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迈向个性的教育: 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迈向个性的教育: 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

  • 作者:黄晓星
  •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0648497
  • 出版日期:2002年05月01日
  • 页数:218
  • 定价:¥14.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留英、美学者黄晓星的《迈向个性的教育》是一本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书,因为书中介绍的华德福教育是一种能让人发现自己的教育,《迈向个性的教育》能让人真正地体悟到华德福教育*根本的特点就是人本化,你会因此而得出一个结论,华德福教育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华德福教育不主张**性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目标。而是鼓励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尊重和接纳每一个有不同性格的人,同时保留人的独特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华德福教育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教育。

    只要一涉及华德福教育,你就会很惊讶地发现,这种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是在研究人智学的基础上,通过穿透意识发展的五个文化纪元并以此为起点开创了这种代表未来教育典范的教育的。在阅读《迈向个性的教育》时,我们注意到,华德福教育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成为精神发展的首要条件。”(P2)这便决定了华德福教育的高度已远非我们现行的教育**。现在的教育,正如该书的《序言》作者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学和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道格拉斯·斯朗所说,教育的目标都是着重于培训劳动大军,包括科学家、技术员、专家和社会管理者等高知识层次的劳动者。这样的教育,已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
    文章节选
    前 言

    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是一个令人欢喜而伟大的庆典,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也带来了他****的智慧与能力。在他的一生中,生命将献给他自己也献给地球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这个生命灵魂���入了一个以地球生物基因组成的肉体,这个肉体是他的父母给他的,一个他完全不熟悉的身体,孩子通过感觉和体验来认识这个现实世界,凭着自己的智慧来模仿和重造这个世界。

    蜜蜂未经过学校的训练,也不要学习数学和几何,仅仅是依靠与生俱来的智慧就能建造出结构复杂的蜂窝。小鸟不要经过学校教育就能筑巢,蚂蚁不要经过学校教育也能建设自己的家园。动物在生活中不会积累知识,不会创造工具,也不会破坏环境。动物依靠的是与生俱来的、自我生成的智慧,并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

    人类在还没有书和学校的年代,一样与自然界的万物共存共灭。当人们积累了生活经验和学会创造出复杂的工具之后,才开始了学校教育,教育下一代学习现有的技术来补充智慧的不足。知识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学到,可是智慧只能是自我生成。所以孟子说:“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会射箭的人能百步穿杨,射到一百步的力量是智慧生成的限度,到了一百步还能穿过杨树的叶子,那便是学来的技巧了。

    现代教育不尊重人的智慧生成,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结果教育远离了人性和自然,把人当成机器进行机械化训练,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当作机械运转的一部分。人们在不断地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结果是,人们不得不接受自然的惩罚,对着天灾无可奈何。教育只要是抱着“人定胜天”的思想,不把征服自然改变成尊重自然,教育改革永远找不到出路,社会也很难文明起来。

    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技能,还必须学习人文知识和培养德性,用艺术和文学来陶冶精神,进行个性塑造。当前的教育大都是把教育的目标定在社会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父母的需要等基础上,很少顾及到儿童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于是,教育偏离了人文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人们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文精神的生活,人们即丧失了精神家园,无论物质生活是丰富还是贫乏都会陷入极度的空虚。

    单纯地追求知识是片面的,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进人的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才能转化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对人的关怀。所以,脱离了对人的关怀,只能算是有人文知识,而不能算有人文精神。新时代已经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已不再相信**的科学可以保证求得必然的真理。人类对理性的寻找和追求已经更多地强调从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中去寻找并自我校正。既然**的科学和理性不能保证求得必然真理,那么人类就有更充足的理由去关注和注重人文精神和价值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社会,很多**已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以人为**的发展。1995年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中特别强调了人权、环境、文化、宗教自由和精神文明,特别是人权已有了新的意义。但是,在以人为**的发展中,如果还是把人仅仅视为物质去研究,那么可以说还是原地踏步。如果还是使用以恶制邪,以强制弱,用战争解决纷争的手段来维护和平,那只能说明今天所谓的“西方文明”也只是表面现象。只有真正能够做到“以礼屈人”的和平,才能说人类已经真正进入了文明社会,只有人的文明才有社会的文明。

    在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创始华德福教育时强调,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力量,文明的社会秩序来自于个人的精神。人在发现他的真我时,发现宇宙的统一性;人在发现宇宙道德规律的统一性时,实现他的真我,或真人性。所以教育应在对人的本质、人与宇宙的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以围绕着人、社会和宇宙和谐发展为基点。教育的根本是树人,这一理念不应因时间、政治、文化和国界而异,它是永恒的。

    1992年,我刚刚大学毕业正好赶上经济建设的大潮,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老板。做生意时,对自己和社会都充满了希望,成功时有说不出的喜悦,失败时有诉不尽的苦恼。理应接受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然而这一切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因为我不能从中得到幸福和快乐,太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令我深思。在这个经济大潮中,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在追求物质财富的随波逐流中迷失了方向呢?在困境中,我经常和不同的人讨论一些不能理解的社会现象。其中,有位信奉基督教的朋友对我说:

    “相信上帝吧!让基督来背负你的十字架,你就会成为自由人了。”

    “那么容易吗?如果是这样,我早就信基督教了。十年前,我经常上教堂和读《圣经》,至今还在迷途之中,看来上帝也救不了我。”

    “那你必须把你的困扰和烦恼交给基督,忏悔吧!”

    “我没有负罪感,为什么要忏悔?为什么要向上帝忏悔?”

    “只有相信上帝,当你死的时候,才不会被审判而进入天堂,否则就要下地狱。”

    “现在我感觉到已经在地狱了,我关心的是在世时如何能进入天堂,不在乎死后是否能进入天堂。”

    朋友对我提出的问题也感到无能为力。

    1994年夏天,在成都的一家茶馆认识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老师,那一次的谈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你对中国的感受如何?相信有很多人问过你这个问题,不过,我希望你能用一句话来回答。” 我问他。

    “忙。”他答道。

    是的,这个“忙”字是非常的贴切。在今天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在为生计、为**、为升职、为出名等等,马不停蹄地奔忙着。有多少人为追求一种有价值的生活而默默地走自己的路呢?

    “我可不忙。”我说。

    “你没工作吗?”他问。

    “我炒了自己的鱿鱼。”

    “为什么?”

    “因为为了生计,我失去了生活,现在我正在寻找生活。”

    “哈!有意思,我在中国旅游了近两个月,**次遇到关心生活的人。其实,我也是来寻找生活的,有机会在这里和你相识,很高兴。”

    “我也很高兴。请问,在澳大利亚,人们也都这样对待生活吗?”

    “不完全是,很多人还是被生存所困扰着,为了生计而奔波。其实,生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会处理,你就能从生计走进生活。”

    “我想知道你是如何从生计走进生活的。”

    “我想,你首先要清楚你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认识人是什么?人的生活价值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万物之间是何种关系?你在社会和群体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认识隐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那个‘自我’,并能够找到‘自我’。如果你能思考这些问题,也许你就能迈出走进生活的**步。”

    “那你认为人的真正‘自我’是什么呢?”

    “无论是白种人、黄种人或黑人,人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这个躯体里,存在着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部分,那就是我们的灵魂,是每个人不同的本质。当你称自己为‘我’时,那个‘我’就是与众不同的‘自我’。”

    “那么如何认识你所说的那个独特的‘自我’呢?”

    “通过教育和自我发展。”

    “真有意思!在中国,很多人什么都不信了,而探讨这类问题的人,也只是在理论上周旋,跟生活毫无关系。”

    “在西方也是一样,甚至人们还高呼,上帝已经死了,所以人也‘死 ’了,街上的人好像行尸走肉。我做学生的时候,以没有信仰为荣,当时在T恤衫中印着WHO CARE?(谁在乎?)我也为这些问题挣扎了很多年,后来遇到了人智学(Anthroposophy),才从中找到了答案。”

    “什么是人智学?”

    “很难解释什么是人智学,我只能引用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 在书上写的一段话:‘研究人智学是探索通往精神领域的途径,人智学研究对象是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人智学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人类的精神存在,物质世界与宇宙的现象。研究人智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这种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并可以依内心世界的需求来调节,直至获得精神世界的共鸣。’”

    “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是Waldorf 学校的老师,德文称为Waldorf Schule,不知道你用中文如何翻译英文Waldorf Education.”(注:目前已翻译为华德福教育)

    “什么是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儿童身、心、灵和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的全人教育。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身、心、灵和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独特的个性,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

    “华德福教育能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吗?”

    “我们在尽*大的努力,但我相信这种教育是代表未来社会的教育趋向,因为华德福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点,而且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华德福学校里,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探讨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人生答案……”

    在和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华德福老师认识之后,我便对华德福教育和人智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学习这种教育。我一直都相信人生的价值和社会道德的形成取决于教育,相信必须通过教育来创建人类文明,这也正是鲁道夫•史代纳提倡的教育宗旨之一。

    1995年秋天,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前往英国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学习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那所学院坐落在乡村,我是学院里**个,也是惟一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因为几乎没机会讲中文,所以很快就融入了那个环境,有机会对西方文化和生活进行深入了解。第二年,在学校和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的太太和女儿也来到了英国。对于学习儿童教育的我来说,陪伴着女儿的成长,是我学习中*佳的实践。随后,我的儿子也在英国出生了,更为我展现了一个儿童发展的完整过程。我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家庭和打工,于1997年在忙碌中完成了学业,并先后到英国南部的迈克荷尔华德福学校(Micheal Hall Waldorf School)和苏格兰的爱丁堡史代纳学校(Edinburgh Steiner School)实习。

    我在完成两年的教师培训之后,又辗转到美国纽约日桥学院(Sunbridge College)攻读华德福教育硕士学位,并在纽约曼哈顿华德福学校(Manhattan Waldorf School)和纽约春之谷绿茵华德福学校(Green Meadow Waldorf School)实习。我就读的学院和实习的绿茵华德福学校都是在春之谷的一个三元社会社区里,该社区是根据鲁道夫·史代纳提出的三元社会结构理念建立的。三元社会社区里还有一个以农场、敬老院、艺术****和手工做坊等构成的小社区,叫同胞社区。修完硕士课程之后,我在这个社区做了两年的社区服务和研究。这个社区可算是一个世外桃源,我跟儿童、残疾人、老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兄弟般的合作中学到了人生中*宝贵的知识,在和许多老人的接触过程中,学会了坦然地对待生命,也看到了生命的意义,这是我在留美期间对人智学体验*深的时刻。

    毕业时,我计划以研究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在教育上的意义作为我的硕士论文。我认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智慧常常是隐藏在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之中,古人的智慧是以故事的形式,口述的教育方式传承下来的,而这些传统的口述教育方式在华德福学校里得到了极力的推崇和发展。于是,我希望通过研究和比较华德福学校所选用的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找出如果在中国,华德福学校应该选择哪些教学内容。于是,1998年夏天,我回国收集有关资料。在国内,我结识了许多热心于教育的朋友们,他们也在努力地探索着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他们对教育的执着使我意识到把华德福教育带回中国的使命感。华德福教育和人智学让我找到了生活理念和精神归宿,我渴望能在中国推广华德福教育,让今天的孩子们能够好好地读自己喜欢的书,自由地想象、思考和创造,并找到自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以人为本的华德福教育中得到启发。

    回到美国以后,我和导师谈了我的感想。他建议我改变论文的主题,并试着用中文从不同侧面介绍华德福教育。为了广大读者能了解华德福教育和人智学深奥的教育理念和特别的教育实践,我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来陈述,并避免使用理论性的术语,用到的地方都注上原文。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有一位在北京从事儿童艺术教育的朋友鼓励我系统地介绍华德福教育,并乐意协助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德福教育。为了配合在报刊上连续发表的需要,我决定将论文分成十篇,每一篇都在两千五到三千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贯,并采用了描述、日记、专访、故事和论述等多种形式介绍,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华德福教育。

    2000年的夏天,我回到北京,希望和一些热心于教育的朋友在北京建立一个华德福教育基地,我们遇到*大的困难是缺乏介绍华德福教育的资料。台湾出版的几本书也微不足道,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把我在英、美多年学习、研究和亲身实践的成果撰写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在此,我非常感谢本杰明(Benjamin )和唐(Thanh)把我引导到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这条道路上;感谢我的导师道格拉斯•斯朗(Douglas Sloan)和我的好友郁宁远的鼓励和支持。

    我还要感谢一直支持我不断地学习和进取的父母和姐姐;感谢帮助我读完大学的丹尼先生(Danny);我还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太太和孩子们,感谢太太在精神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孩子们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素材。我更想感谢在我留学期间,给我提供各种帮助的朋友们,其中包括Pamela Logan,Kristin & Ashley Ramsden,Chritoph Fritzsh,John Thomson,Nana Gobel,Kaer Reinbeimer,Garmin Sui,Sherry Adams,Ann Scharff,Dr Paul Scharff,Wade Sheppard,Geog Lorch and Norman Davison等等。

    华德福教育起源于德国,由于语言特点及文化背景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本人对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毕竟有限,因此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教。
    目录
    一 善、美、真的教育
    1 华德福教育
    2 世界是善的——幼儿阶段的教育
    3 世界是美的——一至八年的教育
    4 世界是真的——九至十二年级的教育
    5 华德福学校的学生
    6 华德福教育的成果
    7 华德福教育的基础理念
    二 华德福教育的艺术
    1 为何要进行艺术化教育
    2 艺术化的教学
    3 童话的教育意义
    4 韵律舞——看得见的语言和音乐
    5 教育如何针对个性特点
    6 华德福学校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
    7 华德福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
    8 华德福学校的学生自制教材
    9 华德福学校的体育课
    10 教育孩子学会合作
    11 节日是生活中神圣和特殊的日子
    12 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三 华德福教育在家庭
    1 人的十二种感觉
    2 认识你的孩子
    3 早期的儿童教育与健康
    4 儿童玩耍的意义
    5 妈妈,我从哪里来
    6 学习外语
    7 给孩子读什么书
    四 华德福教师的成长历程
    1 我的功课
    2 我的英国留学生活
    3 我的同学
    4 我的老师
    5 我的孩子
    6 我的天使
    五 三元社会秩序和人智学文化
    六 教育的未来
    附录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华德福教育
    附录二 鲁道夫·史代纳(1861-1925年)的生平
    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语
    华德福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是指针对儿童的独特个性,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发挥其特长、优化其缺点,使他的个性得到人文和艺术的内化。这种教育即可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能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真正内涵。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让儿童的涵养、个性、气质、习惯和精神展现出他的真人性。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