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高,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早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像《三国演义》这样既高度忠实于历史真实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罗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多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在这部名著中,罗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矛盾斗争。****地刻画了封建统治**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深刻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铤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名著导读
1.名著梗概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天下大乱。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爆发,各地豪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中国大地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混乱场面。
朝廷为镇压黄巾大起义,在全国招募军队,这就引出了一个大英雄出世:此人名唤刘备,是东汉王室的远支子孙,他胸怀大志,特别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他见到招兵榜文,与意气相投的新交朋友张飞张翼德、关羽关云长在桃园里结拜成兄弟,刘备为长兄,关羽、张飞依次为弟。三人决心投军杀敌,报效**。刘备擅使一对双股剑,足智多谋。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张飞则是丈八点钢矛,二人勇武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投军后立下许多战功,直到黄巾军全部剿灭后弃官归乡。
宫廷内宦官专权日盛,朝政日乱,人民怨声载道。各地战乱又起,刘备三人复出,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此后,朝中大权又被奸相董卓把持,董卓骄狂残暴。在曹操讨董檄文的号召下,十七镇诸侯起兵响应,直逼洛阳,刘备兄弟也在其中。讨董大军兵临城下,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出城迎战,连杀盟军数员大将。这时,关羽自告奋勇去战华雄。他提刀飞身上马,众人只听得帐外鼓声大作,喊杀声震天。不一会儿,关羽便提着华雄的人头得胜而归。董卓见华雄被杀,亲自领着十五万大军迎战,他的义子吕布骁勇善战,武功天下**,众诸侯无人能敌。正在这紧急时刻,张飞、关羽、刘备三兄弟合战吕布,将他打败。董卓见吕布战败,诸侯军士气愈旺,便决定放弃洛阳城,劫持着皇帝迁都长安。诸侯占领洛阳后,长沙太守孙坚寻得一枚国玺,便托辞返回以图霸业。袁绍听说后大怒,联合荆州刺史刘表半路截击孙坚,从此孙坚与刘表结怨。诸侯军也都各怀异心,不久便各自散去。曹操投扬州,袁绍到关东,刘备仍回平原任县令。此后,割据一方的袁绍、公孙瓒、孙坚、刘表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孙坚被刘表害死,孙坚的大儿子孙策投奔袁术麾下。董卓此时因为美女貂蝉而与吕布发生冲突,于是吕布带兵杀了董卓,夺回了貂蝉。此后不久,董卓的日部又杀回长安,吕布抵挡不住,逃出关外投奔袁术去了。
这时**稍有些太平。不想山东境内黄巾军的余部又开始起义,曹操平定山东,他所向披靡,降敌数万,招揽天下英雄贤士,开始建立霸业。经过几年东征西讨,他大权独揽,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在后院种菜来掩人耳目。一日,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去喝酒,坐饮畅谈。曹操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很多人的名字。曹操只是摇头。曹操说: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吃一惊,将吃饭用的工具——匙箸掉落在地。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自己的吃惊,也使曹操放松了警惕。不久,曹操引兵诛杀吕布,兵围刘备。刘备势单力薄,只身突围投奔袁绍,张飞也不知去向,关羽为保全刘备家小,在曹操答应自己三个条件后投降。曹操极为赏识关羽,一心想招降他。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报答曹操后,不辞而别,千里走单骑,一路护送刘备家小过五关斩六将,*终与刘备和张飞相会。兄弟团聚后,刘备在汝南重整旗鼓,招纳了猛将常山赵云赵子龙,势力逐渐恢复。
这时,天下较大的诸侯经过互相吞并,只剩几家了,其中以袁绍和曹操势力*大。孙策在江东招纳了猛将谋臣,称雄江东。后来他中了刺客暗算,毒发而死,其弟孙权接管他的权力,采取顺曹操、绝袁绍的方针,割据江东。袁绍和曹操两雄相争,在官渡爆发了一场激战。曹操采取断其粮草、乱其军心的战术,以少胜多,袁绍只带着八百单骑逃回冀州。不久,袁绍重整部队再战曹操,曹操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再次大败袁绍,进而兵围冀州。袁绍不久病死,曹操水淹冀州,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他于是腾出手来准备对付刘备。刘备屡战屡败,现正投靠荆州刘表处,但是受到刘表妻党的猜忌,并想加害于他。刘备于是避难新野,并拜徐庶为军师,势力日渐强大。曹操屡次派人来攻,都败在刘备手中。曹操于是设计迫使徐庶离开了刘备,徐庶临走前向刘备**了自号“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刘备连续三次到隆中拜见诸葛亮,*终见到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心三顾茅庐,于是与他纵论天下大势说:天下必定会一分为三,并定下了称霸西川,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再图中原的战略。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从此成为刘备的军师。他上任伊始,便运筹帷幄之中,用火攻大败来犯的曹操十万大军。看到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日渐大强,曹操觉得已是心头大患,非除不可,于是派出五十万大军南下,想一举扫平江南。曹操的先头部队向新野开来。诸葛亮连施妙计,曹军死伤大半。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攻刘备,刘备投靠襄阳不成,转投江陵。因为他不忍丢下百姓逃命,行动缓慢,结果被曹军追上。张飞奋力保护刘备脱险。赵子龙白马银枪,连杀曹军十八员战将,保护刘备的儿子刘禅脱险。曹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却见张飞须发倒立,立马桥头,怒喝一声,活活吓死曹军一员大将,吓退了十万曹军。在关羽的接应下,刘备顺利脱险,不过荆州已被曹军占据。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孙权和刘备被迫联手抗敌,在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但是孙权部下降曹的论调很高,孙权的决心不够坚定。于是诸葛亮来到江东,舌战群儒,并智激水军大都督周瑜,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合力抗曹。在诸葛亮和周瑜的调度下,联军火烧赤壁,曹军全军覆没。曹操只带着一百余人逃回北方。赤壁之战,联军大获全胜,从此奠定了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格局。
此后,周瑜多次设计欲害诸葛亮和刘备,但都被诸葛亮用计化解,自己反而因气生病。刘备占据荆州战略要地,向西发展,地盘逐渐扩大。周瑜仍想夺取荆州,于是设计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等刘备前来迎娶时,就将他关押起来,然后去夺荆州。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驾轻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然脱身。
诸葛亮派赵子龙随刘备前去娶亲,临走交给他三个锦囊,吩咐他依计行事。果然,在诸葛亮的妙计下,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被诸葛亮气得旧病复发。周瑜仍不死心,率军远征企图夺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他又落入自己的圈套。周瑜被气得箭疮复发,卧床不起,不久,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中死去。此后不久,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进占蜀中,成就霸业。
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陆续互相征讨,互有胜负,呈相持状态。过了几年,刘备打破这种僵局,兴兵讨伐“汉贼”曹操。关云长受命直指中原,连战连捷,但在攻打樊城时,身受冷箭,才停止攻势。此时秋雨绵绵,水势猛涨,关羽设计水淹七军,曹军大败,关羽再次兵临城下,却被毒箭射中。恰在此时,神医华佗云游至此,于是为关羽刮骨疗毒,期间关羽饮酒吃肉,谈笑弈棋,胆识威震天下。曹操见势不妙,于是派人游说孙权合攻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后不屈而死。噩耗传到蜀中,刘备伤心欲绝,发誓飞报仇。关羽死后,曹操也染上重病,不久一命呜呼,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继位称帝。曹丕即位后,骨肉相残,排除异己,同时迁都洛阳。汉献帝被废后,刘备也在蜀中称帝,并兴兵东征,为关羽报仇。东征前夕,张飞手下两员叛将暗害了张飞投奔东吴。刘备举兵报仇,一路夺关斩将,直逼东吴。眼看东吴形势危急,孙权起用陆逊为帅抵抗蜀军。陆逊先消尽蜀军锐气,然后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兵败后不久即去世,临终托孤于诸葛亮。魏军趁刘备刚死兵发五路前来进攻,诸葛亮巧计退兵。魏国转而攻打吴国,也大败而归。
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守到白帝城。从此刘备一病不起。刘备死后,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国库充盈,军备充足。他先后七擒七纵,收服了南蛮王孟获,蜀国南方从此平定下来。这时,魏王曹丕去世,曹睿即位。诸葛亮趁魏国内乱,亲率大军出川北征中原,连战连捷,并收得一智勇双全的帅才姜维。后来因马谡狂傲自大,丧失街亭这一战略要地,使得魏军兵临西城。事情来得很突然,西城内只有诸葛亮和千余名老兵,但是诸葛亮临危不乱,利用魏军主帅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摆了一场“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诸葛亮智退魏军十万大军,然后从容撤退。他责怪自己用人不慎,误了蜀国大事,于是挥泪斩马谡。此后诸葛亮重整兵马,连续六出祁山北征中原,虽然屡战屡胜,但都因为战将投敌或奸臣误国,总是劳而无功。诸葛亮慨叹时运不济,忧劳成疾,*后病死于五丈原,一代名相含恨而终。白诸葛亮死后,蜀国国主刘禅软弱无能,宠信宦官,国势日衰。只有大将军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屡次出兵讨伐魏国,但都无功而返。吴国此时也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大不如前。魏国大权此时已被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把持,曹氏旧将心怀不满,不时发动叛乱。司马昭东征西讨,地位逐渐巩固,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统**下。他整顿兵马,趁蜀国后主猜忌姜维,朝政混乱之机,派邓艾率军攻打蜀国。邓艾几路夹击,刘禅惊慌失措,只好投降,蜀国灭亡。姜维企图假投降,然后说服魏国大将钟会造反。,事败被杀。不久,司马昭中风而死,其子司马炎,逼魏主让位与他,他即位后改国号为晋。吴国国主耽于淫乐,不理朝政,很快被司马炎派兵征服。三国鼎立局面终于结束,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红楼梦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中国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其先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语音译,家奴的意思)。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府的要职长达六十余年,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少年时代的曹雪芹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他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困苦,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创作出了《红楼梦》(前八十回)这部旷世杰作。现存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其中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1738—1815)所续。《红楼梦》一书在世界现实主义小说史上具有领先地位,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它创作于18世纪中叶,清朝乾隆年间。虽处于“康乾盛世”,但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种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本不了解西方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在这种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的局面下,隐藏着深重的危机。曹雪芹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和脉搏,他笔下的盛极而衰的贾府就是危机深重的封建社会的缩影。
曹雪芹生活在清朝的前期,曹家又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正是《红楼梦》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原型。其中曹雪芹早年的**生活,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大家庭的生活环境无疑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家境衰落后,他迁居北京,虽生活极度贫困,但仍以顽强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创作和修订。
名著导读
《红楼梦》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细致地描写了二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终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结局而告终,揭示出了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围绕着这场爱情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从而展示出当时那个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留下一块石头未用。此石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人世后,成为贾府的嫡系子孙,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贾宝玉。宝玉作为未来贾府的继承人,深受贾母的宠爱。他感情细腻,追求爱情解放和个性自由。对封建正统思想不满,并且具有反抗精神。贾宝玉是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及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