遭某人奚落,鲁迅愤怒至极。革命领导人对他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精神一定很欣赏,否则这种充满危险刺激的任务就不会落到他头上。鲁迅既然已经下定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为什么又犹豫了呢?鲁迅爱母亲,是对她的孝使鲁迅犹豫了吗?鲁迅不是还有两个弟弟吗?她将来的生活完全可以由他们来照顾。鲁迅问孝于“风萧萧兮易水寒”之际,使忠义与孝亲的的观念发生了冲突。不过,这如前文所说,有东必有西。中国人因观念有对立,而奉行中庸之道,虽然提倡为了“忠”可以牺牲“孝”,但是对于临阵畏缩的孝子也是宽容和理解的。如春秋时期的管仲,临阵反逃,他的好友鲍叔牙对他很尊重,认为他这是为了孝,为之辩护。在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上,古人也就有了这种中庸的观念。管仲做为贤相还很受孔子赞扬,虽然孔子也曾批评他不仁。毕竟管仲是独子,而鲁迅不是,所以有辩解的必要。鲁迅后来对中国的忠孝文化特别痛恨,从而也反对英勇牺牲,而强调“韧”的战斗。其革命思想的根源之一,盖发源于此。保持思想的一致性,是革命思想家的责任,因此对这件事给出具有逻辑性的解释,也是他的一个责任。许多年以后,他还在尽这个责任。他曾对许广平说: “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许问的,我却要问,要估量这事的价值,所以我不能做革命者”。又说: “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不易勇往直前”,“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刺激的结果。”(景宋: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血气方刚的许广平初与鲁迅通信时曾主张暗杀,说: “攻打现实‘病根的工作’,欲‘*快,’‘有效’而不‘很迟’的**捷径,自然还是吾师所说的‘火与剑’。……仗三尺剑,予以一击,然后仰天长啸,伏剑而死,则以三数人之牺牲,即足以寒贼胆而使不敢妄动。”《两地书》,1925年4月10日致鲁迅。。显然,许广平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没有“寄意寒星荃不察”做基础,比较幼稚单纯。鲁迅则不然,他欲做刺客的潜意识中,含有对“寄意寒星荃不察”的“绝望”的态度。他回答许广平说: “一,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现在很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还有,是纵使有一两回类似的事件,实不足以震动国民,他们还很麻木,……我以为虽然可以快一时之意,而与大局是无关的。第二,我的脾气是如此的,自己没有做的事,就不大赞成。”(《两地书》1925年4月14日致许广平)自从那次因问孝而使得刺杀计划流产以后,为了保持思想的一致性,鲁迅就公开表示反对牺牲,而主张“深沉韧性的战斗”了。在这之前,他的革命情绪是血气喷薄的,对当场怀疑他“我以我血荐轩辕”勇气的人,耿耿于怀。不过,鲁迅的内心深处永远是主张“火与剑”或“血与火”的战斗的。《随感录五十九》说: 西方“有主义的人民”,“因为所信的主义,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顿了刀锋,血液浇灭了烟焰,在刀光火色的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再如《孤独者》中魏连殳,在走投无路之际就投笔从戎了。鲁迅承认魏连殳就是自己。到底是韧的战斗好还是火与剑的战斗好呢?这里也有中庸之道。
    ……
    目录
    多读外国书
    鲁迅为什么接受包办婚姻?
    鲁迅弃医从文更深层的原因
    爱的寂寞如大毒蛇
    非存在的婚姻与自由之苦恼
    狂人无意间吃了谁的肉?
    兄弟失和的原因
    由陪着做一世牺牲到我可以爱
    鲁迅为何仇猫?
    绝望中的希望——《题辞》分析
    枣树与小红花的梦——《秋夜》分析
    哀婉的幽怨——《影的告别》分析
    鲁迅向谁求乞?——《求乞者》分析
    由她去罢——《我的失恋》分析
    与软刀子的对峙——《复仇(其二)》分析
    婚外的青春固在——《希望》分析
    冰雪中的性压抑——《雪》分析
    鲁迅的忏悔——《风筝》分析
    性幻觉的故事——《好的故事》分析
    选择的痛苦——《过客》分析
    永不息灭的爱欲之火——《死火》分析
    不能对话——《狗的驳诘》分析
    魔鬼的哀叹——《失掉的好地狱》分析
    离开家庭——《墓碣文》分析
    为朱安的命运担忧——《稳如泰山败线的颤动》分析
    你说便是你错——《立论》分析
    对朋友的失望——《死后》分析
    与世人的战斗——《这样的战士》分析
    没有希望的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分析
    对自由恋爱的疑虑——《腊叶》分析
    纪念未生者——《淡淡的血痕中》分析
    生存不能没有爱——《一觉》分析
    心中的阴影——《一件小事》分析
    鲁迅与朱安都是祥林嫂——《祝福》分析
    以食代色——《娜拉走后怎样》分析
    为死掉的婚姻迁葬——《在酒楼上》分析
    我胜利了——《孤独者》分析
    人是多少容易改变呵——《伤逝》分析
    自我解剖——《写在〈坟〉后面》分析
    几句结束语
    编辑推荐语
    鲁迅研究至今60年,如何解读鲁迅,仍是难题。非为尊者讳不可?
    《野草》的旨趣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倾诉包办婚姻造成的性压抑苦闷。
    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与他的包办婚姻有什么内在联系。
    野草虽是泛称,却有具体的品种,鲁迅在《野草》的*后一篇点出野草即是野蓟,意在告诉读者,他追求爱情即是对社会叛逆;同时他也要刺得正人君子们不舒服。野蓟草有大小之分,两个品种都有同一个特点:带刺儿。俗称刺儿草、戳人草。叶固然是硬刺如坚针,连花都带刺,干燥以后尤其刺手。笔者每于秋日登山,常常见到一些野蓟草,以手触之,感觉像触到刺猬一样,因此对《野草》之象征有所解悟。
    在鲁迅内心世界的*深处,潜意识要挣破传统文化的樊篱。谁有什么病,就老说什么病。包办婚姻是鲁迅的大病。
    此情虽不堪说,而又怎能不说?病中持笔,谁都不饶恕。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几片肉……,是鲁迅*深的隐痛。
    鲁迅对发妻朱安的忏悔极其曲折隐晦难懂。
    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现在也轮到我自己不能说。
    熄掉他罢!这盏为尊者讳的长明灯。虽然在造庙的时候,也捐过钱。
    鲁迅两次经历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境史,人生还是在梦中。

    作者自述:
    少年读鲁迅,在文革热火之中,百花凋零,而一枝独秀。鲁迅隐藏在刺眼的光辉后面,正如珍珠放在华贵的宝匣之中,买椟还珠在所难免,读鲁迅只是打下了国文基础而已。
    青年读鲁迅,正是西方心理分析学说输入之时,以此分析鲁迅,有柳暗花明之感,乃油然生出一种责任感。
    如今读鲁迅,与冷风寒月之中更上一层楼,想起鲁迅的一句话: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