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余秋雨现象大盘点
QQ咨��:
有路璐璐:

余秋雨现象大盘点

  • 作者:古远清
  •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806235775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364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汇编了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和相关报道,并作了独到的评点,还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和证据,从而解构了余秋雨一贯“站在正面”的神话。这可谓是对十多年来“余秋雨现象”的总盘点,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对研究“文革”文化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004年夏天,余秋雨曾说要封笔,要彻底告别中国文化界,在海内外传媒上闹得沸沸扬扬。这是真的吗?这与学界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所经历的“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的过程有无关系?余秋雨在“文革”中到底有无做过“四人帮”的御用写手?他是如何从“文化苦旅”迈向“法律苦旅”的?他的“法律苦旅”是“圆满结束”还是彻底破产?被称为“世界华文文化界*火暴的一件事”的余(秋雨)古(远清)官司,他是赢还是输?才思敏捷的他,文品和人品有无缺陷,有无顺手牵羊剽窃过别人的文章?他2004年扬言要“自杀”,是肉体自杀还是精神自杀?他的自传《借我一生》,有无改写、伪造他的“文革”历史?本书汇编了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和相关报道,并作了独到的评点,还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和证据,从而解构了余秋雨一贯“站在正面”的神话。这可谓是对十多年来“余秋雨现象”的总盘点,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对研究“文革”文化也有
    文章节选
    书摘
    “余秋雨”是谁?
    他是20世纪90年代受到高度评价的同时,又遭到*严格的审视、挑剔和受到*苛刻的评价以及*尖刻的嘲讽乃至谩骂的上海作家。
    人们怀念1992年的余秋雨。那时候,余秋雨的名声还没有那么高,他的文章没有“深刻的故意”,没有“经霜的冷峻”,没有“文化散文”的高帽,没有“文化明星”的重负;那时,只有文化,只有苦旅。在王永飙一类读者的手中,余秋雨作品被他们小心地抚摸,以至感叹“好文章值得一读再读,好朋友值得��聊再聊,好情人值得一爱再爱”。可后来人们发现,《文化苦旅》之后的余秋雨,他写的文章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好文章,其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是“好朋友”,更不是值得一爱再爱的“好情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和余秋雨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个广义的文化人,一位善于炒作的明星式作家有关。
    以《千禧日记》为例,媒体把作者炒作为“文化巨匠”、“文坛精英”。正是这位“博学”的文学大师,在困居塔上多年的学术研究之后,睡眼惺忪地骑上了散文的毛驴在华夏大地上“苦旅”,在远离尘嚣的“山中”写笔。他站在几乎与上帝同样的高度,追问在中国文化史的大殿里安睡的先人们,不断对华夏文明发出悲悯的感叹。“他跟超然对话,然后以此教育世纪末的今人。”
    余秋雨不仅是“博学”的文学大师,还在散文中以哲人面目出现。读他的散文,总仿佛看见一个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废墟、小镇、古殿、庙宇……之间,在哲人飘然走过的路上,无不留下对文灵魂和人生秘谛的沉重思考。或像有的评论者形容的那样:“他老是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踱着。其基调永远具有学术权威口吻的居高临下
    ,遗老遗少式的吊古伤今,牧师布道式的悲天悯人,并且还夹杂着旧式文人特有的似乎聊充排遣之用的故作通脱。”
    不管是“博学”的文学大师还是哲人,余秋雨均以自己所拥有的哲人的洞见力和一个艺术家的感受力做基础。他有一套聪明的叙述策略,如对古典文明,明明挥手拜拜,却又满怀恋情;好像在否定,又好似在赏玩。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做法,确能惹得读者的喜爱,以至在台港两地刮起一阵阵余秋雨旋风,让台湾文坛重镇余光中对隔岸同宗的余秋雨作出这样高的评价:“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30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他写的文化气息甚浓的作品,被学界称之为
    ……
    目录
    前言 /1
    **章 “余秋雨”是谁
    **节 贴满各种文化标签 /l
    第二节 “*酷的作家” /5
    第三节 与炒作分不开 /10
    第四节 受到批评*多的文人/13
    ……
    编辑推荐语
    本书汇编了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和相关报道,并作了独到的评点,还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和证据,从而解构了余秋雨一贯“站在正面”的神话。这可谓是对十多年来“余秋雨现象”的总盘点,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对研究“文革”文化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书评
    李泽厚(美学大师)
    后来在“文革”中,他(余秋雨)是一时积极跟着走的,但可以原谅。
    (摘自李泽厚、陈明《浮生论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夏其言(原中共上海市委驻写作组清查组组长)
    我曾劝他(余秋雨)对自己在写作组的所作所为也好好反省,做点自我批评,
    这对他是无损的。但这家伙竟置之不理,难怪有人说他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了。
    (摘自夏其言给《新民周刊》的抗议信和致孙光萱的一封信)
    于光远(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剐院长)
    我注意到,不少当初参加造反活动起家的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鉴定和处理
    ,因而以后出现不应该发生的现象。我认为在这次整党中对“三种人”触动
    得太少、研究得太少,结果有些“三种人”或者应该在整党中受教育的人真
    的蒙混过了关,反而神气了起来。余秋雨向余杰摆老资格,说他太年轻了。
    我85岁了,也摆一摆老资格,翻一翻陈年老账。
    (摘自于光远《跨越世纪门槛》,福建人民出版社2OO1年版)
    董桥(香港散文家)
    我跟佘秋雨是朋友,希望他打破心理关口,正视真相,继续静心写作。
    (摘自董桥《一篇讲真话的重要文章》,香港,《苹果日报》2000年5
    月4日)
    谭大珩(评论家)
    总的说来,余教授从文坛走向法庭,说明了他走的是离开文学的道路。依靠
    法庭去解决文艺批评之争,是不恰当的。一个作家如果只靠法庭去争“名誉
    ”,那么,该文人已走向末路了。
    (摘自谭大珩《略论余秋雨“告状”》,《鲁迅世界》2005年第4期)
    为君捶碎黄鹤楼(网民)
    谁更有资格讲法律?谁应当被推上法庭?*有资格讲法律的,不是余秋雨,而
    是“文革”中的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而应当被推上法庭的,不是那些探求
    历史真相的学者,而是“文革”中的“拳头打手”和“文字打手们”。
    (摘自《关天茶舍》网页)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