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培养孩子的28堂必修课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培养孩子的28堂必修课

  • 作者:罗秋龙 曹红玲
  •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 ISBN:9787802031524
  •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01日
  • 页数:239
  • 定价:¥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作为家长,应该每天给孩子三分钟:一分钟,肯定与赞扬孩子;一分钟,倾听孩子的声音;一分钟,给孩子一点忠告。”
    孩子的习性和品格主要来源于早期家庭教育。《中国式家教——培养孩子的28堂必修课》整合了世界上***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将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确立了一套切实有效、科学简洁的中国式家教方法。
    培养孩子的28堂必修课,适合家有0~15岁孩子或即将有孩子的父母阅读。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所列举的家教案例故事性强,能够给人以启发,读者一定能从中获益。
    文章节选
    第1堂课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毕加索3岁那年,发现母亲的肚子**比**大起来,便好奇地问道:“妈妈,你的肚子为什么会长大,里面装了些什么?”
    妈妈摸着肚子回答:“你的弟弟或者妹妹。”
    “谁把他们装进去的?”
    “你爸爸。”
    “怎么装进去的?”
    大人们哄堂大笑,两个未婚姨妈难为情地跑开了。
    母亲摸着儿子的头说:“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明白的。”
    “可是我现在就想知道。”毕加索缠着妈妈问。
    妈妈说:“以后你会明白的。”
    毕加索得不到答案,更加好奇,就画了一幅画,画上的妈妈挺着大肚子。大人看见后都笑弯了腰。
    父亲看了毕加索的画,眼睛一亮,由此发现予儿子的绘画天赋。后来,父亲又发现毕加索不喜欢上学,就同意了毕加索不再上学的请求,让他专心学画。*终,毕加索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
    孩子的特殊才能都是在偶然中被发现的。发现孩子的特殊才能是父母的天职。
    很多父母感叹自己的孩子没有特殊才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话:“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在教育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些父母,是父母没有发现孩子的天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天赋并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人人都有的、潜藏在每个人内部的一种能力。人的潜能是指在理想状态下能发挥出的*佳才能。无论多么平庸的人都有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只是在发挥上有障碍而己。
    人的血液在长期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形成通道,一个血细胞要流遍全身是很容易的,但如果出现血管硬化或有淤血堵塞,就会遇到障碍。人的潜能发挥就像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一旦发挥的渠道受阻,再**的才能也无法展示出来。多数疾病的形成并非血液本身的问题,而是血管障碍造成的。庸才的形成也正是如此。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重要的是对他的天赋的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一个人具有语言、音乐、逻辑、身体、人际关系、内心和自然主义七个方面的智能,即七种才能的显现方式。这些智能的特征是:
    一、每个人都拥有这七种智能。
    二、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
    三、做每件事情都需要多种智能共同起作用。
    四、所有的智能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同等重要。
    五、不管你某方面的智能如何,都可以培养和开拓这种智能。
    六、你可能了解自己的长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有这方面的智能。
    七、这七种智能对各种文化、各个**、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效。
    也就是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异国他乡、学他国语言和文化,与在那个**出生的婴儿是一样的,并没有种族上的差别。所有婴儿刚出生时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
    由此可知,每个孩子的先天条件几乎是同等的,孩子是否表现出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才能,关键在于潜能是否得到挖掘。所以需要父母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的多元智能得到协调发展。
    天才儿童是由父母促成的
    美国对天才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孩子成才与家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天才儿童是父母一手促成的。这对天才宿命论是一种很好的抨击,也为天下父母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研究者们对这些超智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儿童在家庭中都有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孩子的**地位。
    大多数天才儿童或日后成为杰出人物的成年人,一般不是头生子女就是独生子女,童年时代大多在家庭中占有**地位。人们对这种情况已司空见惯,因而这一发现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其原因是头生子女或独生子女在父母眼中受关注的程度很高,父母在他们身上寄予的希望也很高,投入的精力明显比其余孩子多。
    在美国,培养出天才儿童的家庭尤其倾向于以孩子为**。被视为天才的儿童通常被挑出来特殊对待,全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孩子身上。
    对孩子的培养计划甚至影响父母的职业取舍。毕加索儿童时期就表现出超常的绘画天赋,父亲不得不放下自己的画笔促进儿子绘画天才的进一步发展。
    爱迪生7岁那年,他那难以满足的好奇心让教师大发雷霆。爱迪生的母亲发现,再让孩子在教师门下学习,不会有更大的发展,便把他带出学校,自己在家里辅导,以满足小爱迪生的好奇心。
    梅纽因的父亲放弃了工作来帮助自己的孩子立业。
    莫扎特的父亲也把自己的全副身心都倾注到对孩子非凡才能的培育上。
    美国天才儿童研究学家布鲁姆研究发现,那些培育出钢琴家、游泳选手及网球运动员的家庭都比培育出雕塑家、神经病学家和数学家的家庭更加以孩子为**。有音乐、体育天赋的孩子的父母常驱车带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听课、观看运动会。孩子练琴时,父母就守在一边。有时为了孩子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他们不惜举家搬迁。古代中国孟母三迁的意义即在于此。
    如果儿童的天赋表现在体育、音乐和棋类等操作性很强的项目上,以儿童为**的家庭会孤注一掷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些家庭里,悉心培养孩子是为了让他到公共场合去献艺,如运动会、独奏(唱)音乐会以及象棋比赛等。
    父母花大量的时间激励和教育孩子,或是出钱聘请*好的教师,以确保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两种情况下,家庭生活完全围绕孩子的需要安排。父母把自己的志趣倾注到孩子身上,为孩子的进步付出了巨大代价。
    二、环境造就人才。
    天才儿童一般都成长于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活泼有趣、富于变化、充满刺激。屋子里摆满了书,很小就有人读书给他们听。有人带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他们的父母从不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教训他们,而是很小就和他们讨论复杂的问题。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孩子天赋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受过教育的父母有条件而且能够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许多受教育不足的高收入家庭不肯在孩子的教育上多投入,不肯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任其在电视机前或街头巷尾虚掷光阴。
    但是,天才儿童的父母不一定非要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布鲁姆的研究中,雕塑家的父母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及社会经济状况千差万别,但共同点是这些父母几乎总是能够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发展其才能所必需的良好条件:为孩子购买艺术材料,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带他们去参观博物馆。
    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天赋在贫困家庭中也一定能够得到发展。有些天才儿童的父母很贫穷,但他们能够本着负责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激励和鞭策,为孩子的阅读、玩耍和讨论问题创造条件。
    因此,重要的是要树立将教育置于优先位置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与社会**和受教育水平有关,但又不完全取决于这些因素。贫困而没有受过教育的家庭也可以培养出不凡的孩子。
    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辉煌的成就似乎总是与父母的努力分不开。他们不仅以身作则,努力工作,还督促孩子勤奋学习。
    居里夫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工作,提炼出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不用一遍又一遍地对儿女说:“你们要努力,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辉煌的成就。”她甚至可以不说一句话,儿女们从她的行动中就可以受到感染。居里夫一家中就有三个人获得诺贝尔奖,完全出于家庭的熏陶。
    父母必须做到身体力行。一味地鼓励孩子成功而自己却工作懒散的父母,对孩子成才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既期望孩子获得很大成功,自身又很有成就的父母对孩子的成才影响较大。
    天才是培养出来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赋,你肩上的责任将增大,意味着你为孩子的付出将会很大,同时你也将从中感受到作为一个天才父母的自豪和愉悦。
    但培养天才是需要细致的情感和耐心的,因为天才*容易受伤害,一个小小的意外就可能折断一根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幼苗。家长应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时为孩子排解各种压力。
    天才儿童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潜能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冲突。他的画可能画得很好,但学习成绩有可能一塌糊涂,因为孩子身上的潜能分布是不均衡的。
    美国父母的普遍做法是倾向于才能发展,他们这样对孩子说:“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做就把它做好。重要的是自我完善,不是学习成绩。”
    这些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功课。当孩子向他们表明,手工、绘画和劳作*能发挥他们的才能时,便支持他们在这些方面发展,其中有一半父母帮助孩子寻找专门的美术学习班,另一半父母虽未帮忙,但并不横加阻止。他们培养孩子的美术技能不是为了在美展中夺魁,而仅仅是因为孩子对此感兴趣。
    学习成绩是暂时的,才智的发展则是一生的财富。父母在这个问题上要有长远的目光,更为理想的方式是为孩子请家庭教师,针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作特殊辅导,减轻孩子在学校中感受到的学习压力。
    天才儿童的特征
    对于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天才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强烈的意识。天才儿童大多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这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否是一个天才作出判断。
    一、独立。
    各个领域的天才儿童都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争论,不轻易“认输”。他们经常纠正别人的错误,甚至老师的错误。如果他们认为老师对他们的批评是愚蠢的,就会拒绝接受;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比老师更有见解,就会批评老师。
    二、敏锐。
    对事物具有敏锐感知力的现象在高智商儿童中是很普遍的,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儿童喜欢对问题进行判断和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设置了许多涉及道德问题的两难伦理情境,要求孩子们做出判断,以此来判断儿童的智性。其中***的一道两难推理题是:一名男子的妻子快要病死了,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但药价太高,他买不起,而卖药人又不肯降价将药卖给他。这位男子该不该去把药偷来?如果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该偷,证明他的道德意识并未跳出以自我为**的水准;如果孩子难以抉择,说明公共道德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冲突已经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内向。
    内向者从自身获取能量,只愿意接受低度外界刺激,所以常常避免社交场合。他们不容易交上朋友,大部分时间独处,而且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相去甚远。外向者则恰恰相反,他们从其他人身上获取能量,能主动找别人,并很快与他人交上朋友。
    四、敏感。
    天才儿童普遍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警觉性,即使是在婴儿时期也是如此。敏感性的表现之一就是观察力极其敏锐。
    天才儿童对刺激极其敏感,无论是来自感官上的还是情感上的。音乐家阿尔贝特·施韦策**次听到铜管乐时几乎晕了过去。拉埃勒不能忍受看到或读到任何恐怖或悲伤的东西。当时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一本读物叫《夏洛的网》,看这本书对5岁的她来说也过于伤感,承受不了普赫被卡在树权上的情节,不得不把书放下不看了。由于害怕情感的流露,拉埃勒只能看****的几部儿童电视剧。她对听觉刺激的反应非常强烈。有一次,母亲兴奋地说“噢!下雪了”,却发现女儿被她兴奋的语调吓呆了。
    这种现象与心理分析家菲利斯·格里纳克的观察相符。也许对外界刺激具有特别强烈的感官反应是许多具有某种突出能力的人的特征。这与这种人内向的性格是相符合的,因为内向和腼腆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官反应能力。发展心理学家杰罗米·卡根发现,受压抑的儿童与不受压抑的儿童相比,往往对恐吓的反应更敏感、心理上的反应也更强烈。
    五、寂寞。
    心理学家特曼认为,*成功的成年人比不那么成功的成年人具有更好的社交关系。但是据这些成功者记述,与那些注定不那么成功的人相比,他们在青春期感到与同学们的差别更大,感到自己在社交和身体方面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在社交活动中无法应付自如。
    发现你的孩子
    一、仔细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务必注意孩子的行为举动、好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自己阅读时,可以发现他的某种天分,比如他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没有耐心却有创意,或很善言、热忱。记下孩子的性格倾向,从而诱导他。家长应做孩子生活的有心人,切不可对孩子置之不理,无视孩子的特别之处,错失了培养**人才的时机。
    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当你决定测试孩子有无绘画能力时,就给他一张纸和一支笔,让他按照你规定的题目画画,结果发现孩子无法动笔,由此认定孩子并无绘画能力。而当某**,孩子拿着小石子在地上画出各种图形,你悄悄走近时大吃一惊,原来孩子画得很好。
    孩子的才能*终被发现,这是幸运的。更多的孩子的才能却终身未被发现,许多天才被埋没了。这是在发现和引导上出了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位将军打猎归来,天色将晚,路边的草木变得有些模糊。突然,一只老虎出现在眼前,将军取弓抽箭,用尽全身力气向猛虎射去,然后策马狂奔。他回到驻地,不再惊慌,心想那只老虎也许被射中了,于是便召集众人一同前去捕捉老虎。到那里一看,原来是一张虎皮披在一块大石头上,而将军所射的箭头已深深扎进了石头里,许多人一起用力也无法拔出。为了核实自己的力气,将军使出全身力气再射,箭头再也无法射进石头里。
    我们衡量这位将军的潜能,证明他的力量能够将箭矢射进石头,但当他有意测量自己的潜能时却达不到那样的指标。
    潜能的完全发挥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浓缩能量的瞬间释放能产生爆炸般的威力。
    ……
    目录
    第1堂课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第2堂课 教育从零岁开始
    第3堂课 成长不需要压力
    第4堂课 你是合格的父亲吗?
    第5堂课 母亲的作用
    第6堂课 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7堂课 游戏就是创造
    第8堂课 在阅读中成长
    第9堂课 鼓励孩子提问题
    第10堂课 榜样——弱者的拐杖
    第11堂课 请你弯下腰来
    第12堂课 铸造生活的强者
    第13堂课 赞美的力量
    第14堂课 苦难=财富
    第15堂课 教育需要不露痕迹
    第16堂课 谁来承担孩子的过失
    第17堂课 与孩子平等对话
    第18堂课 孩子,让我们一起谈谈“性”
    第19堂课 敢于对孩子说“不”
    第20堂课 成长需要环境
    第21堂课 必不可少的惩罚
    第22堂课 谎言的背后
    第23堂课 批评也要讲究方法
    第24堂课 孩子沉迷于网络怎么办
    第25堂课 让孩子也成为“理财专家”
    第26堂课 尊重孩子的隐私
    第27堂课 宽容些,再宽容些
    第28堂课 让孩子独自到风雨中去
    编辑推荐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
    西方教育经典的中国式运用。
    发现您的孩子,培养您的宝贝。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