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QQ咨询:
有路璐璐: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作者:傅德岷 卢晋
  • 出版社:崇文书局
  • ISBN:9787540308506
  •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01日
  • 页数:632
  • 定价:¥2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憔悴江面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这些美妙、动听的诗词,不正是道出了您或他在某时某刻的心情吗?这本本搜集了唐诗、宋词等许多作品,让您欣赏,感慨!你何不轻身体验一下这奇妙的感觉呢?
    目录
    前言/1
    篇目表/1
    正文/1
    唐诗篇/1
    宋词篇/303
    附录/615
    唐诗名句索引/617
    宋词名句索引/625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章”,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 。这些文体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以至一提起某个时代,人们便会联想 起某种文体;一提起某种文体,人们便会联想起某个时代。如汉朝的赋,六 朝的骈文,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明清两朝的小说、戏曲,民国 的白话文学等。这些文体在所代表的时代里,作者*多,作品*繁茂,艺术 成就*高,如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之**,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后 难为继。词,作为比诗体更自由的韵文体裁的文体,发韧于唐,历五代,至 宋而大成。宋词实乃词中经典,由小令到中、长调,可谓流派纷陈,风格各 异,名篇佳作,精华毕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好诗已被唐人做尽一样。好 词也被宋人做完了。唐诗宋词,犹如日月同辉,珠联璧合,共同永载中华诗 歌艺术史册,流芳��世。 唐代为我国诗之盛世。唐人以种种因缘,在诗坛上留**之伟绩。唐帝 国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一百多年间,经济一直是上升 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叛乱之后,由于南方的开 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未停顿下来。安史之乱是 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乱前以李白为代 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在诗歌创作方面, 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唐诗是在既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勇于创 造的基础上繁荣发展起来的。初唐诗人陈子昂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主张,冲 破了齐梁以来宫廷文学的苑囿,恢复了汉魏的传统,重新使诗歌与社会政治 结合起来,为唐诗开拓了一条健康的道路。盛唐诗人在初唐的基础上,批判 地吸收了六朝的艺术技巧,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传统,努力表现他们自己 时代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潮。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便是这高潮 中两位伟大的诗人。中唐时期,又有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这个运动成为 贯穿晚唐的现实主义的巨大潮流。 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 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这正是唐人之所长 。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以 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唐诗之美在情辞,繁丽丰腴,雍容?华。唐 诗堂庑阔大,声调高亮谐和,深情远韵,一唱三叹之致。 宋代为我国词之盛世。进入两宋后,由于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创作视 野的不断开阔,创作技巧的不断新变,这一时代的词坛气象鼎盛。北宋前期 ,词坛上呈现着**词与市民词,雅词与俚词,小令与长调双峰对峙、二水 分流的局面。北宋后期,词家一般都令慢兼长,词作雅俗共赏,这一时期词 坛的分野,转而表现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两军对阵。南宋前期是剑 与火的时代,血和泪的时代,恨共仇的时代。**的危亡,民族的耻辱,人 民的苦难,面对这一切,有正义感的词人,纷纷高歌抗战,高歌北伐,不约 而同地向“豪放派”聚集。南宋词坛,前期激于爱国热情,多表现为壮怀高 唱,及末期大势已去或为亡国遗民,但有哀感低吟而已。慷慨愤世的词人和 感喟哀时的词人时间略有先后,然亦互相交错。因各人处境不同,性格不同 ,故词风亦各异。至宋王朝亡,不同经历、不同气质、不同流派的词人们各 抒己怀,共同演完了宋词史上悲壮的*后一幕。 唐诗宋词,并列对举,各极其美,各臻其盛,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 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前 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精选唐诗宋词名家各种流派杰作近六百首 ,精华毕呈。中华诗词之盛世绝唱,在一部《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网罗无 遗,轻松览阅,一手掌握。 本书编撰体例除原诗(词)外,特有诗(词)人简介、注释、鉴赏及插图。 “诗(词)人简介”力求言简意赅;“注释”疏通诗(词)义,求其简洁准确; “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友掌握原诗(词)的 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诗(词)境交相辉映, 触发读友的通感。另外,我们还汇编了。名句索引”作为附录,能让读友在 *短时间内鸟瞰唐诗宋词千古绝唱,可谓事半功倍。愿我们精心编撰的这部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唐诗宋词名篇佳作。 领咯唐诗宋词的隽永神韵。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①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 衣服共云山。②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③庾信平生*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④ 【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落夔州时 所作。诗人在夔州期间,身居巫峡,心连广宇,伤乱感时,忧患黎元,怀君 忆亲,时在他心中。因此,他选取夔州及三峡延伸带的五位古人往事,即江 陵的庾信故居,归州(秭归)的宋玉宅、明妃村,夔州的永安宫(先主庙)、武 侯(诸葛亮)祠,以古迹咏怀,发思古之幽情,抒高才不遇、报国无门、飘泊 无定的慨叹。 **首咏庾信故居。庾信(513-581),南朝萧梁时人,遭侯景之乱,从 南京逃回江陵,居宋玉故宅。梁元帝时,出使西魏,值西魏破梁,被强留长 安。北周灭魏后,仍强留不遣。前期诗文绮艳轻靡,后期长年受禁,诗文表 现出对乡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伤,清峻苍凉沉郁。杜甫遭安史之乱,长期飘 泊,与庾信身世有相似之处,故借之以抒怀。 首联:、“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写自己自安史之 乱以来,逃难、被俘、奔凤翔、回长安、探亲,后弃官到秦州,入蜀到成都 ,往返梓州,转辗流离,苦不堪言,如今飘泊来到“西南天地间”的夔州。 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这里,风情殊异,房屋 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雄 溪、溪横、无溪、酉溪、辰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 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由自己身居特异风情的 异乡P159联想到身陷囹圄的庾信,意谓侯景与安禄山均系胡人归附中原,后 都分别叛梁叛唐,实乃无赖之徒。现在,诗人哀叹时局动荡之时尚不能还朝 返乡!这是对造成战乱的“羯胡”的愤慨! 尾联:“庾信平生*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 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 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此诗没有直写庾信,而是从自身遭遇入笔,引起联想,抒发感慨,笔势 曲折,感情沉痛,大有余音不绝之感。 (傅德岷) 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①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②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③ *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④ 【鉴赏】宋玉,屈原弟子,楚辞作家。其《九辩》通过秋天草木凋零摇 落的描写,慨叹贫士的坎坷遭遇和孤苦流落。杜甫在夔州,离宋玉秭归故居 不远,前去凭吊或遥想怀人,均是可能自然之事。诗人将宋玉与自己的遭遇 类比,颇多感慨,因而写下此诗。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人借用宋玉《九辩》 中的“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词句起兴,一方面点出时间在深秋,一方面暗示 宋玉其旨在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愤,简洁而恰当地表达了对宋玉 的“深知”和了解。“风流儒雅”既指宋玉学问渊博,又指他是有政治抱负 的志士。“亦吾师”表达了对宋玉的尊敬和仰慕。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诗人在仰慕之余,追怀 宋玉一生,既是词赋家,又是志士,但他在政治上极不达意,生前身后屡遭 误解,甚至曲解,这是宋玉的悲剧。诗人正因为对他“深知”,同情他的遭 遇,故一想到他便流下同情怅惘之泪,深感自己与宋玉受冷落的命运相同, 只不过生在P160不同时代罢了。怜宋玉,亦自怜耳。这联由彼及己,诗情极 为沉重。 颈联:“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诗人为宋玉身后鸣不平 。尽管江山故土保存着他的故宅,但人们欣赏他的是潇洒文采,并不了解他 的志向和抱负。正如他的《高唐赋》中讲的神女故事一样,难道仅仅是梦幻 虚构吗?不!他的本意是在讽谏君主淫惑,而人们只把它看作是荒诞之事,阉 割了作者良苦的用意。宋玉被曲解,这是多么令人痛心之事! 尾联:“*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诗人进一步指出:随着 岁月流逝,楚宫早已泯灭,但宋玉创作“云雨荒台”神女故事的真意还不被 人理解,江船经过神女峰时,舟子就会指点解说,以讹传讹,使宋玉的创作 本意至今成为人们曲解的疑点。 这首诗谈古论今,由宋玉引出自身的感慨,深于思考,精于义理,吹沙 拨雾,表达了诗人对宋玉独特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入情人理,感人至深。 P16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