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随园影视论丛(随园影视论丛)(INFLUENCE FROM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HINESE
QQ咨询:
有路璐璐: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随园影视论丛(随园影视论丛)(INFLUENCE FROM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HINESE "17-YEAR"FILMS)

  • 作者:洪宏
  •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 ISBN:978710602966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44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6029661
    • 作者
    • 页数
      244
    •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01日
    • 定价
      ¥2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苏联电影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理想追求及成长历程,已是不争的事实,苏联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尤其是建国后“十七年”的电影创作,则更是因缘际会,情德交融,谊切苔岑。
    文章节选
    相比之下,宗教传统对“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则要小得多。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在民族的历史生活特别是知识界中总体上未能发挥真正主导性的作用,而根源于儒家学说的“实用理性”精神对国民性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因而,国民性中的“实用理性”对于那种宗教非理性是占压倒性优势的。这种宗教信仰维度的缺失,使以儒家文艺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艺,更加关注文艺的现实功用和道德伦理价值,而较少注意深人挖掘人的内在“灵性’’生命。表现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就是它整体上未能像某些苏联电影那样深入透视人的精神和灵魂世界,人物形象的开掘也相对欠缺精神深度。原因之二,包括“十七年”电影在内的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五四”新文化,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宗教的关系不但不密切,而且还具有反宗教的含义。众所周知,“五四’’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而对“五四”新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蔡元培,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念。20年代爆发的“科玄论争”,也以科学派胜利告终。因此,尽管“五四”新文学的一些创作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些宗教性内涵,但整体上,宗教未能对新文学运动发生实质性影响。而且,随后兴起的“革命”对于宗教的冲击力更是巨大的。
    *后,“十七年”电影与苏联电影在思想、艺术上还存在着明显的民族差异。决定中、苏电影各自民族风貌的,是各国的民族生活现实及其历史、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苏电影的民族差别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如此,单纯谈论两国电影的民族差异,意义不大。这里主要是着眼于苏联电影对“十七年”电影的影响,探讨“十七年”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的形成过程,由此显示它与苏联电影的差异。随着中、苏电影关系的发展变化,“十七年”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在中、苏交好时期,“十七年”电影对苏联的学习是“坚定不移”、“不能动摇”的@。苏共20大以后,随着中、苏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分歧的出现,在继续提倡向苏联学习的同时,开始注意到向苏学习时的教条主义和生硬模仿等错误。 电影是一门可以超越地域或国界产生巨大感染力的艺术。**的电影作品对观众的心灵与智慧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和深远影响,往往无法估量。唯其如此,凡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度过青春期的中国观众,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无不伴有一份浓浓的苏联电影情结。他们几乎是追随着苏联电影中的一些英雄和正面人物一起长大成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青年近卫军》中的奥列格、柳芭,《夏伯阳》里的夏伯阳、富尔曼诺夫,《伟大的公民》中的基洛夫,《革命摇篮维堡区》里的马克辛,《真正的人》里的无脚飞将军,《乡村女教师》中的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卓娅》中的卓娅和舒拉,以及《玛申卡》、《牛虻》、《政府委员》、《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等许多影片中的主人公们,都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前行中的人格榜样和精神楷模。苏联电影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理想追求及成长历程,已是不争的事实,苏联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尤其是建国后“十七年”的电影创作,则更是因缘际会,情德交融,谊切苔岑。
    苏联电影何以能影响中国电影及其观众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期间中国电影所处的社会与历史语境是什么?建国初中国在确立本民族电影的内在机制时,吸纳了哪些以苏联为主的外来文化资源?同苏联电影相比较,中国电影又显现出哪些与之相通或相异的美学特征?等等,都是研究“十七年”电影不可或缺的课题。
    目录
    序言
    前言
    **章 苏联影响与“十七年”电影的创造机制
    一、“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中、苏电影的相同本质
    二、中、苏电影的思想、艺术差异
    三、苏联影响与“十七年”“人民电影”的创造机制
    四、苏联影响与“十七年”电影的现代性问题

    第二章 苏联影响与“十七年”电影的多重外来影响源
    一、苏联影响:“同向对应”与“逆向错位”
    二、50年代:“日丹诺夫主义”与“解冻”思潮
    三、“文革”前的60年代:人道主义与“日丹诺夫主义”
    四、“十七年”电影与其他世界电影潮流

    第三章 “十七年”电影剧作理论与苏联影响
    一、“电影剧本是影片的基础”
    二、电影剧本的“文学性”与“电影性”
    三、电影剧本创作的目的、任务与方法
    四、电影剧本的编剧技法

    第四章 “十七年”电影艺术特性理论与苏联影响
    一、电影特性之一:大众性
    二、电影特性之二:综合性
    三、电影特性之三:视觉形象性
    四、电影特性之四:蒙太奇

    第五章 “革命化”叙事与历史的重塑——“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与苏联影响
    一、何谓“革命历史题材”
    二、“革命化”叙事与历史的重塑
    三、英雄形象创造:群像勾勒、性格化与理想化
    四、苏联“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正面影响的整体性缺失

    第六章 对现实的讽刺与歌颂——“十七年”现实题材喜剧电影与苏联影响
    一、“十七年”主流喜剧电影观念:强调歌颂、忌讳讽刺
    二、讽刺喜剧:“干预生活”与批判意识的觉醒
    三、“歌颂性喜剧”:歌颂现实与“革命的理想主义”
    四、“十七年”喜剧精神的衰落与“无冲突论”影响

    第七章 “忠实于原著”与意识形态再创造——“十七年”文学名著改编影片与苏联影响
    一、名著改编:“十七年”电影对文学性和文学价值的追求
    二、“忠实于原著”:从“再现”到“意识形态再创造”
    三、“十七年”名著改编实践与苏联影响
    四、名著改编艺术个性的缺乏与对苏联影响源的选择

    第八章 失衡的银幕:在政治与审美之间——“十七年”电影的银幕美学与苏联影响
    一、近景、特写镜头与“富有**特征的脸”
    二、“十七年”电影的画面构图与“苏联镜头”
    三、“十七年”银幕的蒙太奇美学与苏联影响
    四、“十七年”银幕美学的缺失与苏联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