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自然辩证法
QQ咨询:
有路璐璐:

自然辩证法

  • 作者: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65347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组织编写的**,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建设创新型**的要求,突破传统自然辩证法教材的体系结构,在讨论一般科学技术问题基础上,突出关于工程问题的讨论,全书由导论和六个部分十二章组成,按照科学、技术、工程的特点与发展,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方法,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规范,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互动六个方面的逻辑展开,既保持了理论的继承性和完整性,又体现了应用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并且每一章后面都附有阅读文献和思考题。
    文章节选
    导论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的方法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对于工程硕士了解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密切联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并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既是在自然发基础上产生的,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事实材料和实验手段,从而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在19世纪的全面进展,开创了科学的文化世纪。在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些主要部门相继由经验领域进入理论领域,即由搜集材料 阶段进入到整理材料阶段,由分门别类研究进入到研究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由研究单个事实进入到研究过程变化,由研究力学的因果关系进入到研究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
    19世纪涌现的各门自然科学重大理论成果,特别是天文学领域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质学领域赖尔的渐变论,物理学领域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理论,化学领域的原子论和元素周期律,生物学领域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一次又一次地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揭示出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的客观辩证法。
    与此同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从其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批判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和经验主义倾向。
    ……
    目录
    导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演进
    二、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课程的逻辑体系
    三、工程硕士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章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般特点
    **节 科学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节 工程的含义和特征
    第四节 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节 科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技术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工程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基本理论
    **节 自然存在观
    第二节 自然演化观
    第三节 自然化观
    第四章 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节 自然生态观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节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章 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
    **节 创新概念与创新类型
    第二节 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
    第三节 企业的创新战略与管理
    第六章 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
    **节 **竞争力与**创新体系
    第二节 中国创新体系的演变及其问题
    第三节 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
    第七章 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论
    **节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框架
    第二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第三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
    第五节 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第八章 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节 工程技术的研究过程
    第二节 工程技术研究的预测评估方法
    第三节 工程技术研究的发明创造方法
    第四节 工程技术研究的设计实验方法
    第五节 工程技术研究的系统方法
    第九章 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及其社会特征
    **节 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含义与社会角色
    第二节 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组织结构、体制目标与社会规范
    第十章 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
    **节 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及基本原则
    第二节 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第三节 工程技术共同体的越轨问题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节 科学、技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对科学、技术、工程影响
    第三节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
    **节 当代思潮对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
    第二节 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体系
    编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