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苏轼文艺美论(第1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苏轼文艺美论(第1版)

  • 作者:王启鹏
  •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30030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279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从文艺创作学和美学这两个角度来研究苏轼文艺创作美学思想,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选列苏轼文艺创作轶闻20则,目的是让读者从这些轶闻中了解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中篇的文艺创作形式部分是对苏轼诗、词、文等文体形式的具体分析。下篇的文艺美学论点部分,则是具体阐述苏轼的美学理论观点。
    文章节选
    苏轼文艺创作轶闻
    苏轼,自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因其祖籍在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故经常自称“赵郡苏轼”,或“赵郡苏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字明允。弟弟苏辙,字子由。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独占其三。由于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三苏”。“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而苏轼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
    苏轼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奋厉有当世志”的思想。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便潜心研究社会问题,针对所谓宋朝“百年无事”的“太平盛世”,但已危机四伏的社会事实,在短短的二三年间便写出了《策论》和《进策》共50篇,提出了改革弊政的革新主张,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但在随后的熙宁变法中与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不和.政见不同,在政治上屡遭失败。他在44岁贬谪黄州之前,把主要精力放到政治活动中去。被贬谪到黄州后,便潜心于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于是在文艺创作上便产生了质的变化。正如其弟苏辙在《栾城集墓志铭》中说的那样:轼“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膛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也。”当苏轼在晚年完成了《东坡易传》、《论语说》和《书传》后,曾抚之叹日:“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可见他是把心血洒在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上的。
    ……
    目录
    上篇 苏轼文艺创作轶闻
    一、杜撰典故当论据:《刑赏忠厚之至论》
    二、有感而发的《南行前集》
    三、深刻的人生哲理:“飞鸿雪泥”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戏说王安石的<字说》
    六、悲歌为黎元
    七、“成竹在胸”画传神
    八、倾城随太守,围猎创新词
    九、“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创用词来悼亡
    十、“东坡”居士有深意
    十一、“蛇黄”“牛黄”与“人黄”
    十二、父子夜探石钟山
    十三、苏学士巧对辽使
    十四、巧用诗词二例
    十五、“海棠虽好不留诗”
    十六、诗词点化歌女琴操
    十七、“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十八、东坡巧用诗词判案
    十九、法官以文助“犯人”
    二十、全才东坡善对对
    中篇 文艺创作形式
    一、散文创作
    (一)奇:苏轼的散文特点
    (二)亭台阁记的艺术技巧
    (三)历史人物论的艺术技巧
    二、诗歌创作
    (一)苏轼的“以议论为诗”
    (二)关心民瘼的诗
    (三)思考人生的诗
    (四)苏东坡的岭南诗学
    (五)苏轼的和陶诗
    (六)苏轼《纵笔》诗赏析
    三、词的创作
    (一)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苏轼词活用典故技巧
    (三)密州三曲的艺术技巧
    (四)《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画美
    四、苏轼的书画创作美学思想
    (一)画论
    (二)书论
    (三)苏轼书画创作的美学思想
    下篇 文艺美学论点
    一、苏轼文艺美学的精髓:水
    (一)水:苏轼宇宙观形成的基础
    (二)风水相遭:苏氏文学家学渊源及时代意识
    (三)水的特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创作目的论:言必中当世之过
    (一)“言必中当世之过”提出的客观环境
    (二)苏轼“言必中当世之过”的内容
    (三)怎样才能写出“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文章
    三、创作源泉论:留意于物,往往成趣
    (一)精彩的文艺作品往往从客观事物中悟出
    (二)观察要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尤其是细节,一定要抓住,不能想当然
    (三)观察的方法
    四、创作灵感论:清景—失后难摹
    (一)苏轼对灵感的描述
    (二)对东坡灵感论的分析
    (三)获取灵感的主要方式
    (四)东坡灵感论的理论贡献
    五、创作构思论:胸有成竹
    (一)创作必须先构思好,方能下笔
    (二:)构思的**是艺术形象,且这个形象一定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三)构思的方法
    (四)“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六、创作风格论:平淡自然
    (一)苏轼关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论述
    (二)苏东坡对平淡自然风格本质的揭示
    (三)立意奇特与语言平淡的关系
    (四)怎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平淡自然风格的文艺作品
    (五)苏轼平淡自然文风对后世的影响
    七、创作标准论:辞达
    (一)苏轼之前对辞达的有关论述
    (二)苏轼发表辞达说的历史背景
    (三)苏轼有关辞达的论述
    (四)苏轼辞达说的内涵
    (五)怎样才能做到“辞达”
    (六)苏轼辞达说对写作学的贡献
    八、创作创新论:自是一家
    (一)“自是一家”创作理论的提出
    (二)“自是一家”的内涵
    (三)怎样才能做到“自是一家”
    九、创作修养论:道技两进
    (一)苏轼关于“道”的含义
    (二)苏轼关于“技”的含义
    (三)怎样才能达到“道技两进”
    十、创作技巧论:随物赋形
    (一)“随物赋形”创作技巧的提出
    (二)“随物赋形”的内涵
    (三)做到“随物赋形”的关键:求物之妙,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十一、文学批评论:品目高下,市有定价
    (一)文艺批评有标准
    (二)文艺批评的态度:诚恳、中的
    (三)批评的方法
    (四)提高文艺批评能力的途径:要有深广的社会阅历
    十二、苏轼的审美追求:味外之味
    (一)苏轼有关“味外之味”的论述
    (二)苏轼形成“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原因
    (三)苏轼“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创作实践
    附录: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理论概要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取名为《苏轼文艺美论》,实际上就是《苏轼文艺创作美学研究》的压缩,意思就是运用美学思想来研究苏轼的文艺创作理论,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苏轼的文艺美。全书从文艺创作学和美学这两个角度来研究苏轼文艺创作美学思想,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