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伦本原:《孝经》与中国文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伦本原:《孝经》与中国文化

  • 作者:臧知非
  •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12174
  • 出版日期:2005年04月01日
  • 页数:332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历史的辩证法反复昭示:发展不是简单的生长和增进,它往往不一定呈直线式进步,而是通过一系列螺旋式圈层实现的。这样“回复”便不总是重复往昔,而可能是一种上升的形式,是“唤醒”事物在其开端时即已蕴蓄着的可能性的一种形式。作为由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类创造的文化,也生动地展现着螺旋式的发展轨迹,如欧洲“文艺复兴”的崇尚古希腊、“宗教改革” 的服膺《圣经》,便是对“元典精神”的发展和再造,而欧洲文化正是在这种“回复”中赢得历史性进步的。这种向“文化元典”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现象在中国也多次出现,**的“古文运动”便是典型事例。考之以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这种“返本开新”、“以复古为解放”,即回归元典精神以求新变的情形也俯拾即是。当然,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转轨过程,充满变异与新生,现代生活好比一台巨大过滤器,对往昔文化传统或放行,或阻遏,于弃取间行扬抑之道。近世中国人立足于文明转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实践,选择中华元典精神里的变通哲学、忧患意识、华夷之辨、革命观念和民本思想,并与外来西学的相关部分彼此激荡交融,从而锻造出在近世中国发挥巨大作用的社会变易论、社会救亡论、民族**论、社会革命论和民主主义。可
    文章节选
    为孝而牺牲子女的例子则有“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是汉朝人,因为家中贫困,粮食太少,无法赡养母亲,和妻子商量说:儿子可以再生,还会再有,而母亲只有一个,于是要将年仅3岁的儿子给活埋;在挖坑时,挖到了两坛黄金,儿子才得救。这“王祥卧冰”、“吴猛饲蚊”、“戏彩娱亲” 、“鹿乳养亲”、“郭巨埋儿”等故事,在历史上当然只是传说,并非真实;按照孔子的孝道观,这本身就违背了孝道的要求。《孝经》明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传宗接代、光大门楣、显耀祖宗更是孝的目的。而王祥为了继母冬天里能吃上鱼,就不顾生命危险去卧冰求鱼,冰是不会融化的,王祥则**因此而被冻死,起码是大病一场;老莱子以七十之躯学做幼儿状,故意摔倒以博取父母欢心,果真如此,老莱子这把老骨头能撑得住吗?摔伤自己怎么办?人假扮成鹿就能混入鹿群、挤到 P109鹿奶吗?要是真的死于猎人箭下,那双目失明而又年迈的双亲怎么办?即使不被猎人射死,遇到大型食肉动物,其他的鹿可以凭借速度逃生,郯子怎么办?怕是只能做猛兽的美味!吴猛希望蚊子咬了自己就不去咬父母,其智商确实是无法再低了,蚊子数量不是固定的,不是只有那么几个。郭巨活埋了3岁的儿子就能满足赡养母亲的粮食需要了?真的埋了儿子,使老祖母失去孙子,能不心痛吗?老祖母能够活下去吗?若老人因失去孙子而痛不欲生,郭巨的孝行又有什么意义?上举诸人,从做儿子的角度看,确实都是大孝子,但是,若用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们的要求衡量,显然违背了孝的本质,简直是愚不可及!这些,古人未必不懂,在编录“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故事时,郭居敬的本意可能是为了说明孝感神明的灵验性,但恰恰影射出孝行的**化价值取向和趋于愚昧的特点,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孝行愚昧化的现实。 《二十四孝》所辑故事都是唐代以前的。至于宋代以后孝行的**与愚昧,较之《二十四孝》自是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举一个《宋史·孝义传》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打开《宋史·孝义传》,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愚孝行为。《宋史·孝义传》正式记录的75位传主,除了世代同居、教化乡里的行为以外,其余孝行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毁伤身体为双亲治病,二是服丧超过礼制的规定。如太原人刘孝忠,家中贫困,母亲生病 3年未愈,听说人肉可以治病,刘孝忠就先割左大腿的肉给他母亲吃,后又割左乳的肉喂他母亲;母亲心脏疼痛剧烈,刘孝忠就在手心中烧火,让自己代替母亲受疼,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又有莱州人吕升,父亲双目失明,吕升自己剖肤切肝,用肝为药,终于使父亲重见光明。又有冀州人 P110王翰,母亲双目失明,王翰把自己的右眼挖出,装进母亲的眼中,结果使他的母亲“目明如故”。在当时,割肉疗亲几成风气,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宋朝理学高涨,守礼自是行孝的要求之一。但是守礼不能过度,过度即违背孝道,也没有意义。《孝经·丧亲章》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父母去世,哀痛无比,孝子自然是撕心裂肺地痛哭,言谈举止、服饰容貌都不再考虑是否合乎礼节要求。亲人刚去世时,孝子因悲痛是难进饮食的,但3天以后必须进食,不能“以死伤生”,因哀悼死者而使生者受伤害,死者的在天之灵是不安的。孝子因失去亲人、悲哀过度而消瘦赢弱,但不能危及孝子的生命,这是圣人的教诲。为父母服丧3年,是为了说明丧事是有终结的。但在宋代,孝子行孝往往超过礼制的规定。《宋史·孝义传》多有记载和表彰。如大名人李坯,母亲去世以后,把家产交给弟弟经营,自己在母亲墓旁搭一个茅草棚,号啕大哭,昼夜不止,天天手挖肩背,把母亲的坟墓添了一丈多高;6年里不近酒肉,不进家门,被乡人尊为李孝子。又有徐州丰县人李祚,母亲去世后,在墓地居住27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官府都上奏朝廷,一一予以旌表,被尊为典范。 P111
    目录

    “元典文化丛书"的说明
    一 《孝经》的成书与思想内容
    1.《孝经》作者与成书时间
    2.先秦儒家孝道理论与《孝经》思想来源
    (1)孝的含义与起源
    (2)孔子的孝道观
    (3)曾子的孝道观
    (4)孟子的孝道观
    (5)荀子的孝道观
    (6)《札记》中的孝道观念
    3.《孝经》思想评述
    (1)孝源于天
    (2)孝是伦理的本源
    (3)事亲以礼,立身行道
    (4)忠孝合一,以孝劝忠
    (5)五等之孝
    二 《孝经》的传播和孝道伦理的历史变迁
    1.“汉以孝治天下”与《孝经》经学地位的确立
    (1)“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体现
    (2)《孝经》的官方化及其理论的纲常化和神圣化
    (3)父权的膨胀
    2.魏晋隋唐时期孝伦理的变异
    (1)魏晋的“孝治”
    (2)遵守礼法与率性而为
    (3)唐代的忠大于孝
    3.宋元明清时期《孝经》的传播和孝道的特点
    (1)《孝经》的传播和对孝道的重视
    (2)孝道教化的通俗化
    (3)孝道实践的**化和愚孝
    三 《孝经》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
    1.传统家庭的历史状况
    2.父子之礼
    3.夫妇之礼
    4.兄弟之礼
    四 《孝经》与传统的丧葬、祭祀之礼
    1.“丧则致其哀”:葬礼中的孝观念
    2.“祭则致其严”:行孝与祭祖
    (1)周代祭礼的一般含义
    (2)汉代以后祭礼的社会基础与功能
    五 《孝经》与中国古代法律
    1.对“不孝”罪的惩处原则
    2.“亲亲相隐”的合法化
    3.亲属间的刑罚替代
    4.血亲复仇的正义性和法律的冲突与统一
    (1)儒家血亲复仇观与孝道
    (2)法律文本的限制与司法实践的认同
    (3)义法并立的理论探讨
    六 《孝经》与传统君臣关系
    1.君父一体,事君如事父,事君重于事父
    2.主尊臣卑的永恒性
    3.死谏与愚忠
    七 《孝经》与中国国民性
    1.仁恕敦厚的群体意识
    2.重礼守法的行为准则
    3.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
    4.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5.因循守旧的惰性心理
    6.权利缺失的自我意识
    结束语:《孝经》、孝道与当代中国社会
    附录一 《孝经》今译
    开宗明义章**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古文《孝经》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