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临证修养--写给青年同道及学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临证修养--写给青年同道及学子

  • 作者:吴深涛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308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69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医临证修养》围绕着现代青年中医和学子如何提高中医临证修养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和临证能力为**,结合现代中医学人所面临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环境之变化、中西医并存等现实因素,对广泛存在的青年一代中医学人临证素质薄弱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在目前理论研究暂时难以创新的状况下,中青代中医学人应当在认真继承前人学术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中医临证修养,提高临床**的重要性。从修医德、读经典、跟师临证、学医案等多方面探讨了如何拓展中医辨证思维,在临证中创新等提高中医临证修养之思路和方法:《中医临证修养》采取了医话、杂谈的形式,所述之理联系实际,既穿插了古今名医大家之理论观点和临证实例,亦有作者自身的临证感悟和学术观点,实事求是,论述严谨而富趣味性,对理解中医临证之精髓,掌握临证之思维方法均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不仅是中医临床医师参考书,也可供中医学子及爱好者学习中医之参用。
    文章节选
    中医院校式教育与临证修养
    一、学习中医的态度
    凡做事之前必有于斯之态度,此本为常理。然之所以特别强调学习中医之态度,是缘于当今之中医学人中虽然有志于此道者众,仍尚有犹豫彷徨者,甚至有信心渐失而终放弃者。如此之成因虽杂,但究其根源仍在于学人自身之态度。凡事态度决定行动,学好中医更是如此。态度端正了自能志坚于此道而明其志,即使是学始于朦胧或犹豫,亦可通过不断地临证修养而渐至精进。
    (一)“知学”与“乐学”
    古人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自古圣贤多“乐学”者,而仲景于《伤寒论。序》中引孔子之言“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并谓自己“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应是自谦之语了。若单从字义上看,古人似乎是在言人之于学识的天分和方法,然以笔者之见,其深义实是强调学习之态度。无论学什么,天分再高,若无求学之满腔热忱,亦难达乐学之境,即凡事取决于态度。现实亦是如此,无论什么学科,都是学有始于“乐学”者、有始于“好学”者、更有始于“知学”甚至“困学”者,且以“学海无涯苦作舟”者尤众。学习中医亦不出此,又不仅如此。因中医之学中还有学始“疑窦从生”者,甚至于知学过程中仍“犹豫不定”者。虽然其成因较复杂,然与中医之传统医学的学科特性不无关系。 前贤有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是古人对以书本所学难以解决复杂多变之病证而发出的感叹。强调了临证于中医学之重要性,也是对只重理论,不重临床实践之学风的批评。就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熟读王叔和”是“临证多”之基础;“临证多”又可以丰富和发展“王叔和”。而欲为上工之能事,临证素养尤为其重矣,笔者谓之“中医临证修养”。“修养”者,《辞海》谓“道德品质与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一定水平”。此为“修养”之名词意义,而笔者强调的则是修炼和培养,即“修养”的动词意义。观古今前贤修养中医之道,他们所接受的传统之教育,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中医学的连贯性思维磨练,及师承式的培养过程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正是他们昼临证夜读书之毕生的自身修炼和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求新,才使他们具备了精深之中医学思维方式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国有句俗语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此本言求道之法,然亦可谓凡事皆如此。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中医亦类似于修道,只是此“道”为医学之道;而“修行在个人”则是强调个人主观努力之重要性,尤其于提高中医临证能力而言,这一点可谓古今无异。
    相比起来,我们现代中医学人之学习条件远比前辈好得多。既有院校教师的系统授课,亦有临床医师带教临证,有时还能获传统之名老中医的耳提面命。
    目录
    中医院校式教育与临证修养
    一、学习中医的态度
    (一)“知学”与“乐学”
    (二)处理好热爱与质疑之关系
    (三)“铁杆中医”与处理好中西医之关系
    (四)终身学习

    二、学习中医与骆驼进食——死记硬背与灵活运用
    (一)背诵与水到渠成
    (二)诵背与储备

    三、学中医要植根于临证
    (一)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二)疑难源于书本,冰释于临证
    (三)主动临证与多读书

    四、掌握中医学的思维特征
    (一)中医思维及其构架
    (二)中医思维的特点——得意于象
    (三)临证中思维方式的运用
    (四)思维方式的优化和发展

    五、“文以载道”——国学与中医
    六、“由博返约”
    (一)“博”与“约”之关系
    (二)由博转约
    (三)“医贵多技”

    七、“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读书之信与不信
    (二)要活读书,不要读死书
    医道,基于临证修养之积淀
    一、“无德不成医”
    二、“医不三世”与沉而勿躁
    (一)学中医与“安贫乐道”
    (二)“60岁再谈名医”与年轻有为
    三、“勿以善小而不为之”
    (一)小经验寓大智慧
    (二)组方中的少数之奇
    (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四、“心贵乎虚”——弃门户之贝
    (一)门户之见与偏见
    (二)撷长修短
    (三)把自己看低一点是睿智的

    五、对信息敏感性之培养
    (一)抓住病人表现之关键信息
    (二)注意信息的整体性
    (三)过滤信息之能力

    六、“得意忘象”——整体与局部之辨
    (一)人体之整体系统性
    (二)整体之辨——整体为因,局部为果
    (三)局部之辨——局部为因,整体为果
    (四)“大整体观念”
    七、临证预见能力之修养
    ……
    读经典医籍,临证修养之基石
    跟师,临证修养之阶梯
    医案,临证修养必读
    临证修养,开阔思路
    广读书,临证修养之源
    临证修养杂谈
    临证探索——难病治验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