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公债学说精要
QQ咨��:
有路璐璐:

中国公债学说精要

  • 作者:卢文莹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42542
  •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01日
  • 页数:307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中国公债历史的回顾,目的是为使读者了解公债产生、发展的脉络;下篇探索了中国公债思想的源流,指出西方的古典学派和新兴学派的观点,不仅对整个西方公债理论的形成、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公债思想学说的产生也有深刻的影响。作者指出中国公债思想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债思想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是相当丰富和广泛的。
    目录
    引言

    上篇 中国公债发展脉络

    **章 清政府的公债

    **节 中国公债的产生

    第二节 清政府的国外公债
    一、 中国近代外债的起始时间
    二、 清政府举借外债的两个阶段

    第三节 清政府的国内公债
    一、 清政府发行的三次内债
    二、 三次内债发行失败的原因

    第二章 北洋政府的公债

    **节 北洋政府的外债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内债

    第三章 国民政府的公债

    **节 国民政府的外债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内债
    一、 广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国内公债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内公债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政府的公债

    **节 革命根据地公债的发行
    一、 **革命根据地发行的公债
    二、 东北解放区发行的公债
    三、 晋察冀边区政府发行的公债
    四、 湘赣省发行的公债
    五、 湘鄂赣省发行的公债
    六、 闽浙赣省发行的公债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公债的特点
    一、 革命根据地公债的主要特点
    二、 革命根据地公债的偿还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公债

    **节 1950年的中国公债
    一、 1950年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二、 “一五”时期的**经济建设公债
    三、 1950年代的中国国外公债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中国公债
    一、 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国外公债
    二、 从1981年开始的国库券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公债
    一、 1988年以来国内外公债发行
    二、 国债一级发行市场的回顾

    第四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的国债市场
    一、 二级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
    二、 国债银行间市场的建立

    下篇 中国公债思想源流

    第六章 西方公债学说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节 公债思想产生的先决条件

    第二节 古典学派的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 亚当·斯密的公债理论
    二、 李嘉图的公债理论
    三、 萨伊的公债理论
    四、 穆勒的公债理论

    第三节 “新兴学派”的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 十九世纪前叶德国公债理论
    二、 英国近代经济学家的公债理论
    三、 凯恩斯学派的公债理论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债理论
    一、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债理论的评价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债思想
    三、 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债与赋税关系的论述

    第五节 近代西方公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一、 西方公债学说在中国传播的概况
    二、 传播西方公债学说的杰出人物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公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七章 清末甲午战前时期的公债思想(1865—1895)

    **节 甲午战前时期公债思想概况
    一、 该时期公债思想的特点
    二、 对洋务派举借外债的分析

    第二节 左宗棠的公债思想
    一、 军需外债的先行者
    二、 举债的方式

    第三节 沈葆桢的公债思想
    一、 军需外债及思想
    二、 借外债的利弊

    第四节 李鸿章的公债思想
    一、 由军需借款向实业借款的思想转变
    二、 由从国内筹资向国外借债思想的转变
    三、 “借洋债”思想的采行者

    第五节 马建忠的公债思想
    一、 外债的用途与利弊
    二、 募集外债的原则与方法

    第六节 郑观应的公债思想
    一、 “国债”存在的必要性
    二、 借内债优于借外债
    三、 举债的方式与用途

    第七节 钱恂的公债思想
    一、 国债的原意及近代各国国债的情形
    二、 国债与租税的关系
    三、 国债的类型及其利弊
    四、 国债的募集
    五、 国债的管理与偿还

    第八章 清末甲午战后时期的公债思想(1895—1911)

    **节 甲午战后时期公债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张之洞的公债思想
    一、 借外债的必要性
    二、 借外债的策略思想
    三、 张之洞借外债的实践

    第三节 盛宣怀的公债思想
    一、 参与各种借外债活动
    二、 借债筑路主张的推行者
    三、 倡导建立公债发行机关———中国通商银行
    四、 “汉冶萍借款”与盛宣怀后期的外债思想

    第四节 何启、胡礼垣的公债思想
    一、 以借内债为宗旨
    二、 举债的原则方法

    第五节 梁启超的公债思想
    一、 公债概论
    二、 外债论
    三、 内债论

    第九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公债思想(1911—1927)

    **节 张謇的公债思想
    一、 对债务问题的基本认识
    二、 外债思想

    第二节 孙中山的公债思想
    一、 举借外债的必要性
    二、 举借外债的利弊
    三、 举借外债的原则

    第三节 宋教仁、朱执信的公债思想
    一、 宋教仁的外债论
    二、 朱执信的公债思想

    第四节 熊希龄、周学熙、梁士诒的公债思想
    一、 熊希龄的公债思想
    二、 周学熙的公债思想
    三、 梁士诒的公债思想

    第五节 刘揆一、唐暮潮的公债思想
    一、 刘揆一及其外债思想
    二、 唐暮潮的外债思想

    第六节 徐永祚的公债思想
    一、 外债的共性
    二、 外债的利弊
    三、 外债的用途

    第七节 漆树芬的公债思想
    一、 公债券的种类
    二、 国民政府外债的剖析

    第十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债思想(1927—1949)

    **节 马寅初的公债思想
    一、 内债与外债的关系
    二、 内外债政策的利弊
    三、 借用外债的方式

    第二节 程文蔼的公债思想
    一、 公债的产生
    二、 公债的性质
    三、 公债的利弊
    四、 对民国公债政策的批判
    五、 公债的发行与中国的债市

    第三节 宋子文、孔祥熙的公债思想
    一、 宋子文及其公债政策思想
    二、 孔祥熙及其公债政策思想

    第四节 翁文灏、钱昌照的公债思想
    一、 翁文灏、钱昌照的举债实践
    二、 举借外债建设重工业
    三、 对苏美的易货偿债和寻求美国大借款
    四、 战后工业化与借助外债

    第五节 吴景超的公债思想
    一、 借助外债实现工业化
    二、 举借外债的*佳方式

    第十一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公债思想

    **节 许涤新的公债思想
    一、 “取之有道的收入”
    二、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第二节 陈岱孙的公债思想
    一、 论整理旧债
    二、 外债与建设

    第三节 千家驹的公债思想
    一、 公债的产生
    二、 旧中国公债的性质、特点

    第四节 邓子恢的公债思想
    一、 开发财源,支援前线
    二、 因地制宜的公债政策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公债思想(1949— )

    **节 建国以来的公债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人物的公债思想
    一、 毛泽东
    二、 陈云

    第三节 经济学家的公债思想学说
    一、 陶大镛
    二、 黄达
    三、 段云
    四、 何建章
    五、 邓子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