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自然辩证法概论(李桂花等)
QQ咨询:
有路璐璐:

自然辩证法概论(李桂花等)

  • 作者:李桂花
  •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132181
  •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01日
  • 页数:389
  • 定价:¥1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原**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的学位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准确地概括现代科技成果,正确地回答当代科技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特别是邓小平哲学思想指导学习和工作。
    文章节选
    **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一、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因为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人类在自然界中诞生以后,人类社会的历史就开始了。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它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事实上,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依赖于其自身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自己的生存提供生活资料,并为自己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其他动物都依赖于其自身的本能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利用与被利用的主客体关系,而其他动物和自然界之间则完全不存在这种主客体的关系,因为从本质上讲它们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过,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生存方式上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由于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都要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因此认识自然界就成了人类一项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而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为了使这种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明了科学技术。
    ……
    目录
    绪论
    **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内容
    三、学科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节 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自然观
    一、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二、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三、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第二节 近代前期的科学技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古代自然观的衰落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基本内容
    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与局限
    第三节 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自然观
    第二章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
    **节 自然界的存在
    一、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二、自然界的系统方式
    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
    二、自然界演化的特点
    三、自然界演化的机制
    第三节 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规律
    一,整体突现规律
    二、竞争协同规律
    三、系统优化规律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共存
    **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人工自然的形成和扩展
    一、人工自然及其形成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及其两重性
    三、人类面临的困境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
    第六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
    第七章 技术方法
    第八章 科学技术系统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第十章 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