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基础传播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基础传播学

  • 作者:段京肃 罗锐
  •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1009199
  •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01日
  • 页数:427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80年代以前,在中国大陆没几个人知道“传播学”为何物。而只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引进、介绍,在90年代中期的今天,“传播学”在我国的新闻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社会实践领域中,已经奠定了自己牢固的地位。在很多高等学校的相关专业中,“传播学”已经被列为专业基础课,甚至是骨干基础课。有的学校已经培养出了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已经有人在攻读传播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十几年来,还有不少的中青年学子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修读传播学,有些人已经学成回国。在教学领域、科学研究领域和各类传播实践领域中,传播学的研究和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已经有学者明确地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传播学体系的设想。在*新的**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分类中,传播学已经单列,并有了许多的分支研究方向。每年都有一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公之于众。在港、台和国外的许多传播学研究场合,中国的传播学者和传播学研究成果所占的位置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在学科内部,传统的新闻学也展开了包容传播学的翅膀,并在同国外学术界的交往中给予传播学以足够的重视。虽然我们不能断言传播学能像在国外那样取新闻学而代之,但传播学的进入确实给我们改造和发展
    文章节选
    **章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但将它同“学”联系在一起却是近十几年的事。西方人提出并研究了几十年的传播学对于在建设现代化社会大路上疾行的中国人不免有几分陌生。到现在恐怕还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它的传人和研究,更少有人注意到它将在未来社会中要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更为传播学的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前景。其实,“传播”和“传播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同我们每一个人的劳动、生活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承认与否,谁也无法摆脱“传播”。
    天安门广场上,**主席正在举行仪式,欢迎来访问的外国**元首。**高奏,礼炮齐鸣,两国**迎风飘扬。这是“传播”;
    小学校里,年轻的女教师正在给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讲“司马光打缸”,勇敢、机智的种子撒向幼小心灵,这也是“传播”;
    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器中,“太空人”正在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同地面控制**讲话,这还是“传播”;
    花团锦簇的公园里,一双情侣正依偎在垂柳的阴影中喃喃细语,年轻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路过的游人投下羡慕的目光,这同样是“传播”;
    书架四立的斗室里,作家一会儿苦思冥想,一会奋笔疾书,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写作者不停地与书中人物交谈,为他们而喜、怒、哀、乐,这又是一种“传播”;
    ……
    目录
    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中国化的新作(序言)
    前言
    **章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节 传播学的由来
    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的奠基人
    第三节 传播学的理论分支及传播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研究传播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章 传播(上)
    **节 什么是传播
    第二节 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不同历史时代传播活动的特点
    第三章 传播(下)
    **节 传播的性质与传播活动的过程
    第二节 传播活动的基本分类
    第三节 传播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 传播活动的基本环节 及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一)——传播者
    **节 传播者及其类型
    第二节 传播者的任务
    第三节 传播者的权利和社会责任
    第四节 传播事业和传播行为的控制
    第五章 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二)——受传者
    **节 受传者在传播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
    第二节 受传者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三节 受传者的权利和参与传播的目的
    第四节 受传者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
    第五节 受传者对传播过程的被动控制
    第六节 对受传者的培养与改造
    第六章 传播内容研究
    **节 对信息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信息的分类与特点
    第三节 信息传播中的有关问题
    第四节 内容的载体——符号
    第五节 语言符号
    第六节 副语言符号
    第七章 传播媒介
    **节 传播媒介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三节 传播活动中的媒介调度及媒介对传播活动的控制
    第四节 传播媒介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冲击
    第五节 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研究
    第八章 传播效果
    **节 西方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反馈
    第九章 传播环境与传播制度
    第十章 传播方法与传播技巧
    第十一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十二章 中国传播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学体系的建立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