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全四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朝 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全四册)(附赠全彩精美导读手册)

  • 作者:(宋)司马光 黄锦鋐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ISBN:9787510400216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1469
  • 定价:¥18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第四辑。全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因规模宏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在不改变《通鉴》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将其分为7辑,每辑大致3册(第四辑南北朝部分4册,第七辑五代十国部分2册),共21册,陆续推出。
    本辑所记,起于南朝宋高祖刘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二年(588),讲述南北朝时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
    420 年,宋受晋禅,刘裕登位,号为刘宋。424 年,文帝初立。三十余年,劝学招贤,“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元嘉大治。450 年,效霍去病狼山封胥,偏师数路,北伐中原,“赢得仓皇北顾”。453 年,刘劭弑父,文帝晏驾,其后**惨剧,前后相续,宗室大坏,骨肉离析。479 年,权臣萧道成,废顺帝自立,是为南齐。道成父子相承,体恤民众,交通北魏,内外差强。尔后诸帝,皆昏庸无状,国事不堪。502 年,萧衍代齐,南梁是立。梁武之初,励精图治,“五十余年,江表无事”,晚岁崇佛,国事始紊。550 年,侯景之乱,攻迫台城,南梁经营,三吴繁华,毁于一时。元帝即位江陵,讨平巨贼,未及三年,西魏袭破江陵,身死异国。敬帝即位,都城南
    文章节选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壹):资治通鉴卷**百一十九
    宋纪一
    起上章涒滩(420)
    尽昭阳大渊献(423)
    共4年
    高祖武皇帝
    永初元年(庚申,420)是年六月改年号为永初
    1.春,正月,己亥日(十四日),北魏皇帝回到平城宫中。
    2.西秦王炽磐立他的儿子乞伏暮末为太子,自己仍兼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建弘。
    3.宋王(刘裕)想要接受晋帝的禅让,即皇帝位,但难以开口,于是召集自己的朝臣,宴会喝酒,从容地说:“桓玄篡位,而使政权被夺,而我首唱大义,要复兴晋朝,经过南征北伐,终于平定天下,成就功业,而蒙受宋公九锡的封命。现在我年将衰老(当时六十五岁),而地位竟如此的崇高。凡事、物都忌讳太盛太满,这是难保长久安好的,因此,我现在要退还被封的爵位,回到京师(建康),退休养老。”臣子们都向他歌功颂德,但不知他说话的用意。傍晚,散会,中书令傅亮出了宫外,才领悟,再转回宫,而宫门已关,傅亮就敲门求见,宋王开门接见,傅亮进门只说:“臣该暂时回到京师。”宋王了解了他的意思,不再说其他的话,只说:“要多少人护送你?”亮说:“几十个人就可以了。”说完马上辞别。傅亮出宫时,天色已晚,看到拖着长尾的星(彗星)贯穿在天空,他手拍着大腿长叹说:“我常不相信天文的征兆,现在才���应验了(表示刘裕应天命即帝位)。”傅亮到建康,夏,四月,就(以晋帝之名)征召宋王入京辅政。宋王留下儿子义康,为指挥豫司雍并四州军事的都督、豫州刺史,镇守寿阳。义康还年幼,以相国参军南阳人刘湛为长史,处理府、州政事。刘湛从小就有管理事情的爱好,常常自比管仲、诸葛亮,广泛涉猎群书、历史,但不写文章,不喜谈论。宋王很倚重他。
    4.五月,乙酉日(初二),北魏改谥宣武帝为道武帝。
    5.魏淮南公司马国璠、池阳子司马道赐计谋在外叛变,司马文思告密。庚戌日(二十七日),魏主杀国璠、道赐。并奖赏文思,封他为郁林公。国璠他们的事牵连到平城豪族因而被杀的有数十人,章安侯封懿的儿子玄之也受连坐。魏主以玄之是燕朝的旧世族,要宽免玄之的一个儿子。玄之说:“我弟弟的儿子磨奴,年小时就没有父亲,请能保全他的性命。”魏王就杀玄之的四个儿子,而宽宥了磨奴。
    6.六月,壬戌日(初九),宋王到建康,傅亮暗地指示晋恭帝禅位给宋,并备禅位诏书的草稿呈给恭帝,要恭帝抄写。恭帝欣然执笔,向左右的人说:“桓玄的时候,晋司马氏已经失去了天下,而重新由刘公所延续到现在,已将近二十年;今天让位的事,本是我甘心的。”于是把诏书写在红纸上。
    甲子日(十一日),恭帝逊位于琅邪府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悲痛哭泣。
    丁卯日(十四日),宋王设置受禅坛在京师南郊,即皇帝位。典礼完毕,从石头城乘法驾进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哭泣,侍中谢晦向他说:“徐公有些过分了吧!”广说:“你是宋朝的辅佐,我是晋室的遗老,悲伤与欢乐两事,本来就不同。”广是邈的弟弟。
    武帝到太极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初。犯有批评当政议论名教的人,也洗去罪名,给予更新。
    ◆裴子野论说:古时重华(虞舜)嗣位,驱逐了四个坏人;武王攻克殷纣,把顽劣的殷人迁到洛邑。因为天下的坏人是相同的,民间的批评和议论也加以赦免,是错的。◆
    7.尊奉晋恭帝为零陵王;优待的礼遇,都仿效晋初司马炎对待魏陈留王曹奂的方法,设王宫于旧秣陵县,派**将军刘遵考率兵防卫,并把褚后降为王妃。
    追尊皇考(刘裕的父亲刘翘)为孝穆皇帝,皇妣赵氏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萧氏为皇太后(指继母)。皇上(刘裕)事奉萧太后从来就很敬慎,到了即帝位后,年纪已大,每天清早入朝中见太后,从未错过时间。
    下诏书称晋朝所封爵位,当随政权转移而改变。只设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但把爵位降为县公和县侯,用以来奉承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五族的宗祀,至于在义熙时出力同患难的人,仍同本**,不必降级。
    庚午日(十七日),以司空道怜为太尉,封为长沙王,追封已死的司徒道规为临川王,而以道怜的儿子义庆继承道规的爵位。其余的功臣徐羡之等人,升官进爵,都有差别。
    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王镇恶为龙阳县侯。皇上每每感叹怀念穆之。说:“穆之不死,当能助我治理天下。可说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失去了贤者,是**的病害。语出《诗经•大雅•瞻卬》。)”又说:“穆之死了,人会看轻我。”
    立皇子桂阳公义真为庐陵王,彭城公义隆为宜都王,义康为彭城王。
    己卯日(二十六日),改颁历法,由《泰始历》改为《永初历》。
    8.魏帝到翳犊山,并到冯卤池。听到皇上(刘裕)受禅即位,即以驿车召崔浩,告诉他说:“你往年所说的话应验了,我今天才相信天道的安排。”
    9.秋天,七月,丁酉日(十五日),魏君主到五原。
    10.甲辰日(二十二日),下诏以凉公歆为指挥高昌等七郡军务的都督、征西大将军、酒泉公;任秦王炽磐为安西大将军。
    11.交州刺史杜慧度攻打林邑,歼灭林邑,杀死他们的人过半。林邑要求投降,把他们前后所掠夺的东西归还。慧度在交州,为政细密谨慎,一如理政行家,官吏人民畏惧而又爱戴他;城门晚上开着,道路上的行人不拣遗失的东西。
    12.己未日(七月无此日),魏帝到云中。
    13.河西王蒙逊要攻讨凉,先带兵打秦浩亹;到达后,又暗地把部队带回屯驻在川岩。
    凉公李歆想要乘蒙逊在后方的空虚,袭击张掖;宋繇、张体顺很恳切地劝谏,李歆不听。太后尹氏向歆说:“你新创建的**,地小人少,自守的力量都嫌不够,哪有余力打人!先王(李暠)去世前,谆谆地告诫你,要非常小心用兵,保卫国土,安宁人民,以等待时机的变化。这些话还在耳边,怎么可以丢弃呢!蒙逊善于用兵,不是你所能敌对的,几年以来,他常有兼并各方的心志。你国虽小,足够让你来行美好的政事,修习道德养卫人民,冷静地来对付他,他如果凶暴,人民将归服你;如果善美,你就要服他,哪里可以轻举妄动,侥幸去求不是你所能得的东西呢!以我看来,不但军队要被消灭,**也会败亡!”歆也不听。宋繇长叹说:“现在大势已经完了!”
    歆率步兵骑兵三万人东出。蒙逊知道这消息就说:“歆已陷入我的圈套中,可是如听到我调回军队,他必不敢再前进。”于是宣布在西部取得胜利已攻克浩亹,将再进攻黄谷。歆知悉,很高兴,就进入都渎涧中。蒙逊引兵攻击他,在怀城激战,歆大败。有人劝歆退回保住酒泉。歆说:“我违背老母的话,以致失败,不杀这个胡人,我有何面目再见我母亲!”因此聚集军队与蒙逊作战,而终于被杀。歆的弟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等人向西逃到敦煌。
    蒙逊军进入酒泉,禁止掠夺,使士民安宁。并任用宋繇为吏部郎中,委托他选举官吏;凉的那些有才能名望的旧臣,都被以礼加以任用。以他(蒙逊)的儿子牧犍为酒泉太守。原敦煌太守李恂,是李翻的弟弟,与翻等人丢弃敦煌跑到北山。蒙逊就以索嗣的儿子元绪代理敦煌太守。
    永初元年(庚申,420)
    1.春,正月己亥,魏主还宫。
    2.秦王炽磐立其子乞伏暮末为太子,仍领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改元建弘。
    3.宋王欲受禅而难于发言,乃集朝臣宴饮,从容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王即开门见之。亮入,但曰:“臣暂宜还都。”王解其意,无复他言,直云:“须几人自送?”亮曰:“数十人可也。”即时奉辞。亮出,已夜,见长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亮至建康,夏,四月,征王入辅。王留子义康为都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寿阳。义康尚幼,以相国参军南阳刘湛为长史,决府、州事。湛自弱年即有宰物之情,常自比管、葛,博涉书史,不为文章,不喜谈议。王甚重之。
    4.五月乙酉,魏更谥宣武帝曰道武帝。
    5.魏淮南公司马国璠、池阳子司马道赐谋外叛,司马文思告之。庚戌,魏主杀国璠、道赐,赐文思爵郁林公。国璠等连引平城豪桀,坐族诛者数十人,章安侯封懿之子玄之当坐。魏主以玄之燕朝旧族,欲宥其一子。玄之曰:“弟子磨奴早孤,乞全其命。”乃杀玄之四子而宥磨奴。
    6.六月壬戌,王至建康。傅亮讽晋恭帝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之。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之事,本所甘心。”遂书赤纸为诏。
    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流涕哀恸。
    丁卯,王为坛于南郊,即皇帝位。礼毕,自石头备法驾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流涕,侍中谢晦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广曰:“君为宋朝佐命,身是晋室遗老,悲欢之事,固不可同。”广,邈之弟也。
    帝临太极殿,大赦,改元。其犯乡论清议,一皆荡涤,与之更始。
    ◆裴子野论曰:昔重华受终,四凶流放;武王克殷,顽民迁洛。天下之恶一也,乡论清议,除之,过矣!◆
    7.奉晋恭帝为零陵王;优崇之礼,皆仿晋初故事,即宫于故秣陵县,使**将军刘遵考将兵防卫。降褚后为王妃。
    追尊皇考为孝穆皇帝,皇妣赵氏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萧氏为皇太后。上事萧太后素谨,及即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太后,未尝失时刻。
    诏晋氏封爵,当随运改,独置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降爵为县公及县侯,以奉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之祀,其宣力义熙、豫同艰难者,一仍本秩。
    庚午,以司空道怜为太尉,封长沙王。追封司徒道规为临川王,以道怜子义庆袭其爵。其馀功臣徐羡之等,增位进爵各有差。
    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王镇恶为龙阳县侯。上每叹念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治天下。可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又曰:“穆之死,人轻易我。”
    立皇子桂阳公义真为庐陵王,彭城公义隆为宜都王,义康为彭城王。
    己卯,改《泰始历》为《永初历》。
    8.魏主如翳犊山,遂至冯卤池。闻上受禅,驿召崔浩告之曰:“卿往年之言验矣,朕于**始信天道。”
    9.秋,七月丁酉,魏主如五原。
    10.甲辰,诏以凉公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酒泉公;秦王炽磐为安西大将军。
    11.交州刺史杜慧度击林邑,大破之,所杀过半。林邑乞降,前后为所钞掠者皆遣还。慧度在交州,为政纤密,一如治家,吏民畏而爱之;城门夜开,道不拾遗。
    12.己未,魏主如云中。
    13.河西王蒙逊欲伐凉,先引兵攻秦浩亹;既至,潜师还屯川岩。
    凉公歆欲乘虚袭张掖;宋繇、张体顺切谏,不听。太后尹氏谓歆曰:“汝新造之国,地狭民希,自守犹惧不足,何暇伐人!先王临终,殷勤戒汝,深慎用兵,保境宁民,以俟天时。言犹在耳,奈何弃之!蒙逊善用兵,非汝之敌,数年以来,常有兼并之志。汝国虽小,足为善政,修德养民,静以待之。彼若昏暴,民将归汝;若其休明,汝将事之;岂得轻为举动,侥冀非望!以吾观之,非但丧师,殆将亡国!”亦不听。宋繇叹曰:“今兹大事去矣!”
    歆将步骑三万东出。蒙逊闻之曰:“歆已入吾术中;然闻吾旋师,必不敢前。”乃露布西境,云已克浩亹,将进攻黄谷。歆闻之,喜,进入都渎涧。蒙逊引兵击之,战于怀城,歆大败。或劝歆还保酒泉。歆曰:“吾违老母之言以取败,不杀此胡,何面目复见我母!”遂勒兵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歆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西奔敦煌。
    蒙逊入酒泉,禁侵掠,士民安堵。以宋繇为吏部郎中,委之选举;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以其子牧犍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与翻等弃敦煌奔北山。蒙逊以索嗣之子元绪行敦煌太守。
    目录
    卷**百一十九 宋纪一 宋武帝永初元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420~423)
    卷**百二十 宋纪二 宋文帝元嘉元年~179年(424~427)
    卷**百二十一 宋纪三 宋文帝元嘉五年~七年(428~430)
    卷**百二十二 宋纪四 宋文帝元嘉八年~十二年(431~435)
    卷**百二十三 宋纪五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十八年(436~441)
    卷**百二十四 宋纪六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二十三年(442~446)
    卷**百二十五 宋纪七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447~450)
    卷**百二十六 宋纪八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451~452)
    卷**百二十七 宋纪九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
    卷**百二十八 宋纪十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大明二年(454~458)
    卷**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八年(459~464)
    卷**百三十 宋纪十二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
    卷**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卷**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 宋明帝泰始三年~六年(467~470)
    卷**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 宋明帝泰始七年~宋苍梧王元徽三年(471~475)
    卷**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 宋苍梧王元徽四年~宋顺帝升明二年(476~478)
    卷**百三十五 齐纪一 齐高帝建元元年~齐武帝永明元年(479~483)
    卷**百三十六 齐纪二 齐武帝永明二年~七年(404~489)
    卷**百三十七 齐纪三 齐武帝永明八年~十年(490~492)
    卷**百三十八 齐纪四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
    卷**百三十九 齐纪五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
    卷**百四十 齐纪六 齐明帝建武二年~三年(495~496)
    卷**百四十一 齐纪七 齐明帝建武四年~永泰元年(497~498)
    卷**百四十二 齐纪八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
    卷**百四十三 齐纪九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
    卷**百四十四 齐纪十 齐和帝中兴元年(501)
    卷**百四十五 梁纪一 梁武帝天监元年~三年(502~504)
    卷**百四十六 梁纪二 梁武帝天监四年~六年(505~507)
    卷**百四十七 梁纪三 梁武帝天监七年~十三年(508~514)
    卷**百四十八 梁纪四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十七年(515~518)
    卷**百四十九 梁纪五 梁武帝天监十八年~普通四年(519~523)
    卷**百五十 梁纪六 梁武帝普通五年~六年(524~525)
    卷**百五十一 梁纪七 梁武帝普通七年~大通元年(526~527)
    卷**百五十二 梁纪八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
    卷**百五十三 梁纪九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
    卷**百五十四 梁纪十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
    卷**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四年(531~532)
    卷**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六年(533~534)
    卷**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 梁武帝大同元年~三年(535~537)
    卷**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 梁武帝大同四年~十年(538~544)
    卷**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中大同元年(545~546)
    卷**百六十 梁纪十六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
    卷**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卷**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
    卷**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
    卷**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梁元帝承圣元年(551~552)
    卷**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梁元帝承圣二年~三年(553~554)
    卷**��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 梁敬帝绍泰元年~太平元年(555~556)
    卷**百六十七 陈纪一 陈武帝永定元年~三年(557~559)
    卷**百六十八 陈纪二 陈文帝天嘉元年~三年(560~562)
    卷**百六十九 陈纪三 陈文帝天嘉四年~天康元年(563~566)
    卷**百七十 陈纪四 陈临海王光大元年~陈宣帝太建三年(567~571)
    卷**百七十一 陈纪五 陈宣帝太建四年~六年(572~574)
    卷**百七十二 陈纪六 陈宣帝太建七年~八年(575~576)
    卷**百七十三 陈纪七 陈宣帝太建九年~十一年(577~579)
    卷**百七十四 陈纪八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
    卷**百七十五 陈纪九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陈长城公至德元年(581~583)
    卷**百七十六 陈纪十 陈长城公至德二年~祯明二年(584~588)
    编辑推荐语
    “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朱熹 温公作《通鉴》,不特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胡三省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论风俗,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 ——曾国藩: “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 ——钱穆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金庸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橫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庭》)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读通史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辑,战国、秦、西汉)》 德川家康只是小儿科 新京报(2008年12月6号) 作者:涂涂 都知道《资治通鉴》,但没几个人读过。这么重要的一本书被锁闭在文言文里面,实在是可惜了。 《德川家康》大概是今年市面上*流行的书之一了,这书确实好看,不过每每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总会觉得它腰封上的那几句话有点刺眼:“中国只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 上面那句引文,是柏杨说的,出版商再印在腰封上,我想大概都是为了宣传的目的夸《德川家康》吧,不过硬要把这书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实在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儿不伦不类,特别是对于曾经以白话翻译过整部《资治通鉴》的柏杨来说。 虽然我觉得《德川家康》更像是一部历史励志小说,不过在出版商的宣传上,它首先是一部讲谋略的书,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商界人士都可以从中学习斗争技巧,我猜,《资治通鉴》会被拿来与《德川家康》并提,大概也因为在大部分人心里,司马光这部书,讲的就是谋略吧?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川家康》和《资治通鉴》的谋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能算是小儿科罢了。家康那些生存技巧,我们在《资治通鉴》里面可以读到更多更了不得的例子,便是丰臣秀吉闻名日本的“位攻”战术,和《资治通鉴》里面记录的那些战术大师比起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点,还是柏杨说的对,《资治通鉴》被锁闭在文言里面,影响不广,可惜了。 不过,《资治通鉴》**不仅仅是讲谋略的书,虽然司马光私下的意思,确实也希望这书能给皇帝提供一点谋略上的参考,但更重要的,书里面传达的还是两千年间绵阳不绝的传统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治通鉴》和《明朝那些事儿》有点类似,二者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历史著作,惟一的不同,是当年明月写得太过浅显,而《资治通鉴》对历史的叙述、对人物的刻画,都要生动和深刻得多。 *近我正在读《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而且还真的存了一点点把这书和当年明月的写作比较一番的意思。其实早就有人说过,当年明月写明朝,基本上遵循的就是“纪事本末”的套路讲故事,相比之下,《资治通鉴》就宏大多了,不但故事都在,而且所有故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一目了然。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话,大概很少会有人动心去读《资治通鉴》,即便是白话版,而在读了《资治通鉴》之后,读者恐怕就再也不会满足于当年明月的叙述了。 *后絮叨两句,《资治通鉴》版本很多,流传*广的自然是中华书局的校点版,不过我猜没有很多人有耐心读完20大册文言文的。至于白话版么,柏杨的译本自然*出名,不过把校尉翻译成警备队司令,水军大都督翻译成海军总司令,总是让人觉得别扭。我现在读的,是台湾学者黄锦鋐主持、二十七位台湾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合译的白话全译本,清浅好读之外,文字古雅,与原文的气韵颇为相合,是读起来*舒服的地方。当然,如果有耐心的话,我还是觉得,直接去读文言文,是*好的。柏杨之外的另一种读法(图) 《广州日报》(2008年12月6号) 作者:一泓秋水 白话文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在上世纪末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文言文产生了很大隔阂。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简化字的普遍实施,读者对于古籍的阅读能力更是直线下降。一个鲜明的事例是,近年来,许多图书馆都发出了“古籍整理人才匮乏”的声音。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能够直接阅读古籍和文言文的读者与上世纪50年代之前相比大量减少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增多,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人时间相对很宝贵,而非经专业训练就难以尽得奇妙的文言文让人望而生畏。由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合译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似可为古籍的“再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资治通鉴》的译本就出现了多种。但是,有的译文纯粹是出自现代人的眼光,很通俗,也很有逻辑性,但是没有文采。有的译本,译者喜欢发些感慨,评论是非。诸如柏杨先生就是如此。对于这种评论的得失,读者可以自行评判。但是,《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做法也不失为良策:每页都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既解决了阅读原典时因文字古朴带来的困难,又直接接触到了原典。对于司马光自己的评论,本书在段落中刻意标明。此外,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设计的朝代世袭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阅读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黄锦鋐先生等二十余人,花费三年时间翻译此书,时间上虽然没那么长,人力却是更多。在我看来,本书*具特色的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每一页的严格对应。这种做法为读者搭建了通往历史的桥梁,不仅让读者毫无困难的进入了司马光的历史,而且可以增强文言文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原书文字即达300万字,再加上500万字的现代汉语,因此,本书的规模较大。但是,对于那些诚心希望吸收历史经验,“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读者而言,读完本书并不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结构,书中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易看出。如果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参照,必有更多的收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加入了大量的“臣光曰”,而富有批判精神的柏杨,在翻译时也夹杂了自己的“私货”,他甚至将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感想结集成《柏杨曰》。两“曰”相距千年,历史的沧桑尽在其中。 《资治通鉴》之名,众人皆知,但研读者比之于《史记》要少很多,考其缘由,一者当数其编年体例,初读似乎有烦琐之嫌;二来其洋洋三百万言,规模远比五十万言的《史记》巨大,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此二者,细考之实乃《资治通鉴》的过人之处: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细缕,读之能追根溯源,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资治通鉴》叙述了1362年的中国历史,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将其一一读来,则只有将时间浪费在市面上大为泛滥的所谓的中国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读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了。
    该版本*大的特点有三:一为译文考究,此点在出版前言中有详细说明;二为文白对照,“白话语译”乃弘扬传统文化之急需,但断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对宇宙人生之直观和对历史命运之体认上具有简约精准之美,此为白话文所无法企及。因而“白话语译”只能是一座桥梁,意在让现在的读者能通过这一桥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谓“得鱼忘筌”者是也。因而我们在编排形式上,尽量做到文白对照,既能得白话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页之内上排原文下排白话文,一一对照,使原文和白话文皆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三为全书的分辑安排,编者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存在的对《资治通鉴》的畏惧心理,将八百万字的规模按朝代分成七辑,每辑大致百余万字,相对而言阅读起来要轻松许多,且以朝代为分辑原则,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视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购买。

    本书看点:
    中文世界**部白话全译本。台湾**学人黄锦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
    全书文言加上译文凡八百万言,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按朝代分为七辑,陆续推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