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三千年中医妙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三千年中医妙谈

  • 作者:洪丕谟
  •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4084665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314
  • 定价:¥26.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洪丕谟精品集》首先推出的6本著作,虽说不能涵盖丕谟涉及的所有领域,却也尽可能地从书法、佛道、中医、养生、风水等多个方面体现他的文化贡献。在这些著作中,丕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入浅出、灵动自如的文笔,或高屋建瓴,或纵横捭阖,充满智慧地从不同的角度,把读者带入到一个个别具姿彩的洞天福地。尽管这些著作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至今却依然熠熠生辉,散发出无穷魅力。
    文章节选
    中国医药源远流长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宝藏丰富,象征着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和疾病斗争的睿智。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的竹根)鞭(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可见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先民们就已经有了医药活动。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工具的逐步改进,原始人类逐渐认识到了可以治病的**,摸索出了一些原始的治病方法,并学会制作骨针之类可供**的原始工具,构成了我国医药史上的起源阶段。
    医药活动离不开人,原始时期,史载神农之外,有史可稽的传说中的医药人物,大致有伏羲、黄帝、僦季贷、岐伯、雷公、桐君、鬼臾区、俞跗、少俞、伯高等人。这些人肇开洪基,为在黑暗中摸索的原始医学开出了一线光明。
    春秋时期,巫术盛行。医巫原自不分,《尚书》有云:“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其时以殷王朝的贤大夫巫彭和巫咸*为有名,以至《说文解字》有“古者,巫彭初作医”的说法。然而巫**病,也并非全然不用**,如《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说:“开明者,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周王朝时,随着社会发展和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巫师队伍本身的分化,巫、医开始分道扬镳,其显著标志是出现了专职医生和**分科,以及���立了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有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到年尾则考查他们的医事,以核定他们的级别和俸禄。
    在**剂型上,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治病用的药酒,并有所谓伊尹创制汤药的说法。伊尹为商汤大臣,他所发明的汤药,为**相互配合后降低毒性、提高药效,并由生药向熟药过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这一时期,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病人膏肓”的医学典故。当年秦国名医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结果,医缓认为:“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值得重视的是,中医临床六气致病的学说,这时也已渐露端倪。当秦国良医医和为晋平公诊疗后,曾经这样议论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同时指出晋平公的病是贪欲女色过度,而导致神志惑乱。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说”和情欲不节致病的见解,表明当时医家已开始摆脱“鬼神致病说”的羁绊,这对医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中医病因学说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外,议论中阴阳、五味、五色、五声等概念的形成,说明早在春秋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向医学领域渗透。
    从战国到东汉将近700年间,中医学从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而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其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划时代著作的问世。医圣张仲景确立的理、法、方、药的辩证施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学奠定了基础。此外,名医扁鹊神奇的诊法,华佗在外科和针灸领域的高超医术,淳于意开病案记载的先声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医学成就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系统整理医学理论又上了一个台阶。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和撰写《脉经》,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以及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雷(学攴)的《炮炙论》等,都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疫疠及外伤等疾患盛行,因此,着眼于简便廉验的实用急救方书和外伤科医书便应运而生。比较**的有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范汪方》,姚僧垣《直验方》和无名氏《刘涓子鬼遗方》等。其中《刘涓子鬼遗方》还是我国现存的**部外科学专书。
    由隋迄唐大约400年间,在医学理论、方剂**、临床各科和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隋唐间出现了一些名医和名著,如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分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等,是我国*早的病因症候学专著。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从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到养生保健,均作了较为系统且又精辟的论述,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杨上善、王冰对《内经》的阐发,王焘《外台秘要》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都对后世医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方面,唐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不但是我国**部由政府颁定的药典性本草,而且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药典。
    其时,外科、妇科、儿科、伤科等都已形成独立专科,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由政府开办的医药院校——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在解剖学、诊断学、病因学、法医学,以及临床各科和对《伤寒论》的研究诸方面,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政府重视,宋王朝创立了校正医书局,对历代传世的重要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校正,刊行出版,为保存和传播中医典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官方还出面组织力量,编写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本草方剂专书。
    降至金元,医学上的*大成就,就是学术流派的**繁荣。当时,刘完素提出火热论,著述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张从正提出攻邪论,著述有《儒门事亲》行于世;李杲提出脾胃论,著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等;朱震亨提出相火论,著述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刘、张、李、朱,医史上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由此可见其时学术争鸣的一斑。
    明一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这是我国药学史上*为辉煌的一部巨著,后来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本草纲目》之外,明王朝对于中医学有较大贡献的,还有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致病学说。这是17世纪在传染病病因学上的**创见。它为清朝祖国医学在温病领域里的开拓崛起,起到了先导作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医学全书,其中享有盛名而至今仍为医家推崇的,要数张介宾《景岳全书》为*。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一个王朝。这一时期,祖国医学的*大成就,是形成了与伤寒学说羽翼而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新理论——温病学说,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热病**的手段和经验。其时叶天士著《温热论》,薛生白著《温热条辨》,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洋洋洒洒,蔚为一时大观。
    温病学说之外,王清任《医林改错》和吴尚先《理瀹骈文》,也在中医学发展中各树一帜。王清任注重实践,不仅在解剖学说及研究医学的方法论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而且还创造了许多**化淤和益气**的方剂,扩大并深化了祖国医学对于淤血病症的认识和**。吴尚先的创新精神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古代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继承和发扬,使这一简便廉验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的源源输入,自清朝起形成的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时出现的衷中参西学派,为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使中西医汇通思想和学术内容,作为中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渐渗透到中医各科临床、教学和书刊中。但由于这个时期反动政府对中医采取了排斥、限制和消灭的政策,使中医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祖国的宝贵遗产——中医药学也在濒临灭亡的境地中被拯救出来,获得新生。随着党和**一系列保护、发展中医政策的贯彻落实,古老的中医药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正在不断地创造奇迹,走向世界。
    (与陶御风合作)
    中医理论独树一帜
    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说它独特,是因为这种理论和现代医学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理论都不相同,是中医所独有的、特殊的理论。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先秦到东汉年间,随着四大经典——《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相继问世,全面总结古代医药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确立的。之后,历代医药学家又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创新,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起来。
    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主要用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疾病的性质,以及诊断和**的一般规律。
    五运六气学说:这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基础,藉以探讨天时气象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所产生影响的一门学说。可以认为是古代的医学气象学。
    脏腑学说: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的学说,是指导中医临床各科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说。它对阐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在诊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病因病机学说:阐明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的一门学说,可称之为中医病理学。
    诊法与辩证: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在诊断上,以“四诊”(望、闻、问、切)作为基本的诊察方法,以“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作为辩证的纲领,并结合“脏腑辩证”、“病因辩证”、“气血辩证”等作为判定疾病原因、部位和性质的主要方法,从而为**提供依据。
    治则与治法:中**病原则主要有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标本缓急、扶正祛邪等。治法包括内治、外治、正治、反治。在内治法中,临床常用的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以及祛湿、化痰、**化淤诸法。
    方药学说:“四气五味”为代表的药性理论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是中医方药学说的基本内容。
    预防与养生:中医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方面也有较为丰富和系统的论述,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独树一帜,集中体现在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辩证论治等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有两层含义:即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人身一小天地”,人的整个形体结构,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脏腑经络到四肢百骸,从精神、到气、血、津、液,无不彼此相关,互相协调。由此及彼,推及人体心理、生理等基本机能活动,也无不彼此维系,互为影响。
    比如就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而言,虽说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各司其职,可是却又在心“主”的统一指挥、统一调控下,彼此协调平衡,互为依存地工作着。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故主(心)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宫(十二藏器)危,……以此养生则殃。”
    中医整体观体现到病理上,一是可以通过脏腑间的生克互为影响,如心病能够传肺(火克金),肺病能够传肝(金克木),肝病能够传脾(木克土),脾病能够传肾(土克水),肾病能够传心(水克火)。二是可以通过脏与腑的表里关系彼此波及,如心病可以移热于小肠,肺病可以波及大肠,肝病可以波及胆,脾病可以波及胃,肾病可以波及膀胱。三是脏腑病变可以通过体表苗窍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如心开窍于舌,心热可以导致舌糜;肺开窍于鼻,肺寒可以导致鼻塞;肝开窍于目,肝热可以导致目赤等等。四是脏腑疾病可以通过彼此维系的经络,反映到体表上来……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情况,这里仅是举例说明。
    体现在**上,中医整体观的妙处,不仅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且还可以头痛医肝(如平肝潜阳**肝阳上亢头痛),脚痛医肾(如补肾壮骨**腰酸脚痛)。由此引申扩展,上病可以治下,左病可以治右,外病可以治内,等等。对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妙语如珠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灵枢•终始篇》的说法也石破天惊,令人刮目相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举例来说,小中风口眼歪斜,嘴朝左歪的,在扎针时偏要扎右半脸;嘴朝右歪的,又反其道而行之,偏要针他的左半脸。又如气虚下陷的脱肛、久泻,用艾灸头部百会穴,加强阳气的升举主力,常可取得明显效果,这叫做下病上取。
    在中医整体观念中,还包括“人与天地相应”这样的内容。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因此,“人与天地相应”,实际是说人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整体联系。比如就生理调节来说,夏天酷热,机体自然就毛孔开泄,汗出溱溱,进行散发;冬天严寒,机体腠理自然密闭,出汗减少,必须排出的水液则由小便排出,从而减少热量的消耗。人体的这种适应性调节反应,一旦因致病因素如气候剧变而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种种病理现象。这时做医生的在下药时就不得不考虑到投药的季节性效应。
    有关季节更迭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内经》上说:“春善病鼽衄(鼻塞、鼻出血),仲夏善病胸(胸胁痛),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泄泻),秋善病风疟(疟疾),冬善病痹厥(腰腿关节痛)。”指出了季节气候不同,发病也常不相同这一特点。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左右,它与地球**感大流行的规律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是一个生物体受天文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很好的例子。
    除了四季,一日之中的昼夜晨昏变化,对疾病的轻重变化也往往有明显的影响。《灵枢》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这种规律,为医生预测疾病的转归提供了参考依据。
    再说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宇宙间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是为中医理论的一大特征。
    ……
    目录
    引言
    中医总论
    中国医药源远流长
    中医理论独树一帜 中医属性几多般
    中国人体解剖的历史进程
    中医教育和世界上**所医学学校
    上工治未病
    方药漫话
    中药炮制法
    中药常用剂型
    中药“归经”及其临床应用
    “七方”和“十剂”
    漫话“温里剂”和“回阳剂”
    常用补药分类和应用补药的注意点
    中药帮你抗衰老
    用药不当反遭灾
    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人痘接种
    中医对梅毒的认识
    古人对麻风病的认识和麻风隔离区的建立
    疑难怪症
    “走方医”的起源和**特点
    神奇的“祝由”治病
    古代卫生防疫和消毒隔离
    中医护理富有特色
    养病箴言
    按摩——简便廉验的康复健身术
    体育疗法源流谈
    撩开气功的神秘面纱
    胎养胎教——优生之道
    东方养生术
    ****的养生长生观
    生活起居与养生
    古今风靡的冬令进补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清宫食补妙谈
    饮水清肠保健康
    儒家养生术
    佛家修性术
    道家长生术
    注意你的情绪调摄
    历朝医事制度
    周秦医事制度摭拾
    两汉魏晋南北朝医事制度
    隋唐医事制度和唐朝“太医署”的建立
    宋朝医事和职官制度
    北宋校正医书局
    别有姿彩的金元医事制度
    明朝太医院的职官和职能
    明清**药政机构和规章制度
    高度完备的清朝太医院制度
    太平天国的**卫生保健
    **差错依法处置
    中医杂谈
    古代**器具的产生和发展 “丝绸之路”和中西方医学交流
    历史上的中外医学交流
    瑰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医学
    藏医漫笔
    古印度医药对我国医学的影响
    道教炼丹术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史籍记载中的人体特异功能
    医林人物
    张仲景和李时珍
    温病学家王士雄
    附:洪丕谟创作年谱
    编辑推荐语
    苦学年来未有涯,青灯黄卷月笼纱。诗文书画兼医学,千载学林一奇葩。
    ——赵朴初诗赞洪丕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