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 作者:刘银国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21893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28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修订编写而成的,主要研究了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导论、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理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研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总结与展望。
    文章节选
    第2章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2.2 超产权论:
    超产权论(Beyond Property—Right Theory)主要是针对主张产权论的经济学家“鼓吹”产权归属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产权变化虽然对改变企业的治理机制有积极作用,但产权变换并不等于治理机制一定会改善,竞争才是保证治理机制的先决条件。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绩效的动机就越强烈,因为竞争给企业带来了“生”与“死”地抉择。马丁和帕克(Mar—tin&Parker 1997)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进行综合比较后发现: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并没有明显改善;只有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才有显著提高。他们的结论是:企业效益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因而,该理论又称为市场竞争论。
    超产权论对私有资产的排他性能够保证产生对资产关切爱护的激励的观点表示怀疑或批判。英国有2000多座被政府列为具有文化遗产的房屋,这些房屋大多数归私人所有。按产权论推断,私人总有积极性去维护好自己的资产。但事实却是,这些资产大多数缺乏护养,濒于塌毁的边缘,使英国文化遗产局不得不决定拨巨款去抢修这些房屋。超���权论所强调的一个基本政策含义,就是充分地创造市场竞争。
    超产权论对竞争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即激励、完善信息、企业发展和市场进化等。竞争是企业机制改善、效益提高的*根本的保证条件。竞争不保证每家企业都能生存,但保证*有效益的企业得到发展(刘芍佳、李骥,1998)[26]。
    超产权论认为,激励机制同样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换言之,超产权论不认为,利润激励与经营者努力投入有一定必然的正向关系。在完全没有竞争的市场中,企业产品无替代性,经营者完全可以通过抬价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收益。这种“坐地收租”不会刺激经营者增加努力与投入。而且,经营者不但受利润收益的激励,同时还要受控制权收益的激励。
    ……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司治理的内涵或实质
    1.2.2 公司治理的目标模式
    1.2.3 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
    1.2.4 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
    1.2.5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1.3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3.1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3.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2.1 产权理论
    2.1.1 产权的概念
    2.1.2 产权与所有权
    2.1.3 产权的特征
    2.1.4 外部性
    2.1.5 交易费用
    2.1.6 科斯定理
    2.1.7 私有产权、公共产权与效率
    2.2 超产权论
    2.3 企业理论
    2.3.1 交易费用理论
    2.3.2 团队生产理论
    2.3.3 所有权结构理论
    2.3.4 委托一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司治理理论
    3.1 公司治理概说
    3.1.1 “治理”的涵义
    3.1.2 “公司治理”的涵义
    3.1.3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
    3.2 公司治理的目标
    3.2.1 公司治理的**目标
    3.2.2 公司治理的具体目标
    3.2.3 公司的决策能力及效率
    3.2.4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2.5 公司治理的成本
    3.3 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3.3.1 文献综述
    3.3.2 研究假设
    3.3.3 公司治理水平与企业价值的衡量
    3.3.4 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计量模型
    3.3.5 数据检验
    3.3.6 结论
    3.4 公司治理系统
    3.4.1 股东会
    3.4.2 董事会
    3.4.3 监事会
    3.4.4 政府管制
    3.4.5 市场约束
    3.4.6 媒体的作用
    3.4.7 道德准则
    3.5 公司治理准则
    3.5.1 世界各国公司治理准则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3.5.2 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准则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4.1 国有企业的战略地位及目标特征
    4.1.1 国有企业的界定
    4.1.2 国有企业的功能或作用
    4.1.3 国有企业的目标特征
    4.2 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研究
    4.2.1 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目标模式
    4.2.2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目标模式
    4.3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的构建
    4.3.1 S-O-E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的涵义
    4.3.2 S-O-E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的理论依据
    4.4 企业文化与和谐公司治理理念
    4.4.1 企业文化
    4.4.2 和谐社会、和谐企业与和谐公司治理理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5.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研究
    5.1.1 新加坡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5.1.2 美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5.1.3 法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5.1.4 国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启示
    5.2 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独特性研究
    5.2.1 政府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5.2.2 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员工参与公司治理
    5.3.1 国有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
    5.3.2 国有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依据
    5.3.3 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
    5.3.4 中国国有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
    5.4 国有企业董事会研究
    5.4.1 国有企业董事会的职权
    5.4.2 国有企业董事会的构成
    5.4.3 国有企业董事会的运作
    5.5 国有企业监事会研究
    5.5.1 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博弈分析
    5.5.2 国有企业监事会再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6.1 国有企业控制杈配置机制研究
    6.1.1 控制权的涵义
    6.1.2 控制权的分类
    6.1.3 控制权的配置模式
    6.1.4 公司控制权配置应考虑的因素
    6.1.5 公司控制权的配置
    6.1.6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控制权的变迁
    6.1.7 国有企业控制权的配置 兼论内部人控制
    6.2 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研究
    6.2.1 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现状及弊端
    6.2.2 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设计
    6.3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6.3.1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必要性
    6.3.2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现状
    6.3.3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主体
    6.3.4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原理
    6.3.5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标准
    6.3.6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形式
    6.3.7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依据
    6.4 国有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研究
    6.4.1 国有企业经营者约束体系
    6.4.2 国有企业经营者约束现状
    6.4.3 国有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重塑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7.1 产权与国有企业效率
    7.1.1 产权清晰与资源配置效率
    7.1.2 国有产权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与国有资产流失
    7.2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
    7.2.1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7.2.2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后果
    7.3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
    7.3.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7.3.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
    7.4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管理层收购
    7.4.1 管理层收购的内涵及动因
    7.4.2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1.1 本研究的成果
    8.1.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8.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