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套装上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套装上下册)

  • 作者:许志英 邹恬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51142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1263
  • 定价:¥7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部文学史主要是作品的历史,而一个时代的思潮也是更生动更丰富地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我们的这个课题正是在确认了创作思潮的概念之后,才确定下来的。本课题主要想对现代文学创作思潮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时间上涉及60年,即从1917年至1976年。分为六编。**编为“五四:人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为“文学与革命”(1928-1937);第三编为“战争与文学”(1937-1949,国统区);第四编为“延安文学”(1937-1949);第五编为“英雄主义的高扬与人的迷惘”(1949-1966);第六编为“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一1976)。
    文章节选
    **章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
    如果说19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呈现种种变革迹象,但还没有取得质变的突破,那么进入20世纪没有多久,这种质变就发生了,整个中国文化史随之跨人现代阶段。似乎谁也未曾料到,1915年9月,一批激进的知识者在上海出版的高张“人权”“科学”大旗,探讨中国社会问题的文化评论杂志——《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竟激起那么热切的反响,成为两三年后中国大地汹涌澎湃的五四社会改造思潮的先声。由《新青年》同仁开端,中国知识者站在一个全新角度上,重新审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进而得出近于全盘否定的不无偏颇的答案。他们从探索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前途出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价值;从对自我地位和人格权益的把握中,又增强了关注社会的热情。五四的思想启蒙,不仅唤醒了一部分知识者沉睡的个性意识,也强化了他们的社会改造意识。1919年,标志着中国人政治上和思想上大觉醒的五四运动,使前期新文化运动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社会改造和个性解放的呼声如同惊雷一样震撼着赤县神州。几乎所有刊物和所有文化社团都积极参加有关人生观问题以及社会改造、中国出路问题的探讨。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显示出五四时代蓬勃的进取的生气。
    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改造思潮和个性解放精神,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五四青年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要求个性自由个人解放的现代个性,在封建宗法制依然处于主宰地位的社会里,不得不直接承受着沉重的历史负担。随着对现代个性意识的进一步理解,他们把视野逐渐从关心自我一己的利益,转向关心更为贫弱的普通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大众,继而转向由自我和他人共同组成的繁杂的社会。一些***的知识者首先意识到,自我个性的发展难以脱离整个社会,因而他们在唤醒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把启发民众的觉悟作为神圣的义务,他们试图通过思想文化意识的启蒙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这就使中国五四的个性解放思潮显示了与西方同类思潮不同的时代的民族的特色。几乎每一个五四个性论倡导者都是社会改造思潮的积极关注者,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个性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使五四社会改造思潮始终沿着争取中国人的“人的解放”的轨道前进。五四一代人清醒地意识到,“人的解放”的*终目标,绝不能在固有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所以他们抛弃了五四以前社会改良派的种种幻想,不约而同地抨击现存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意识对中国人个性的摧残,表现出彻
    …… 本课题--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比较确切的表述,应当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主潮或主流。究竟什么是文学思潮,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已有的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诸如李何林著《近二十年来文艺思潮论》、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朱寨主编《当代文学思潮史》,侧重于对文学运动、思想论争、理论倡导等方面的爬梳剔括、探幽发微。这似可称作理论思潮。那么,对思潮是否还有另外的认识、理解,我们想是可能有的。至少,与理论思潮概念相对称,可以提出一个创作思潮的概念。一部文学史主要是作品的历史,而一个时代的思潮也是更生动更丰富地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我们的这个课题正是在确认了创作思潮的概念之后,才确定下来的。本课题主要想对现代文学创作思潮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时间上涉及60年,即从1917年至1976年。分为六编。**编为“五四:人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为“文学与革命”(1928-1937);第三编为“战争与文学”(1937-1949,国统区);第四编为“延安文学”(1937-1949);第五编为“英雄主义的高扬与人的迷惘”(1949-1966);第六编为“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一1976)。
    目录
    序许志英邹恬
    绪论
    **编五四:人的文学(1917-1927)
    **章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
    第二章“自我表现”
    第三章个性解放
    第四章人生探索
    第五章“非战文学”
    第六章“乡土文学”
    第七章反帝主题的初步形成
    第八章历史与现实之间
    第九章“光赤式的阱”——革命加恋爱
    第十章个性解放主题的淡化

    第二编文学与革命(1928-1937)
    **章文学与革命
    第二章反封建主题的深化
    第三章从“短裤党”现象到“子夜”现象
    第四章“咆哮了的土地”
    第五章“十字街头”的徘徊与抉择
    第六章灰色的人生与变形的灵魂
    第七章都市的五光十色
    第八章远离尘嚣并非净土
    第九章反帝抗日文学的兴起
    第十章时代的激情与个人的梦幻
    第十一章叛逆的与隐逸的
    第十二章“大众化”与“化大众”

    第三编战争与文学(1937-1949,国统区)
    **章抗战文学的兴起
    第二章历史、个人与道德自救
    第三章人性的审视
    第四章怀乡主题
    第五章“精神奴役的创伤”
    第六章浪漫传奇的现代包装
    第七章民族形式问题
    第八章现实讽刺与政治讽刺

    第四编延安文学(1937-1949)
    **章文艺整风
    第二章启蒙与被启蒙
    第三章题材取向(上)
    第四章题材取向(下)
    第五章自我忏悔后的文学主题
    第六章现代化和民族化

    第五编英雄主义的高扬与人的迷惘(1949-1966)
    **章历史与主体之间
    第二章“人”和“自我”的失落
    ……
    第六编“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