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

  • 作者:李秀云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0831
  •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01日
  • 页数:321
  • 定价:¥23.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现代新闻思想发展的学术特征,首先梳理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演变规律,勾勒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演变进程,在对中国现代新闻思想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采访、编辑、媒介经营与管理、自由、报刊舆论、伦理、教育、学术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与特征,从八个侧面分别透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实现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研究的宏观概括与微观分析的有机结合。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概括了中国资产**新闻学研究的三次高潮。**次高潮:1896至1898年问,各地维新志士组织的学会有40多个,创办的报刊有70多家,形成近代新闻史上中国人办报的**个高潮与国人研究资产**新闻学的**次高潮。其研究特点是:受西方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影响,以理想化了的英国《泰晤士报》为报纸的楷模,办报的目的,是为了改革政治、变法维新;突出政论作用,重视宣传艺术,特别重视报纸功能的研究;在办报实践基础上,也提出一些办报理论。第二次高潮: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为开端,至1927年戈公振出版《中国报学史》为结束。这是我国资产**新闻学的创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新闻学术研究团体的兴起与新闻教育
    文章节选
    **章 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演进
    1919年至1949年间,中国新闻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1919年至30年代初,居主流地位的是新闻本位思想;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战时新闻宣传思想逐步兴起;40年代中后期,大众新闻思想日臻成熟。
    一 新闻本位思想
    1.历史背景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由言论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化。19世纪70年代,王韬脱颖而出���他高度重视报刊政论的作用。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康有为、汪康年、谭嗣同等报刊政论家掀起了中国的国人办报高潮,也形成了报刊以政论文章为主的一个传统。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成为革命鼓动与宣传的重要工具,报刊政论传统依然故我。各报刊都十分重视政论的写作与刊载,一般报刊普遍设有社论、论说、社说等栏目,有的报纸几乎每版都有评论文章,有的报纸还设有专门撰写评论的主笔。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报刊政论家,如邵力子、章士钊、叶楚伧、戴天仇、陈布雷、李哲生、谢无量等,不胜枚举。在“言论本位,,时代,报刊政论家是新闻事业舞台上*为活跃的主角,他们关注的不是如何进行新闻采写与报道,而是如何利用报刊言论鼓吹政治改良或革命。
    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先后采取禁锢言论的政策,多数报纸因担心言论罹祸而开始少发政论甚至不发政论。而且,民国初年各政党报纸以报刊言论为工具,互相诋毁与谩骂,令普通的读者生厌,从而使得这类报纸的读者日益减少。
    报刊政论衰退的同时,报刊的新闻报道功能却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局复杂多变,加之**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唤起了人们对国内外时局的关注,从而增强了人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在外在的客观需求的刺激下,当时各报纸日益重视新闻报道。政治、军事消息在报纸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关时事政治报道的电讯越来越多,日渐在报纸版面上占据主要地位。为了生存与发展,各报还专门以电讯的多与快作为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新闻通讯也受到了普遍欢迎,实力雄厚的报纸开设了专门的采访部,增设本埠访员与外埠访员,并聘用专门的记者派驻北京。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奇才”式的新闻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凌霄(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声名鹊起,新闻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开始被人刮目相看。
    ……
    目录
    绪论
    **章 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演进
    一 新闻本位思想
    二 新闻宣传思想
    三 大众新闻思想
    第二章 新闻采写思想
    一 客观主义
    二 与新闻学的原则稍有出入
    三 用事实表达意见
    第三章 新闻编辑思想
    一 综合编辑思想
    二 精益编辑思想
    三 大众化编辑思想
    第四章 媒介经营与管理思想
    一 企业化经营管理
    二 战时经营管理
    三 军事管制
    第五章 新闻自由思想
    一 新闻自由的乌托邦
    二 接受新闻检查的新闻自由
    三 反新闻检查的新闻自由
    第六章 报刊舆论思想
    一 代表舆论说
    二 创造舆论说
    三 引导舆论说
    四 组织喉舌说
    第七章 新闻伦理思想
    一 报格论
    二 牺牲论
    三 人格论
    第八章 新闻教育思想
    一 以职业训练为本位
    二 新闻教育的中国化
    三 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萌芽
    第九章 新闻学术思想
    一 新闻学是新闻纸学
    二 新闻学是**斗争的工具
    三 新闻学是新闻事业之学
    四 新闻学是新闻之学
    五 新闻学术史观
    第十章 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欧美新闻思想的引介
    二 列宁新闻思想的传入
    三 法西斯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