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乾陵文化研究(1)
QQ咨询:
有路璐璐:

乾陵文化研究(1)

  • 作者:樊英峰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ISBN:9787806289358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255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6289358
    • 作者
    • 页数
      255
    • 出版时间
      2005年01月01日
    • 定价
      ¥39.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西北的梁山。这座陵墓气势宏伟,文物丰富,被誉为“关中唐陵之冠”,在唐代帝王陵墓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乾陵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研究。乾陵文化是由乾陵的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两部分组成,其内涵比赵氏所论更为广泛;研究乾陵文化,不仅对于发掘、整理、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于深层镒、多角度地探讨唐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乾陵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乾陵是唐陵之冠,是大唐帝国的缩影,是唐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加强对乾陵的研究与保护。
    文章节选
    书摘
    唐代帝王对本朝陵寝十分重视。一方面,每当“先帝”升遐,嗣君都要尽力于山陵之事,以表达孝心。不仅为其修建宏丽的地下宫殿,营造雄伟的地面建筑,而且为其树立精美的石刻,大张旗鼓地实行厚葬。另一方面,也非常注意对其祖先陵寝的保护和管理,使唐陵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唐代帝王对关中诸陵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诸陵署来实现的。唐初诸陵署各设陵令一人,正五品上;丞一人,从七品下;录事一人;又设陵户若干。“陵令掌先帝山陵率户守卫之事,丞为之贰,凡朔望、元正、冬至、寒食皆修享于诸陵”[76]。天宝十三载(754),改陵署为陵台,改陵署令为陵台令,各升一阶。为了确保陵寝的**,唐朝的统治者还特令在陵前驻扎军队:“凡诸陵皆置留守,领甲士与陵令日知巡警”[77]。从《宣室志》卷三的有关记载来看,内城常有数百名甲士持戈戟,列旗帜,环卫甚严。惊夜之兵也达数百人之多。为了供奉诸陵,有唐一代曾多次对乾县的地位和辖区进行过调整。文明元年(684)八月十五日,以乾陵置奉天县,隶京兆府[78]。兴元元年(784)升奉天县为赤县,以奉陵寝。为了表示对乾陵的重视,唐玄宗和唐懿宗都曾亲自拜谒过乾陵。除了皇帝亲自拜陵,还规定了公卿巡陵的制度:“春则扫除枯朽,秋则芟剃繁芜。扫除者,当发生之时,欲使茂盛也;芟剃者,当秋杀之时,除去拥蔽,且虑火灾也。”[79]武则天统治时期,每年四季之月及忌日降诞日遣使往诸陵起居。玄宗开元年间,每年春秋二时,差公卿各一人,奉礼郎一人,右校署令一人,巡谒诸陵。天宝时停奉礼郎、右校署令、公卿至陵所,以县官和陵官摄其事。穆宗长庆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准吏部奏,公卿拜陵,通取尚书省及四品以上清望官、中书省及诸司五品以上清望官及京兆少尹充。为了真正做到“事死如生”,当时还制定了向陵寝进献礼物的制度。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一二五中说:“唐凡园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礼各一祭,皇考陵朔望及节祭而日进食,又荐新于诸陵,其物五十有六品。”唐初仪注:品物时新,将堪供进之时,所司先进太常,令尚食相知简择。永徽二年规定献、昭二陵,每朔望上食,冬夏至、伏腊、清明社节等日,亦准朔望上食。武则天时,诸陵每日奠祭。开元二十三年四月规定献、昭、乾、定、桥、恭六陵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日,各设一祭;桥陵除此日外,仍每日进半口羊食。元和十五年五月,殿中省奏:“尚食局供景陵千味食数,内鱼肉委食,味皆肥鲜,掩埋之后
    ……
    目录
    乾陵专题
    唐乾陵研究/王双怀樊英峰(1)
    乾陵地貌的考古研究/秦建明(35)
    唐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三大价值/葛承雍(44)

    史地探索
    ……
    编辑推荐语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是唐陵之冠,是大唐帝国的缩影,也是唐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高宗陵墓为什么要选在乾陵呢?无字碑是谁竖立的呢?其上为何没有文字呢?本书帮你解开扑朔迷离的乾陵之谜!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