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闽南戏剧/闽南文化丛书(闽南文化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闽南戏剧/闽南文化丛书(闽南文化丛书)

  • 作者:陈世雄 曾永义 陈世雄 曾永义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105755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92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闽南戏剧》的任务,就是锁定闽南戏剧文化圈,研究它的历史变化,研究其中的各个剧种是怎样继承了传统,又怎样进行创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剧种发生了怎样的变异。
    文章节选
    **章 闽南戏曲与信仰习俗
    在闽南戏剧文化圈,戏曲活动与民间信仰习俗的关系特别密切,追根溯源,这与闽南民系的历史和生存状态有着紧密的关联。
    闽南民系的形成历经了多次中原汉人的南迁,以及与当地闽越族的融合。历史上,福建的重峦叠嶂屡屡阻断中原战乱的侵扰,古老的风俗得到比较完整的保留。一代代闽南人小心翼翼地延续着传统,保留古礼。至今,平平仄仄的闽南话俨然犹存唐宋古韵;燕尾红砖的闽南大厝上赫然写着“颍川衍派”、“延陵传芳”这类堂号,竞先标榜中原故地的姓氏郡望;俗好巫鬼的闽越遗风也让中原本来就敬重鬼神的信仰习俗益发繁杂多元。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将闽南与整个世界相连,“市井十洲人”,异域文化扑面而来。自明清以来,大批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播迁海外。鸦片战争、五口通商,这里是近代中国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早碰撞和交汇的区域之一。于是,留存传统与吸纳包容,便矛盾复杂地并存于闽南社会。
    闽南在地理上位于大陆的边缘地带,又处在与异域文化交流的前沿,这样一个区域,族群文化心理更加渴求一种精神内核的稳定性,以确立自身在民族历史和文化空间中的坐标,从而开拓茫然的未来,走向陌生的异邦。文化根性的确立离不开乡土、血缘、宗族等传统观念,而这些抽象观念要化为广大俗民的集体无意识,显然有必要依附于各种各样繁复的民俗仪式与风俗化的庆典活动。而这些庞杂的风俗庆典,又使得民系文化呈现斑斓多姿的丰富侧面,保持旺盛的活力。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
    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意识;既力图在边陲区域传承和固守中华文化早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却又在潜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诸如乡族组织、帮派仁义式的社会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可以把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机地磨合和交错在一起。也许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闽南区域文化及其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命力,从而使得闽南社会及其文化影响区域能够在坚守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有所发扬,有所开拓。我们通过对于闽南二元结构文化结合体的研究,应该有助于对于中华文化演化史的宏观审视。
    三、闽南文化是一种辐射型的区域文化。从地理概念上说,所谓闽南区域,指的是现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厦门、漳州所属的各个县市。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的区域。由于面临大海的自然特征与文化特征,使得闽南文化在长期的传承演变历程中,不断地向东南的海洋地带传播。不用说祖国大陆的浙江温州沿海、广东南部沿海、海南沿海,以及祖国的宝岛台湾,深深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是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闽南文化的影响所及,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因此,闽南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时又是带有一定的世界性的。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之下,研究闽南文化尤其显得深具意。
    目录
    绪论:关于闽南戏剧文化圈的思考
    一、闽南戏剧文化圈及其变异
    二、闽南戏剧文化圈的独特性
    三、从闽南戏剧文化圈看影响剧种变异的诸因素
    四、戏曲的正音与政治的正统
    五、话剧与歌剧在闽南的本土化

    **章 闽南戏曲与信仰习俗
    **节 信仰习俗与闽南民间戏曲的演出场合
    一、民间信仰
    二、岁时节庆
    三、人生礼俗
    第二节 闽南民间戏曲的社会功能
    一、闽台社会重要的娱乐方式
    二、延续民间文化传统
    三、闽台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
    四、缓解社会日常矛盾的特殊功用
    第三节 祈福与祭煞:闽南的仪式戏剧
    一、禳灾祈福的傀儡戏
    二、闽南的扮仙戏

    第二章 剧种传播中发生的地域性变异
    **节 泉腔戏曲在漳州
    一、老白字戏的出土
    二、明清以来梨园戏在漳州的传播
    三、泉腔戏曲在漳州的留存现状
    第二节 歌仔戏的地区变异——以咸水腔歌仔戏为例
    一、咸水腔歌仔戏的定义和特征
    二、咸水腔歌仔戏的来源
    三、文化混血与歌仔戏的地区变异
    四、歌仔戏的飞地和生存之道

    第三章 外来戏曲剧种在闽南的变异
    **节 外来戏曲与闽南正音
    一、正音的缘起
    二、正音的记载和内涵
    三、闽南正音的存在方式
    四、闽南正音的社会功能与权力隐喻
    第二节 融合与变迁——闽南四平戏的发展路径
    一、闽南四平戏的自我改造
    二、消解与融入的四平腔

    第四章 话剧和歌剧的地方变异
    **节 早期话剧的权宜之计
    第二节 抗战期间大众化的尝试
    一、抗战与剧运
    二、提高与普及
    三、方言与大众化
    四、抗战时期闽南方言话剧的作用
    第三节 台湾光复初期的方言话剧
    一、光复初期复杂的语文问题
    二、关于方言话剧的论争
    第四节 地方化与现代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探索
    一、泉州歌剧团方言歌剧的坚守与创新
    二、台湾小剧场运动与方言运用问题
    第五节 台南人剧团的“跨界/本土”
    一、在方言话剧基础上展开跨文化戏剧实践
    二、西方经典剧作的本土转化
    三、存在问题和吕柏伸的反思

    第五章 闽南戏曲与现代传播媒介的结合与变异
    **节 歌仔戏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变异
    一、广播歌仔戏
    二、电影歌仔戏
    三、电视歌仔戏
    第二节 台湾布袋戏的现代转型
    一、布袋戏与现代传播媒介的接触史
    二、虎尾黄家与布袋戏的媒体变异

    第六章 官方政策对闽南戏剧的影响
    **节 历代执政者对民间戏曲的四种策略
    第二节 日本殖民当局的政策与台湾闽南戏剧的命运
    一、日本殖民者的“皇民化”政策和“皇民剧”
    二、日本殖民当局的文艺政策对台湾戏剧的影响
    三、民间戏曲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台湾歌仔戏西进和南下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地方戏改良与“反共抗俄剧”
    一、抗战期间闽南的地方戏改良
    二、民间自发的歌仔戏改良——改良调与改良戏
    三、政府主持的歌仔戏改良
    第四节 台湾当局戏剧政策及其影响
    一、反共抗俄剧
    二、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地方戏曲改良

    第七章 闽南地区戏曲改革
    **节 闽南地区戏曲改革的缘起
    第二节 从戏曲改革到“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 改人、改戏、改制
    一、改戏
    二、改制
    三、改人
    四、小结
    第四节 从戏曲改革到“文化大革命”前后的闽南木偶戏

    第八章 高甲戏丑角艺术的发展和剧种个性的演变
    **节 新剧目的创作与高甲戏丑角艺术的成熟
    第二节 汇演、展演对高甲戏丑角艺术的促进作用
    一、高甲丑戏的获奖与晋京演出
    二、丑角的汇演比赛
    第三节 权威话语对剧种发展趋势的影响

    第九章 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保护本土戏剧文化
    **节 在发展、创新中坚守剧种个性
    一、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二、歌仔戏《邵江海》
    三、木偶剧《钦差大臣》
    四、关于保护剧种特色的思考
    第二节 民间戏班的复兴与挑战
    结束语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