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契约附随义务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契约附随义务研究

  • 作者:侯国跃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77298
  •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 页数:427
  • 定价:¥3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3677298
    • 作者
    • 页数
      427
    •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01日
    • 定价
      ¥34.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稿的主要内容。本书以“契约附随义务研究”为主题,本体部分共九章,**章为“导论”,第二章至第八章为“本论”,第九章为“结论”。作者在**章指出,因为本书是以义务为对象所展开的研究,从表面上看似与民法之权利法属性格格不入,故而在导论中首先以说明的方式指出:在以权利为本位的民法中,债法部分却“多从债务的方面设其规定”,可以说,义务乃债法的主线,债之关系上的义务群,乃债法的核心问题;契约义务的构造,则为现代债法之重要课题。第二章,概念论:契约附随义务的理论界定。作者主要集中在探讨附随义务与先契约义务、后契约义务、保护义务、给付义务等的区别问题。第三章,历史论:契约附随义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附随义务理论是德国学者在探讨契约给付义务及其履行时首先提出、并以缔约上过失、积极侵害债权为**,逐步建立起来的。第四章,基础论:契约附随义务的正当性解释。作者认为,诚信原则,乃契约附随义务的真正法理基础。即便是在附随义务呈现成文化趋势的情况下,诚信原则之基础地位亦未被动摇。第五章,功能论:契约附随义务的价值与功能。作者把附随义务之功能概括为:指导当事人正确履行契约;周严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交易**
    目录
    **章 导论
    **节 契约义务的构造:现代债法之重要课题
    一、以权利为本位的民法和以义务为主线的债法
    二、契约义务的构造:现代债法之重要课题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感触与冲动:源于三个典型案例
    二、附随义务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我国实务界对附随义务的把握和态度
    四、本书研究附随义务的意义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本书的研究范围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
    三、附注:有关用语的说明
    第二章 概念论:契约附随义务的理论界定
    **节 契约附随义务的概念分析
    一、“附随义务”用语的选择
    二、关于附随义务含义的不同观点
    三、笔者对争议之点的简单分析
    四、本书对附随义务的界定
    第二节 附随义务与先契约义务的比较
    一、先契约义务概述
    二、先契约义务与附随义务
    第三节 附随义务与后契约义务的关系
    一、后契约义务慨述
    二、后契约义务与附随义务
    三、再思考:“后契约义务”实为“主给付义务后之义务”
    第四节 附随义务与给付义务的比较
    一、附随义务与主给付义务
    二、附随义务与从给付义务
    三、附随义务与给付义务区分示例
    第五节 附随义务与不真正义务的比较
    一、何为“不真正义务”
    二、“不真正义务”之“不真正性”
    三、不真正义务之“人法”
    四、不真正义务与附随义务之区分及其相对性
    第六节 附论:关于“从民法的附随义务到经济法的基本义务”之命题
    一、命题的基本内容
    二、对命题的简单评价
    第三章 历史论:契约附随义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节 过程论:积极侵害债权与附随义务理论的形成
    一、德国附随义务理论的形成
    二、德国附随义务理论形成之前的有关探索
    第二节 原因论:附随义务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法学思潮背景:自由法运动与对概念法学的批判
    二、社会经济背景:现代社会生活之复杂性日益增强
    三、政治理念背景:协作关系意识之扩展
    四、法律制度背景:传统侵权法与契约法之不足
    ……
    第四章 基础论:契约附随义务的正当性解释
    第五章 功能论:契约附随义务的价值与功能
    第六章 形态论:契约附随义务的类型
    第七章 适用论:附随义务的认定
    第八章 后果论:违反契约附随义务之效果分析
    第九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