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

  • 作者:朱英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95790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44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商会》作者近年来*新研究成果,处于本课题研究的前沿,所论对国内外的商会、行会及商团研究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指出了以往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以往有较多研究的问题,采取新视角,论证更加充分,认识更加全面:对以往尚少研究或尚未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作者试图跳出传统商会史的单一政治史模式,运用不同解释路径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研究不再囿于传统的“商会”,而扩大到更多的商人群体,而且使研究从组织或制度走向具体的人和社会,使我们认识这——转型时期有了更丰富的视角。该书问世,不仅是商会、行会及商团研究前沿动态的一种体现,并且对本课题研究的继续深入发展具有较高的引导意义。
    文章节选
    2.理论运用的总结与创新
    商会史研究的新突破,首先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论与方法上的继续创新。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商会研究中的尝试应用,虽然并不能说都取得了成功,但可以说这是近20年来商会史研究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原因。时至**,还应关注哪些问题?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的情况值得认真思考。
    一是需要解决理论阐释与实际论述相脱节的情况。近些年的不少研究成果,可以说比较重视理论的阐释,有的还用较大的篇幅首先对其采用的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说明,但却没有注意到如何将这一理论贯穿到其后对具体问题的实际论述之中,结果造成理论仅仅只是停留于理论层面,实际论述基本上仍无新意,有新瓶装旧酒之嫌。
    二是应该认真总结近20年来商会史研究中理论运用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对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中所运用的理论及其相关成果,逐一进行考察和分析,也可以加以比较,了解各自的优劣利弊,互相融合补充。尤其需要慎重考虑的是西方理论在近代中国本土情境中的适应性,要使之与本土史料的解读和史实的论证真正融为一体,避免削足适履的现象。不可否认,近20年来商会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新理论,有不少都是借鉴西方理论而来,包括所谓市民社会理论、现代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这些理论的运用,确实对促进商会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三是不能总跟随在西方理论之后,应该在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构建出中国式的商会史研究理论体系。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允许和鼓励更多学者在理论与方法上的继续创新,包括借鉴和引用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这里应该分清楚的是,能不能借鉴西方的新理论运用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与怎样合适地将西方理论贴切地运用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我的学术研究生涯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近代中国商会研究。1982年初我大学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即在章开沅等指导老师的安排下,参与整理和编辑苏州商会档案,从此便与商会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到80年代末期,《苏州商会档案丛编》**辑出版。此外,作为整理与研究资料的直接成果,我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商会性质、组织及功能等方面的论文,后又与马敏教授合著了《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3)一书,这是较早利用系统档案资料对近代商会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90年代以后,近代商会研究越来越受到更多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很快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相关成果也层见叠出。
    回顾20余年近代商会研究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早期主要是对商会的成员、性质等问题较感兴趣,侧重探讨商会的政治活动及内部组织结构,尤其是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商会的表现。后期则多将视线投向商会的“自治”活动,商会在“市场经济”中的“中介”作用,商会主动的社会参与和国际交往,等等。概而言之,我自己的商会研究主要向三个方面扩展:一是商会与早期资产**研究,二是由商会扩展到新式商人社团的全面研究,三是商会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考察。这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我较早时期的论著基本都是围绕商会与资产**研究进行的。在80年代初期,资产**研究是近代史研究的**议题之一,商人和商会的研究自然受其影响。在商会研究兴起前,“民族资产**”之所指多停留于“资产**的代表”“维新派”、“革命派”以及知识精英身上,而真正的商人反被忽视。商会史研究确认商会是资产**的主体组织,从而将“民族资产**”的主体讨论细致化和实体化。
    目录
    上编商会篇
    **章中国商会史研究如何取得新突破/3
    1.商会史研究的发展需要新突破/3
    2.理论运用的总结与创新/5
    3.研究时段的延长与视野的拓宽/7
    4.资料的挖掘与利用/10
    第二章近代中国商会领导群体问题的再探讨/14
    1.身兼功名虚衔并非落后保守表现/15
    2.兼有买办身份并非其反帝软弱根源/18
    3.上层商董担任要职属正常历史现象/23
    第三章中国商会走向国际舞台的新步幅/31
    1.国际商会的成立/3l
    2.中国商会的加入/33
    3.参加“中国问题讨论会”预备会议/37
    4.在国际商会第五届大会上的交锋/41
    5.中国商会加入国际商会的意义与影响/44
    第四章上海商会选举制度的发展/51
    1.商会选举制度的建立/53
    2.清末上海商会选举制度的文本分析/58
    3.民初上海商会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65
    4.清末民初上海商会选举的实践考察/73
    第五章天津商会选举制度的曲折演进/86
    1.清末天津商会的“公推”制度/87
    2.民初天津商会选举制度的演变/95
    3.天津商会选举中的意外事件/106
    第六章无锡商会的选举风波/116
    1.会董改选前的“新派”与“旧派”之争/117
    2.新会长辞不就任与调查会员资格纠纷/124
    3.无锡商会选举风波的启示/133
    第七章上海总商会“佳电”风波/136
    1.“佳电”风波的由来/136
    2.是媚日卖国还是独特策略/139
    3.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142
    第八章民初苏州商会的发展演变/148
    1.政体变更后主动应对发展之举/148
    2.选举制度的新旧交替/152
    3.成立新机构与扩充活动范围/159
    第九章国民党对商会的整顿改组/166
    1.整顿商会策略的制定/168
    2.商民协会与商会存废之争/171
    3.国民党的应对与抉择/175
    4.重新认识国民党对商会的整顿改组/181
    第十章国民党与商民运动的兴起/188
    1.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历史背景/188
    2.国民党在商民运动初期的态度/193
    3.国民党对待商民运动态度的变化/199
    4.两个有关问题的补充说明/202

    中编行会篇
    第十一章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13
    1.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发展概况/214
    2.中国行会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224
    3.中囱行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245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257
    1.传统行会在近代面临的挑战/257
    2.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变革趋新/265
    第十三章中国近代同业公会研究概论/275
    1.同业公会研究的学术价值/275
    2.同业公会研究的现实意义/276
    3.同业公会研究的现状/279
    4.同业公会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83
    第十四章中国近代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284
    1.维护同业垄断利益的非常举措/285
    2.承袭行会对官府的依赖特点/291
    3.同业公会保留的传统特色辨析/295
    第十五章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初探/300
    1.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的建立/300
    2.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的性质/305
    3.天津工商同业研究所的过渡特征/311
    第十六章江苏茧行纷争与省议会被毁案/318
    1.围绕茧行设立的纷争/318
    2.省议会的不同态度/325
    3.省议会会场被毁/332
    4.丝绸业的继续抵制/338
    5.茧行设立的限制终被突破/341

    下编商团篇
    第十七章从档案文献看苏州商团/349
    1.苏州商团的诞生.发展及其性质/350
    2.从档案文献看苏州商团的特点/354
    第十八章苏州商团的准军事化特征/364
    1.苏州商团的枪械/365
    2.苏州商团的编制与训练/370
    3.苏州商团的管理与奖惩/377
    第十九章苏州商团的改组与消亡/384
    1.改组之前的苏州商团/385
    2.苏州商团应对改组的举措/390
    3.苏州商团应对改组策略的调整/396
    4.官府敷衍与商团延宕/401
    5.苏州商团的*终消亡/405
    第二十章“社会与**”分析框架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416
    1.从理论的争议到专题研究的开展/416
    2.“社会与**”分析框架与专题实证研究/421
    3.“社会与**”分析框架适用限度辨析与再思考/431
    主要征引书目/438
    后记/443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