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感恩祖国
QQ咨询:
有路璐璐:

感恩祖国

  • 作者:靳鹤琼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2066960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227
  • 定价:¥11.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感恩祖国》介绍了:祖国,伟大的母亲,我要感谢您。是您,用太多的沧桑与沉浮给我擦亮眼睛,呼啸出“时刻准备着”的呐喊和永不屈服的钢筋铁骨……尽管耻辱的卖国条约在您身上刻下了疤痕,帝国主义侵略者践踏过您美丽的姿容,十年动乱也曾使您的双脚变得沉重缓慢……但您一次次地坚强地站起来了,迎来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文章节选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人们都知道秦王厉害。可是我连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将军发生冲突。是以**利益为重啊!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几次出使秦国,又随同赵王会见秦王,每次都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挫败骄横的秦王。因此,赵王很器重蔺相如,一下子将他提拔为上卿,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战功**的将军廉颇见蔺相如官位比自己还高,很不服气,他到处扬言:“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有攻城略地的大功。而这个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凭着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位在我之上,这实在是让我难堪!以后我再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就总是处处躲开廉颇。有一次,蔺相如坐车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见廉颇的马车正迎面驶来,便赶紧命人将自己的车拐进一条小巷,待廉颇的车马走过,才从小巷出来继续前行。
    蔺相如的随从们见主人对廉颇一让再让,好像十分惧怕廉颇似的,他们都觉得很丢面子,便议论纷纷,还商量着要离蔺相如而去。
    蔺相如知道后,把他们找来,问道:“你们看,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
    随从们齐声说:“廉颇哪能跟泰王相比!”
    蔺相如说:“这就是��。人们都知道秦王厉害,可是我连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将军发生冲突,是以**利益为重啊!你们想,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不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吗?如果我们两个人互相争斗,那就好比两虎相斗,结果必有一伤,赵国的力量被削弱,赵国就危险了。所以我不计较廉将军的行为,是为了赵国啊!”
    后来这些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大受感动。他想到自己对蔺相如不恭的言语和行为,深感自己错了,真是又羞又愧。他脱光了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将相团结、一心为国,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当时一些诸侯国听说了此事,都不敢侵犯赵国了。
    感恩箴言
    超越自我的宽广胸怀和像日月一样坦白的胸襟,源于祖国的利益和前途。蔺相如之所以目光远大,是因为他“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是出自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一片激昂的爱国情;所以能委曲求全,不以廉颇的侮辱为羞耻,是因为他知道,在**利益面前,个人的恩怨微不足道;廉颇所以能负荆请罪,是蔺相如人格力量的感召,也是爱国觉悟的升华。这场灵与肉的洗礼,形象地告诉我们:要超脱心灵的苦难,真正地超越自我,胸中必须装上祖国和民族的利益。
    “相戕则两害,相助则两益。”蔺相如以德服人,虚怀若谷,宽容谦让,化敌为友,使自恃功高、心胸狭窄的廉颇,变得识大体,顾大局,成为团结御侮的刎颈之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团队精神已成为竞争的**,蔺相如“以先**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名言,仍如鸣枪响镝,响彻大江南北,震撼着炎黄子孙的心魂。
    霍去病少年从军。为国出生入死,却从不追求事乐。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给他优越的待遇,他却说:“匈奴还没消灭。我怎么能顾自己的小家呢?”
    自古英雄出少年
    西汉初年,边境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匈奴把以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面对这样的局面,汉朝却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平安。
    汉武帝时,有个青年将领叫霍去病,他16岁就参军,跟着大将军卫青到边塞和入侵的匈奴人作战。他虽年纪轻轻,却英勇善战。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位年轻的统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迁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匈奴人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战死沙场,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折兵8960余人。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大战之后,少年霍去病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的楷模。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征战多年的“飞将军”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可李广出师不利,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还俘虏了匈奴王爷、大小阏氏和匈奴王子。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19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霍去病少年从军,为国出生入死,却从不追求享乐。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给他优越的待遇,他却说:“匈奴还没消灭,我怎么能顾自己的小家呢?”
    因为长年征战,霍去病得了重病,24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霍去病的一生是英雄少年的一生,更是戎马报国的一生。 (常卫卫)
    感恩箴言
    似灿烂的流星,他的光辉如火焰般耀眼;如凌空一闪的璀璨钻石,他的存在如日月般永恒。那是一团迅捷升空、猛烈燃烧、瞬间将大地与长空照耀得通明绚丽,却又骤然熄灭的焰火;那是西汉王朝为抗击寇边的匈奴而出鞘的圆月弯刀霜刃上迸射出来的令人股栗的凌厉杀气。那巍然耸峙在汗血马上的峭拔男儿如流星一般,划过那段辉煌灿烂、哀婉凄绝的传奇星空,永远的24岁。毋庸置疑,他是一位不世将才,他是一个铁血男儿;他有一种时空阻隔不了的摄人心魄的魅力。他用他辉煌的一闪,形象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让短暂的一生焕发出永恒的光芒!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自古英雄出少年,没有哪个少年不希望自己早日焕发生命的光华,霍去病的一生启示我们: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让生命发出璀璨的光芒。霍去病或者是一位天才的战神,然而,若胸无“匈奴未死,何以家为”的豪迈大志,他的一生也可能像平常人一样老死床榻,他的天才或许恰恰足以毁灭自己;是爱国之情焕发了他的生命激情,是报国大志使他的天才获得千百倍的发挥!
    单予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
    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想随时进犯中原。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公元前一百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符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表示很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荣华富贵。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绝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就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符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符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叉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忍受了l9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秃秃的符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白元芳)
    ……
    目录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负荆请罪
    自古英雄出少年
    苏武牧羊
    昭君出塞
    投笔从戎为报国
    范仲淹守卫边疆
    岳飞精忠报国
    李纲拼死守东京
    视死如归的李邈
    留取丹心照汗青
    身系**存亡的督师袁崇焕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气壮山河
    无事时以礼相待,有事时据理力争
    抗联女英雄赵一曼
    孤军奋战的谢晋元和八百壮士
    尽忠报国
    冰天雪地的英雄赞歌
    狼牙山五壮士
    血书
    祖国在我心中
    蓄须明志爱国心
    常香玉的义演
    詹天佑”力任其难”筑京张
    为振兴中华的音乐而献身的人
    捐宝
    田雨霖,让国画亮起来
    造福桑梓慰平生
    中国心打造中国芯
    十年磨一剑
    周义清,让世界尊重中国原创
    历尽磨难写春秋
    胸怀一颗强国心
    冯如的故事
    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
    中国气象之父竺可桢
    生物学家童第周
    以身许国的王淦昌
    “抵得上五个师”的科学家
    默默奉献的“两弹元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罗健夫的故事
    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
    耕耘者的歌
    马恒昌小组
    焦裕禄的故事
    孔繁森的故事
    林业英雄马永顺
    张秉贵的“一抓准”
    时传祥的故事
    辛勤劳动的李素丽
    爱民护士长李爱民
    任长霞的故事
    **·荣誉·祖国
    陈燮霞牛气夺首金
    仲满“亮剑”
    刘子歌“水立方”破茧成蝶
    “全能王”杨威
    张娟娟一箭转乾坤
    赛艇队的四朵金花
    这是中国人的拳头
    他承载着中国马术界的期望
    我是中国人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故事
    一面五星红旗
    身残志坚的白乐潇誓为祖国争光
    废墟里读书的小姑娘
    有爱就有阳光
    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都是志愿者
    长志气扬国威神七英雄载誉返航
    不想一个人“走出农村”
    站在梦想的起点
    祖国,我的爱
    我有了祖国
    想北平
    祖国之爱
    想的念的是中国
    珍惜祖先的伟大创造
    我这八十年
    十月的祝福
    与祖国同行
    祝福祖国
    祖国又是春天
    编辑推荐语
    祖国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感恩祖国。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