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六祖坛经讲话
QQ咨询:
有路璐璐:

六祖坛经讲话

  • 作者:星云大师
  • 出版社:内蒙古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802288966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70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坛经》,《六祖坛经讲话》将原典逐文翻译成白话,对一些名相、专有词汇则加以批注,就原典十品中的每一品中提出十个问题,用问答的方式对《坛经》的精义进行扼要、详尽的解说。由《坛经》映照生活,以生活返顾《坛经》,人生的美与愉悦由此得以领略与感悟,人生的苦难与歧路纷然由此得以慰藉与指示。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

    在佛学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坛经》被视为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部白话文学作品;是宋明两代理学思想之开启;钱穆将之与《论语》、《孟子》鼎足而三,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
    禅,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原典凡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自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
    文章节选
    一、《坛经》的思想源流
    谈到《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当然必须从禅的起源开始说起。
    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日:“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日:“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这是《五灯会元》里载录的一则**公案--拈花微笑,说明禅宗衣钵传承,是根源自灵山会上佛陀传法给摩诃迦叶。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至二十八祖菩提���摩东来,播下禅的种子,为东土禅宗初祖。此后五传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南宗巍然卓立,波澜壮阔,大放异彩,开演为五家七宗,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也奠定了隋唐禅学的黄金时代。
    从西天到东土,禅,虽然因为环境的变迁,地域的不同,语言文字的差异,产生了多种的风貌,或为菩提,或谓般若,或指禅那,或名三昧,或唤本来面目,或称**义谛,或日涅檠妙法,或说究竟常乐,或云圆满自在……名相百干,但本质一如。就像黄金,可以制成耳环、手镯、戒指、项链,形相诸用虽异,金体不变。
    从西天二十八**至东土诸师,禅,有时质直如大地,生长万物;有时幽寂如溪壑,深静清凉;有时磅礴如江海,势力威猛;有时含纳如丛林,庇荫众生。而禅的传承,始终是本着佛陀“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延续着“正法眼藏”。
    《坛经》的《行由品》说,惠能大师早年听客诵《金刚经》,当下有悟;后来五祖弘忍为他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般若品》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又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这与佛陀当年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揭示“众生自性当中具足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机缘品》说,六祖得法后,至曹溪弘化,无尽藏比丘尼问他既不识字,怎么能够理会《涅檠经》要义,惠能大师自信地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惠能大师认为一切经书,大小二
    ……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一九八九年国际禅学会议主题演说讲于佛光山)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吉祥如意!
    这次佛光山承办国际禅学会议,会议主题为“六祖坛经之宗教与文化探讨”,由星云发表主题演说,至感荣幸!
    《六祖坛经》不但是佛教禅学的一部宝典,而且被我国钱穆博士推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六祖坛经》全文皆以禅学为主。禅的思想,为东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为禅不是甚么神奇玄妙之理,禅只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能、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志、提起理解、清晰记忆。”
    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若人识得娘生面,山花野草总是春”。兹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为题,分四点说明,就教各位!
    一.禅的人间社会性
    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名相;可以说人间处处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像发电厂的光电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
    说禅有人间的社会性,因为禅不是少数人的,禅是人间的,禅是社会大众共有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
    禅的光明照耀着人间;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沟通了古今的关系。禅者与禅者之间的接心、印心,处处都说明了禅的人间社会性,禅门一千多则的传灯公案,不但玄奥,而且美丽。那些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见解如何去统一;从差别中,思想如何去融和;从分离中,精神如何去相依;从人我中,两心如何去相通!
    僧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
    洞山答说:‘何不向无寒无暑处去?’
    僧再问:‘如何是无寒无暑处?’
    洞山道:‘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僧反驳道:‘你不是说到一个既不寒又不热的地方,为什么又寒杀热杀呢?’
    洞山终于进一步的说道:‘寒冷时用寒冷来锻炼你自己,热恼时用热恼来锻炼你自己!’
    所以禅者不逃避人间,永远活跃在社会每一**,在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动心。“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就是禅者人间的社会性格。
    “春城无处不飞花”;同样的,“人间到处有禅机”。从许多禅的名称,可以看出禅的社会性,如禅食、禅衣、禅床、禅座、禅灯、禅味、禅话、禅行、禅悦、禅喜、禅友、禅眷、禅用、禅心、禅人……等,人间社会里,哪里里没有禅呢?
    真正的禅者,山林水边,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人人可问道,所谓“一钵千家饭,禅僧万里游”。禅者的云游行脚,就是那么人间化、生活化、社会化!
    禅者的社会,亦即是禅者所住的禅林,他们对工作和合分工,他们在同道间参访互助;他们修持中严格精勤,处众时上下平等,生活里朴素无华,心地上统一归真。**人间社会上,流行着不少的病态,如:紧张、功利、自私、狭窄、执着、暴力、虚伪、傲慢等,急需要禅者安祥、放下、大公、宽广、空无、慈悲、统一、集中的良方来对治,这有赖各位学者专家推动,方始为功!
    二.禅的时空普遍性
    所谓禅,就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没有现象的变化。禅是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因为禅者对时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禅者的修证,不重成佛,只重开悟;千年闇室,一灯自明,只要你一悟,何愁大道不办?所以禅者修证悟道以后,你挂念他年老,他说没有时间老;你要他旅行游览,他说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为禅者一悟以后,就能泯灭时空内外、自他对待。其实内外、对待,实皆一如也。
    兹举如下数则诗偈,皆可明禅定皆一: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内定);
    拈花微笑,付嘱摩诃迦叶(外禅)。
    ◆应无所住(内定),
    而生其心(外禅)。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定);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外禅)。
    ◆犹如木人看花鸟(内定),
    何妨万物假围绕(外禅)。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禅);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内定)。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内定);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外禅)。
    说到悟,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悟必然是透过禅定可以体验的,可以说悟才是参禅入定的真正目的。因为悟,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可以体会出空间的无边。悟,在人我里完全“生佛平等”,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禅师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一寺大众都被他吵醒,归宗禅师严肃的问他:‘你悟的什么?’
    智通毫不迟疑的回答道:‘我悟的道理是: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这样的回答,实在太妙了!师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证悟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的了然。石头希迁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宽禅师的“道在目前”,都是说明禅的时空是普遍性的。
    沩山告诫石霜:‘莫轻一粒,因为百千万粒皆从此一粒生!’
    三.禅的自尊规范性
    禅,是**的超越,**的自尊,在禅者的口中“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丝毫不留一点情面;“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黄檗禅师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以及临济的“既不礼佛,又不礼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么仇恨。其实有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觉世尊的禅道相应。
    禅者虽重视师承,但六祖大师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更为所有禅者效法。盖禅者直下承当,以表示对自我的尊重。诗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由此可见一个参禅者为了求真的精神,虽然八十岁的高龄,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大凡一个禅人,他的修行,应该注意下列四点: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自我更新,不断净化;
    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好像迷失了自己,只一味的乞求于别人的帮助;一旦失去了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独立担当。对这种“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的人,禅者自我尊重,应是现代人的一帖良方。
    禅者也非常重视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自从六祖大师的行化大开以后,马祖创建了丛林,百丈建立了清规。千余年以来,没有一个禅者不守清规的。下列原则,是他们*重视的规范:
    自食其力维持生活不可伤害修道禅人
    不坏团体家风信誉不自宣说自我成就
    每日必有发心作务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物质生活越淡越好重视师承竖立宗风
    因为禅者重视生活规范,从不到处生是弄非,**这个脱序的时代,应该学习禅者的榜样!
    四.禅的生活实践性
    我们本次会议的主人翁惠能大师,就是一个从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惠能八月桩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无法深入禅心。自古以来,像百丈的务农、雪峰的煮饭、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悦众、百灵的知浴、道元的种菜、临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等等,处处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的实践。
    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法?’赵州指示他去洗碗,再有人问什么是禅法?赵州告诉他去扫地。因此学者不满,责问赵州难道洗碗扫地以外没有禅了吗?
    赵州不客气的说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我不知道另外还有什么禅法?’
    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有源不解的说道:‘那每一个人每天不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别人吃饭,挑肥拣瘦,不肯吃饱;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计较。’
    现代人的生活,普遍的追求感官的刺激,以为快乐,其实闭起眼睛来的观照禅心,那才是快乐的泉源。
    **社会,每个人都想发财升官、娶妻生子,但升了官发了财,他过的生活并不快乐,有夫妻儿女,烦恼更大。还有不欢喜别人的拥有,不爱见别人的快乐,成为*大的生活上的苦恼。如能实践禅的自我淡泊的生活,实践禅的服务喜悦的生活,则当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禅人了。
    刚才我向各位报告的“禅与现代人的生活”,我讲的**点是“禅的人间社会性”,第二点是“禅的时空普遍性”,第三点是“禅的自尊规范性”,第四点是“禅的生活实践性”。我只是做一个引言,更精彩的,则有赖各位发表的高论。
    祈求三宝加被各位福慧双增!
    目录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代序)
    前言
    **行由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二般若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三决疑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四定慧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五坐禅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六忏悔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七机缘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八顿渐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九护法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十付嘱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附录一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附录二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
    ……
    编辑推荐语
    《六祖坛经》乃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
    《六祖坛经》是“东方精神文学的*大杰作”。
    人生*大幸福事 夜半挑灯读坛经 佛学宗师星云大师 这您讲读禅宗宝典 释解人生之惑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