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追寻商业中国 第一卷·觉醒的时代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追寻商业中国 第一卷·觉醒的时代

  • 作者:俞雷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13963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1日
  • 页数:263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8613963
    • 作者
    • 页数
      263
    •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01日
    • 定价
      ¥39.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如果把晚清“同治中兴”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那么,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渐次开始的改革与开放,可视为此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与高潮。
    在诸多看似不相关的商业事件与人物中,可抽丝剥茧出整个中国商业变迁的脉络与逻辑。在不同年代、不同舞台上闪现的“小人物”和“大事件”,串联起30年间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本书采取见微知著的手法,记录了近30年中国商业和营销的发展与变迁。通过梳理大量的史料,从细微中见诸历史,折射出中国商业与营销历史变革的主线。
    文章节选
    1978年 破晓的黎明
    保罗·马金迪**次来到社会主义中国是1978年。这位路透社记者日后成名的作品将是对戴安娜王妃母亲弗朗西斯·尚德·基德夫人的采访以及对英国政坛的一些评论文章。但在1978年的时候,马金迪写的是关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一些报道。
    马金迪是从香港来到中国内地的,他对香港列车能在早上9点提供杜松子酒和冰镇威士忌感到满意。而在开往广州的列车上,马金迪却只能喝到滚烫的茶水。但他注意到,在这个招待外国人的车厢里,至少茶杯的装饰还是很精美的。
    在香港居住了一年之后,马金迪对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的差别感到好奇。进入内地的时候,香港的高楼大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绵延数里的起伏丘陵和种满谷物的庄稼地。在跨越罗湖桥的那一刻,马金迪感觉到了中国人彬彬有礼的态度和强烈的好奇心。相对于香港的拥挤,马金迪觉得这里的一切是祥和平静和妩媚动人的。但他想不到的是,要不了多久,这里就将成为中国*有生气和*繁忙的经济特区。
    身穿绿色军装和戴着红领章的人民解放军边防军对马���迪进行检查,但并不严格,甚至还拿着一本书当场请教马金迪英语发音。
    列车过了罗湖桥后,西方旅行者开始发狂地拍摄这个陌生的社会主义**中的一切。一位丹麦旅行者则把他的印象直接录音到了一盘录音带上。
    列车到达的终点是广州,在那里,马金迪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一位20多岁、眉目清秀的翻译彬彬有礼地对马金迪说:“我非常希望到英国学习外语。我的一个朋友已经去了那里。打倒‘四人帮’之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1978年的中国还没有任何“堕落”的现象,至少在马金迪眼里是如此。广州机场的一个“失物招领”的玻璃柜给马金迪留下了“中国人具有诚实精神”的印象。他还在一本《中国旅游指南》中读到,一位外国旅行者在旅馆的废纸篓里扔了一双旧鞋,但这双鞋子在他离开中国的飞机上,“回到”了他的手中。这样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拾金不昧,至少当时的中国人还不能理解外国人为什么会把旧鞋丢在废纸篓里。
    但日本的评论家山川晓夫却不像马金迪这样富于人文色彩。他从一些经济数据的对比中得出了“中国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人民生活一点也没有改善”的结论。此时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美国的三十分之一。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文革”开始后的这十几年留给中国的只是一片空白。
    武汉钢铁厂在建厂初期,苏联专家撤走后,就一直自力更生。现在,它更像是一片沼泽地。应邀去武汉钢铁厂参观的日本**技术人员在参观工厂时需要穿上高腰的胶靴。山川对此感到震惊,因为同时期的日本钢铁厂,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公园式工厂里,已在使用电子计算机管理。
    这一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据山川晓夫估计,只相当于日本1877年到1887年这十年中的数据。山川还悲观地估计,此时在工业上对中国进行援助的话,可能会引起某种社会矛盾或者新的社会不安。但他显然认为邓小平也知道这些现实情况,却还是坚定地决心实行“四个现代化”的路线。
    不过也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像山川那么悲观,至少《日本经济新闻》的一位记者认为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商业的现代化。这位来上海的记者看到的南京路已经是一条繁华的街道。百货店里衣料和电器琳琅满目,陈列也别具一格。中国甚至已经有了24小时营业的商店,但那时叫“昼夜商店”,1978年的消费者更多地称它们为“小店”。上海市内的各个菜市场在这年夏天开始实行“电话预约定菜制”。引进自动售货机也成了一件新鲜事。上海的《解放日报》甚至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超市。这种商业业态在当时的中国是闻所未闻的。
    美国人对投资中国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一位代表一家化学公司同中国做生意的商人说:“任何西方企业如果打算冒险把大量资本投入中国的合资公司,那简直是发疯。它们根本控制不了这些企业。”但美国一些大量进口鞋子的贸易商已经开始初步探索中国工厂的生产状况,然而中国人却并不让他们参观工厂。
    中国正在计划开办一些轻工业品的合资企业,但香港的观察家认为,对中国的轻工业领域,西方公司大概不会像在石油钻探设备等重工业领域那样蜂拥而上,激烈竞争合资机会。事实上此时中国已经开始了和一些美国公司的初步谈判,并且希望在这些合资公司中采用国外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中国的打算是在一段时间内(通常说是五年),用工厂生产的衬衫、鞋子或者手提包来偿付给外国投资者,这些产品价格要大大低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南朝鲜(现在的韩国)同类产品的价格。在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厂房、设备和技术将全部归属中国人。但美国人认为,这仅仅是中国所倡议的合资企业模式的一些“说明动向的细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也敦促美国和其他**仔细研究中国的建议,并且需要保持小心谨慎。
    美国人认为这些合资企业将会建在福建或者广东,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准备好了要和这两个省的当局进行谈判。在一些美国人的印象中,中国人已经变得更为讲究实际了,因为中国需要技术,也需要出口市场。
    同时香港也已经有一两家公司蠢蠢欲动。它们的整个市场路线图是先在中国进行初加工,再到香港进行精细加工,然后销往美国。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规模地降低成本和避税。
    黎明前的躁动
    1978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都已经感受到这个**破晓前的躁动。
    远在非洲的埃及已经观察到中国的一些变化。这年年底埃及的《**消息》总结说,1978年,中国是地平线上的一颗明星。
    邓小平已经被证明是无辜的,中国共产党承认以前对他的批判都是不实之辞。中国的“大字报”虽然还可以见到,但是内容已经变成了批评毛泽东和他的一些思想观点。中国的外交官也不再被要求一定穿“毛式”服装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穿西装。这个**已经在修建为了旅游业而设的饭店。西方舞蹈开始被接受。中国已经决定和资本主义的美国建交。
    宣布中美建交的时间*后定在1978年12月16日。这天上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报:上午10时将有“重要广播”。此前,中美建交的谈判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绝大多数中美公众都对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感到意外。
    上午10时,中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举行新闻发布会,他在电视镜头前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联合公报上写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1979年1月1日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就在中美两国宣布建交的三小时后,可口可乐宣布重返中国。这是**重返中国的国际消费品公司。可口可乐日后将在中国开办很多合资企业,甚至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口可乐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进入上海。*初它并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字,于是当时可口可乐专门负责海外业务的可口可乐出口公司,在英国登报征求译名。当时一位中国旅英学者蒋彝,以“可口可乐”四个字击败其他对手,拿走350英镑(另说30美元或15英镑)的奖金。但蒋彝并没能见证可口可乐重返中国的这**,在1977年的10月26日,74岁的蒋彝已病逝于北京。
    28年后,英国的《卫报》如此评价当时的中国:
    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自18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被西方统治,或者说是被欧洲和美国统治。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那些即将脱离欧洲殖民主义的**注定将要陷入**的依赖和落后。东亚的崛起告诉人们,情况不是这样。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东移。21世纪将完全不同于前两个世纪,权力不再掌握在欧美手中,其他**也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参与者。
    1978年,邓小平开始了中国的改革,尽管当时无人知晓,这会把中国带往何处。更无人能想象得到,接下来30年的中国,繁荣程度将远超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盛世。世界开始瞩目中国,中国也开始从动乱的年代中复苏,越来越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远在美国的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这位当时还年轻的“世界营销之父”在这一年获得了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所颁发的“保尔·D·康弗斯奖”,以表彰他在市场营销学科上的杰出贡献。但恐怕1978年时他不会想到,他所创立的学科对中国将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1978年科特勒博士**次来到中国,25年后他回忆说:“1978年我初到中国时,看见满大街只有自行车。当时我就想,中国能够做得*成功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发展成为自行车生产大国。可现在,街上满是小轿车。中国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1978年 破晓的黎明
    黎明前的躁动
    “一团火”精神
    悄然变化的南京路
    1979年 30岁的中国
    服务业起步
    物价和分销体系
    广告来了
    30岁的中国
    1980年 现实主义
    个体户
    自由市场
    营销之初
    1981年 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崔秀芝和蝙蝠电扇
    咨询业之初
    承包潮起
    电视机时代
    1982年 困顿与发展
    个体户的困顿
    义乌和汉正街
    大碗茶传奇
    从采购、批发到市场销售
    1983年 “中国式的”
    改革者
    邓汉光与南方大厦
    合资企业
    特区
    1984年 商品经济
    健力宝启程
    走向“神坛”的步鑫生
    “苦主”牟其中
    1985年 星星之火
    成长中的家电企业
    万宝事件
    乡镇企业
    又一个“明星”
    1986年 理想与现实
    马丁·波斯特和上海大众
    李秀森和“横向经济联合体”
    对模式的探索
    1987年 时代的英雄
    火烧温州鞋和假冒伪劣产品、倒爷的盛行
    北京啤酒问题调查
    营销在进步
    广告在进步
    时代的英雄
    1988年 峻岭与深谷之间
    物价与通货膨胀
    回扣风
    峻岭与深谷之间
    中关村的“泥饭碗”
    1989年 相信未来
    *后一个夏天
    初露锋芒
    钱柏川案
    后记
    编辑推荐语
    勇于拓进的史志,敢于表达的史识,独立自由的史心,这是我从俞雷作品中读出的三个启迪。 吴晓波 畅销书作家 “蓝狮子”出版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让我们从这本书中寻找属于个人、企业、**的青涩记忆吧,正是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年代的变化,从而获得中国商业开端的深刻体认,也从而有了中国商业价值探询的依据。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国,是历史所选择的必然结果,但中国商业的前如何,该向哪里去,知史明世,唯有了解中国商业的历史,方能看透经济迷雾背后的真正未来。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追寻商业中国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