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学不知道(新东方大愚励志系列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学不知道(新东方大愚励志系列丛书)

  • 作者:李令彬
  •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 ISBN:9787800809286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263
  • 定价:¥26.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全书由60余个人生规划案例组成,对象从高中生到大专生,从在职人士到海外留学生,各年龄层次和各学历人群均能找到对应的案例,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意义,能带给读者一定的启示。适逢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国内就业环境受冲击,全书能带给待就业人士一些寻求突破的思路与建议。
    文章节选
    上部:案例篇
    **编:一直**到没有出路
    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段幸福童年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高研究机构的*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女生。她有一种偏僻嗜好,并且为之着迷。她喜欢什么呢?喜欢虫子,抓虫子、养虫子、给虫子分类。她属于见到虫子就无法**激动,硬要扑上去的那种人,对虫虫们有爱无类,怀有一种深刻的母性。因此,十分罕见地,我没有阻止她去读博士。
    按说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路线是清晰的,她进得去中国*好的研究机构。她可以用自己对虫子的痴情迷���和对其习性的了如指掌,三言两语把该机构的导师砍晕。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是本科所在大学文艺活动中的台柱子。她属于那种师长们稀罕不够,同学里肯定大有人眼红的,既**又很有特点的学生——她究竟来找我干什么呢?
    我跟她见面谈过一次,没觉得她人生方向上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索然寡味地谈了些留学的常规问题。我的印象是,她稍有一点“考试焦虑症”。她曾是全国英语风采大赛的获奖者,雅思成绩却很不理想,远低于平时的测试分数。GRE她也考过,由于答到后来失去信心,整个cancel掉了。她说自己面对一切考试无不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很少正常发挥过,对此也有些失去信心。
    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下,从我有限接触过的一些案例来看,实在有一些难解的问题,一个科研人员需要过于复杂的智慧应变在学术科研之外。这且不提,一个人不能因为害怕环境的恶劣就放弃一生的挚爱,而要学会与天与地与人斗。问题是怀有深刻人生焦虑的这样一个人,她内心的承受力如此薄弱,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局面之下,她的精神渐渐开始崩溃。
    我跟她之间有一段长期的跟踪交流。慢慢地,我发现浮在水面下巨大而可怕的冰山,其危险程度足以在某一日使她整个地“铁达尼号”。
    她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缺乏自信的人!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不自信。她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认可。那些在别人看来很了不起的东西,她只视作平常。她看到的是自己还没达到的那些更高标准——这决不是在夸她,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缺陷!
    志向远大没什么不好,但是由于远大目标不可一日实现就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甚至陷入精神危机,则是一种必须严肃面对的心理问题。
    我不是什么心理**师,但是基于一种人之常情和非专业的责任感,基于我们定下的“师徒”之谊,我决心引导她步入自我发现之旅。
    先说些土方法。我建议她看一部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拿出当年向雷锋叔叔学习的那股单纯劲头,向书里的正面人物樱木花道学习。作为一个“80后”,她竟然没听说过《灌篮高手》这部片子,真让我出离愤怒!我说你看完这部片子,再跟我谈什么是自信这类问题。
    她真的看了点,但是显然没什么结果。她说动画片足够搞笑,问题是难道自信就要像樱木那么荒谬吗,自负到近乎无耻的可笑程度?我说,显然你忘记了樱木的两万次投篮训练,但“我是天才,我是天才”这种近乎唠叨的自我心理暗示也不可忽略,那是两万次投篮*初的精神源泉。这部片子的**思想是:精神力量是真正改变现实的源头活水,改变要从心开始,态度即使不是一切,它也是一切的始祖!
    自信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改变的;但首先,你要从盲目地相信自己开始,这就是态度转变的问题。而后,为了始之具体化,更具现实性,你要从容易提升自信的一些外在方面做起。比如说,打扮自己。化个得宜的妆,做做头发,换一身青春靓丽的时装。不一样的外观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自我感觉。哪怕*初只是假象,但它确实是***的办法,常常立竿见影。
    对于别人来说,一个自信的人的全部自信就是表现得自信!从表现自信开始,因常常得逞,你就会上瘾,反复地表现这种自信。伎俩养成习惯,内心慢慢地发生化学反应,你就会习惯自信。
    事物的发展,是先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这符合一般的自然规律。当然,自信抑或自卑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仅靠技术或精神意志亦非根本之计。我们无法从新生儿的哭泣中,或者从DNA的检测中,看出一个人自信或自卑的倾向。据我所知,还没有这方面的科学报告。我更宁愿相信,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早期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每一个自卑的孩子,都是不良教育环境的产物,没有例外。她在很小的时候,每天的生活就是上学,然后写作业,被关在屋子里练琴。她虽然弹得一手好琴,但从来离不开乐谱。她可以记得乐谱,哪怕不看一眼,但是它必须被摆在那里。乐谱一旦被拿开,她必定会弹错,因为她没有**感。她需要抓住像乐谱这样的外在之物才能获得**感,才会有信心。更为可怕的是,她的母亲据此一直觉得她很笨,不管她怎么挣扎,不管她取得怎样的成绩,母亲的论断就像是一枚毒镖,狠狠地扎进了她的意识深处。她一直默认这种看法:“我很笨,我所取得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因为我比别人付出了更多,这并不能改变那个基本事实——我还是很笨。”
    她的母亲像中国这代人中的大多数一样,他们耽误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格外在意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些人偏执得已近乎病态。他们一心一意希望在子女身上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甚至把全部生命意义都重重地压在了子女的身上。子女成才是他们生命价值的全部,而成才的**路径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的道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按照他们设想出的全面紧逼的方式进行教育!
    她的母亲就是那种好强的家长。“好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词呢?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必然带来的是气急败坏的一两次失态,从此“这孩子很笨”的定性几乎“一劳永逸”地损害了一个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焦虑、自卑、过于注重结果,这就是她的精神状态和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当她被保送直博的时刻,恰是她内心感到*失落的时刻,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她将不出意外地获得中国*高研究机构的*高学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她不会热爱自己,也不会享受生活,她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大洋彼岸的美国,那里有她梦想的一间世界闻名的实验室。这梦想带着玫瑰色,但是我看不出它能改变什么。再去读洋博士,仍会有巨大的科研压力,一样会有毕业时的前途困惑,还会有再遇到所有已经存在的问题的时刻。在她的人生中,这种梦想的升级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每一次梦想的“实现”,必然带来的是更大的失落和创痛。她的人生需要解决更为严峻、更为迫切的命题,那就是首先肯定自己!
    精神的自由和生活的多样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土壤。不幸的是,她在对世界的感受*丰富、*敏锐的童年时期,却被关在家里练琴,甚至“几乎没接触过什么动画片”!我们还有多少家长在如此教育孩子?如果从小不能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学会享受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艺术训练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一个孩子如此焦虑、自卑,过于看重结果,再高的学历、再深的知识又有何意义呢?
    在MSN里,我告诉她,要学会在生活中找点乐子,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每**。她为了直博,经历曲折,甚至要放弃本来迷恋的虫虫方面的研究。
    难道生活就是为了享受快乐吗?她问我。
    我感到胸口巨堵,反问,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吗?
    但我认为……她说,今天的不快乐,可能成全以后的大快乐。
    但是,什么是“以后”呢?“以后”是人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无用的概念。生活巾没有“以后”,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今天”。假如所有的“今天”都不快乐,“以后”就会失掉感受快乐的能力,就像你这次知道成功直博后的感觉。以前你一定千万次地假设过,假如自己能读博士,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但是,没有!你感觉到以前的苦不值得,所以才会失落。假如读博士是美好的,那么你就应该每天都快乐地去读,“每天”都会在你的生活中具有**性的意义。你竟然认为生活首先不是为了快乐,这样活过了二十多年,这样的教育给你造成了怎样错误的观念啊,那是违背人性的。快乐的原则重于知识的原则,知识是为了建筑更**的快乐,但是不能成为一种对人性基本需求的反动!
    你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乐趣,所以你才不够热爱生活,也不够执爱自己。你不自信,太过焦虑,太注重结果,改变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放松心态。我讲到“享受”和“快乐”这两个词,就是为你的本性去除遮蔽。从前过时的教育思维已经使你迷失了本真的自我,我只不过提示你要舒展四肢,重新像一个孩子那样呼吸,那样去睁开眼睛感受世界,因为你缺少一段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说到这儿,我都要哭了。跟她历时数月的交流,让我过于耗费心血。如果你试着这样长时间地鼓励一个丧失了基本自信的人,拼命地给她打气,跟消极思想做旷日持久的顽强抗争,你或许会理解我此刻的疲惫。
    我想到了,她说,我要马上出去买漂亮衣服,大吃冰淇淋!
    好兆头,我说,这比你之后再连读三个博士后都更加顶用!
    ……
    目录
    他序 我跟“李令彬先生”的不解之缘
    自序 人生咨询如何成为一种可能?
    上部:案例篇
    **编:一直**到没有出路
    拿三个博士后也顶不上一个幸福童年
    把**青年变成问题青年
    牛津妈妈的来信
    中科院见习孔乙己
    中科院博士卖茶的价值分析
    遇见三位忧心忡忡的母亲
    巴黎不浪漫——留法中文硕士的前途迷题
    留学恐怖主义
    全奖博士生退学记
    第二编:从不**到大有出路
    技术强人“越狱”记
    退学生大战新东方
    新版浙商闯天涯
    叫我“销售**”好了
    初涉职场,月入一万
    大专生,秀出惊艳的你自己
    没有任何相关背景下的一次**求职
    小出纳对话跨国巨头财务总监
    第三编:站在命运转折点上
    以革命利益衡量退不退学
    真正的贫困病是耻于谈钱
    博物馆奇妙人
    画家考研,老虎上树
    记者心结与文化差异
    一个外企HR经理的另类选择
    和郁闷青年谈人生快感
    如何避免明天从底层做起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考研为了不入社会?
    违背基本逻辑规律的逻辑学研究生
    下部:理念篇
    第四编:大学几年该如何度过
    高考专业选择的十种误区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与**的分野
    坏学生成功定律
    哈佛对你有何意义
    大专生一般不适合考研
    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教育如何成为一种人生障碍
    大学里的知识会剩下什么
    谁能告诉我何为**
    没做过义工的大学生活不完整
    如何写信求助
    成功的人是极限思维,失败的人是底线思维
    第五编:面向社会的就业思考
    大学生求职中所匮乏的竞争意识
    非名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及如何进入外企
    大专生的就业突围
    两个创业者的生存与战略
    一切从兴趣出发
    永远不要进入陌生行业
    择业的十字路口:行业、公司、职位哪个更重要
    关于转行的知识扫盲
    论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尴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寻求职业成功应该认识的三种人
    第六编 学校不教的人生问题
    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
    地下室精神与公职观念
    自卑的我该如何改变
    我们看不到人生的光明想要自杀怎么办
    灰姑娘教我们明天怎样谈恋爱
    相爱即是相守
    自由职业与断臂山
    从戒烟经验说到控制网瘾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作者几年来为前途困惑的青年做人生咨询的一个总结,也许稚嫩,但我认为绝不流俗。跟一般的指导书不一样,书中的文字有一种鲜明的批判性,对传统教育做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并且提出了“问题青年”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答案青年”的一个出路。有人问,人生可以咨询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中有些人是天生就有方向感的,也许这些人自己能够认识道路;但大部分人都有过迷路的经历,在迷路的时候,只需要有一个人告诉我们方向,或有一个标牌指明方向就行;也许这个人和这个标牌很普通,但指出的方向对于行路人来说却十分重要。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和李令彬这样的人存在的意义。 ——俞敏洪 我在新东方做咨询十几年,由于新东方巨大商业培训的支撑,我能够刻意不把我的咨询商业化,我的“免费咨询”为新东方赢得了巨大商誉。但缺点之一,也就无法招揽**青年加入我的咨询队伍。做来做去,只有我这个独行侠孤军奋战,这成为我这份有意义工作的*大遗憾。Robin的出现,弥补了我的这个叹息。由于他的认可,专注,对咨询事业的喜爱,他毫无悬念地、当之无愧地成为我**精心培养的专业咨询者,而且是已经得到了众多新东方学生、当代青年赞同,认可的专业咨询者!……所以,我****地对Robin的成长和职业生涯承担了一种责任,不断鼓励和帮助他在青年咨询事业里努力思考、学习、实践、积累……慢慢地,Robin成了新浪教育博客里的名博,成了教育和职业咨询领域里的新秀,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成了可以代替我解决绝大多数人问题的可信可靠的咨询师。 ——徐小平 人生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独特的成长困境,如果通过我的咨询实践,不仅能满足更多“答案青年”的现成需要,而能把更多的**青年变成“问题青年”,开启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改善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新的探索,那么我的“人生咨询”才算是有了一点建设性的意义,也不枉在江湖上浪得虚名! ——李令彬[Robin] 学生可以知道,如何不虚度校园生活,职场新人可以知道,如何找到理想工作,为人父母的可以知道,“教育病”不得不防。
    学校总是告诉我们,学习好就是硬道理。可为什么一些“好学生”毕业后却没什么像样的出路,而一些“坏学生”到社会上却大出风头?学校本身无法对此问题提供你现成的“标准答案”,本书望助你开启一段“问题青年”的探索之旅。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