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发展研究——江苏、浙江实证分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发展研究——江苏、浙江实证分析

  • 作者:王志凯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65436
  •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01日
  • 页数:216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市场化和制度变迁显然是推动发展的*为突出的因素。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无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改革过程,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主要动力。而**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不干预、甚至是保护的态度,对于中国的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发展完善,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持。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全球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经济现在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亚洲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视野观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转型,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立足江苏和浙江的实践来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区域发展,这无疑是研究一个成功转型与发展的大国经济体的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2008年正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组织各种活动,来纪念1978年开始实行的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多重意义上,这本著作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市场化进程的总结回顾,也是对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信心展望。
    文章节选
    第二章 民营经济发展与城乡区域的产业成长:浙江实证
    今天,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及其产业成长的轨迹,特别是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现象,已经形成了对中国广大城乡区域发展具普遍推广意义的民营经济的一般特色现象。我们当然也注意到一些新的情况,浙江现象的遍布城乡的块状和集群经济,现在许多作为成熟型的传统产业集群,开始遭遇诸如行业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缺乏创新+技术路径锁定”导致块状与集群经济的主体产业长期低度化、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低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导致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增多等发展的问题。但民营经济带来的浙江城乡区域的产业成长——地区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经验,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从无到有地培育城乡区域的产业成长,具有直观的可移植的价值。因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与城乡区域产业成长的路径和现象,现今依然值得总结。
    总结浙江民营经济及其城乡区域产业发展的一般特色现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营经济的区域产业空间特征呈现块状经济集聚的现象;二是民营经济在产业形式与市场形式的有效整合过程中,推进城乡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三是民营经济区域产业成长的动力,源于民营化的机制活力和其产业组织的绩效;四是民营经济产业的发展演进体现了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统一。
    一、民营经济产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区域块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以浙江现象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依靠活跃的制度创新机制,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使得江浙一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明显的制度先发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先是“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接着是温州的家庭作坊、家庭工场,再到后来的以温州、义乌各地的专业市场和相关的块状经济为特色的区位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块状经济①,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特色产业有明显的专业化产销基地,并由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农村工业化的产物,是民营经济市场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结合的内容。其典型特征是专业市场与地方特色产业专业生产基地互为依托,其贯穿发展过程的动态优势是民营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之间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对接。
    从浙江现象的实践来看,民营经济*初的发展都是在一家一户的家庭工场基础上,发展为一户带一片的专业生产,再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再到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现在总结起来,就是从家庭工业、合伙企业或乡村集体企业起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集群或工业小区。浙江的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区域经济的优势,是浙江省的特色经济现象。
    (一)“小商品、大市场”造就的**产业或产品优势
    民营经济的创业和发展是从家庭作坊起步的,创业的技术和资金都很薄弱,只能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虽然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但如塑料、皮革、包装、服装、五金、制鞋、纺织、化纤、文具、纽扣、皮带等,多是小商品或典型的日用消费品,却拥有无限的市场。在改革开放前10年中,由于那是我们**商品严重短缺的年代,加以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变迁的政治约束,使得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浙江温州的民营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制度后发劣势,因而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占尽制度机制与市场的双重先发优势效应。在这样的前提环境下,“小商品、大市场”迅速造就了浙江围绕专业市场的在全国占据**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的扩散集聚地位。可以说从改革开放至现在,浙江在全国一直是专业市场*发达的省份,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多年稳坐全国专业市场前两名,更进而成为名震东南亚辐射世界的小商品市场。整个浙江的专业市场体系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成型,专业市场体系的形成大大降低了商品生产和交易的成本。民营经济在浙江正是紧密依靠这些专业市场,从户帮户、村带村,逐步向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连片经营拓展,终于形成了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达千家万户的块状经济。这些块状经济通过市场将其产品辐射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块状经济结合专业市场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带来了产业集聚的空间变化,使得各类专业市场的建设发展与优势产业的培育、城镇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浙江省内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经济。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块状或集群效应,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区
    我们知道,民营经济走的是一条块状或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家庭工场、专业市场和供销大军的结合,是形成许多专业村镇的“温州模式”直至浙江现象的基础和内容。这一发展道路是显著的地方化经济成效。在温州,143个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10亿元的镇达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全市有制鞋企业5000多家,市场份额占全国20%以上;制笔企业150多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打火机企业260余家,产品占世界市场的70%;柳市镇低压电器企业100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1/3。①而绍兴已成为全国产量*多、设备*先进、专业市场*大的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区。在宁波某县,就有民营服装企业66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全国服装企业8强中,该县就占到1/4强。此外,大唐的袜业、苍南金乡的标牌包装制作业、海宁皮革服装业、永康的五金业等,都是很成气候的特色专业化产业,是典型的地方化经济的规模集聚,增加了农村地方乡镇的就业,提高了农村经济的非农化发展程度,也促进了农村乡镇的城市化。在产业的地理空问和产业的发展组织上,体现出民营经济产业发展的块状和集群效应。
    (三)块状特征的民营经济产业在地域上全面开花,大面积发展
    随着浙江民营经济在温州和台州的发展壮大,其在浙江其他农村地区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性影响及扩散效应,浙江全省各地区及至浙江周边省份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开始模仿温州和台州的民营经济的制度机制和产业集群模式。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浙江的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浙南的温州、台州等地,浙江东北的杭、嘉、湖地区当时还主要是仿效“苏南模式”的乡镇集体企业,浙东北走的是依赖“苏南模式”的乡镇集体企业发展的路径。从发展事实上,1990年台州和温州两市的非公经济的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6.9%和32.7%(如果计算上戴集体经济“红帽子”的那部分,实际比重还要高);而当时湖州和嘉兴两市的同类比重分别只有4.9%和7.7%,其地方经济的很大份额与苏南相似主要是来自乡镇集体企业。但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营经济在整个浙江农村地域的布局上全面扩展,浙东北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也开始迎头赶上。到1999年,湖州市非公经济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4%左右,与这个时期台州市的非公经济比重份额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浙东北自进入90年代以后,走出了“苏南模式”的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路径依赖,进而呈现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在浙江全省大面积发展的浙江现象。
    二、区域民营经济:产业形式与市场形式的整合
    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西方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所有制形式相一致的。而从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民营经济与市场也是天然兼容的,无论是民营经济的产业形式还是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都存在与市场有效结合的契机,发展民营经济就是经济的市场化。
    从浙江省整体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来看,个体户从事服务业的占80.5%,从事制造业的占15.5%,从事农业的占0.93%;民营企业从事制造业的占61.86%,从事服务业的占31.86%,从事农业的只占1%。这就意味着,在浙江99%的民营经济从事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即非农产业。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是中国农村开拓非农化和工业化道路的途径,而民营经济的发育和区域产业的成长,又是靠市场化。
    ……
    目录
    **章 江浙模式与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发展:一个评价
    一、江浙模式民营经济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江浙模式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江浙模式民营经济推动区域城市化和区域创新
    四、江浙模式民营经济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民营经济发展与城乡区域的产业成长;浙江实证
    一、民营经济产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区域块状经济
    二、区域民营经济:产业形式与市场形式的整合
    三、城乡区域民营经济产业成长的机制与动力
    四、民营经济与区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制度变迁:江浙案例分析
    一、初中期发展阶段:“苏南模式”VS“温州模式”
    二、快速发展阶段:专业市场与产业协作
    三、提高发展阶段:企业对市场的正替代
    四、全面创新阶段:民营化机制的普遍推开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自主创新
    一、创新技术与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二、民营经济与区域产业发展创新
    三、专业市场的组织创新与转型:义乌小商品城案例
    四、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动机日益增强
    五、民营企业创薪发展,奠定了区域经济新格局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萧山经验
    一、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二、强县战略实施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
    三、强县战略大力推进与城市化的全面加速
    四、都市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与经济空间拓展
    五、萧山经验的代表性意义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江浙模式到中国区域民营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一、江浙模式地位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新东方神话
    三、遍布全国的民营企业工业化的故事
    四、中国民营经济全方位发展的功效及其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区域市场一体化与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
    一、区域市场发育下的民营企业国际化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难有发展与突破的深层原因
    三、区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面临挑战
    四、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来推进民营企业国际化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民营经济与长三角的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一、世界经济发展演进新格局的观察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新态势
    三、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既有基础与时代重任
    四、欧盟区域治理与区域合作的经验及深层启示
    五、实施区域共同治理,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的层次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民营企业劳工权益保护与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现状
    二、民营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障的两难困境
    三、民营企业职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评价
    四、民营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的制度框架
    五、欧洲创新的福利制度对劳工权益保护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定位与未来展望
    一、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定位
    二、民营经济集群化发展的空间布局趋势
    三、民营经济集群化发展对社会化服务平台的要求
    四、改革开放的深化使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机遇
    五、政府服务的改善使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宽松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总结与结论
    一、当前长三角企业倒闭潮,不改区域民营经济的长期向好
    二、倒闭潮中整合企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和生产配套更具优势
    三、倒闭潮是一种积极的结构调整,利于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四、浙江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五、中国区域民营经济有望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寻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